《伤寒论》第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 2025-01-16 11:07 我要评论

【原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以候卫,阴以候荣。阳脉浮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前言】太阳中风是指感受风邪引起的太阳经脉受邪,这些风邪侵入人体后会扰乱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营卫不和。患者可能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头痛、鼻塞、流涕等典型表现。本条经文“太阳”二字关键词,一语双关,既是指主气,又是谈客气。主气是疾病初起的时间,客气是疾病成形后暴发的时间。“中风”关键词,是指太阳病中风证,后面对临床表现的症状详细描述。
  首先锁定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太阳病中风证起因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的甲辰日,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太阴湿土,“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因风邪挟持寒气攻击人体,且寄宿于体内。
  随着适宜的温度,阴消阳长,隐蔽中蕴酿、发展、成长、直到于二之气清明节气后的乙巳日暴发,主气是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阳寒水。“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於中。”受太阳寒水袭击,关闭了少阴君火之主气,阳气在内,而不能外达,故为“阳复化”,热自发,汗自出,“民病热於中”就是这么演变而来。
  “啬啬”、“淅淅”、“翕翕”,三个关键词,是描述风邪伤及人体的部位及表现,“啬啬”“啬”字同“穑”,土曰稼穑,五行之土,对应人体之脾胃,胃为仓禀之官,因寒则风动,风动则土受制;“淅淅”细微的汗出,感觉到了怕风;“翕翕”是指人体后背发热,鼻子咽喉不适,时不时打喷嚏,胃气逆而干呕。
  太阳病中风证可用桂枝汤,辛温解表,调和营卫。寒水木冻风“自”起,脾土沦陷。桂枝、生姜取之性温,味辛,散脏腑经络之寒,且温心助阳而解风邪,取芍药之苦清营中之热,用甘草、大枣,和谐脾胃,且调和诸药之性。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太阳”“中风”、“自”三关键词字,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认识“太阳”有主气与客气之分;熟悉“中风”为太阳病中其一证;由“热自发,汗自出。”透两“自”字,找到“自”需卦,求正中风证暴发时间,反推疾病起因于终之气因“寒风所至。”
  第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锁定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患太阳病中风证,本病起于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太阴湿土,大雪节气甲辰日。“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因风邪挟持寒气攻击人体,故风动而土弱,
  暴发于二之气,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阳寒水,清明节气后的乙巳日。“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於中。”受太阳寒水袭击,关闭了君火主气,阳气在内,而不能外达,故为“阳复化”,热自发,“民病热中”就是这么演变而来。

  阳浮 :阳浮描述了卫阳之气外浮升表,与病邪抗争的病机。具体体现在脉象上,为寸脉浮,即轻按即可感受到脉象的浮动。阳浮也表现为发热,这是卫阳之气在体表与病邪抗争所产生的热象。阳浮的实质是卫气郁滞于体表,不能内收。
  阴弱 :阴弱则描述了营阴不能内守的病机。具体体现在脉象上,为尺脉弱,即沉取脉象显得比较无力。阴弱也表现为汗出,这是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所致。阴弱的实质是津液耗伤,正气虚弱。这里的阴弱并不是说营阴本身虚弱,而是指营阴在内,因卫气不能外固而失守。
  阳浮而阴弱的病机
  病位 :阳浮而阴弱提示病位在表,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所说:“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病机 :阳浮而阴弱是太阳中风证的主要病机,涵盖了卫强和营弱的两个方面。卫强是卫阳之气在体表与病邪抗争,表现为发热、脉浮;营弱则是营阴不能内守,表现为汗出、脉弱。
  第二、阳浮者,热自发。本句经文太阳中风证病理机制的一种简洁而深刻的描述,揭示了卫气抗邪、营卫不和以及发热汗出等病理变化。
  阳浮 :在这里,“阳”指的是卫气,是机体抵御外邪的重要力量,具有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当卫气受到外邪侵袭时,会浮盛于外,与邪气相争,表现出一种抗邪的状态。阳浮即为卫气浮盛于体表,与外邪抗争的现象。
  热自发 :由于卫气浮盛并与邪气相争,会产生一种热感,这种热感是自发的,不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发热是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的表现,也是太阳中风证的一个典型症状。
  病理机制
  卫气抗邪 :当人体遭受风邪侵袭时,卫气会立即作出反应,浮盛于体表以抵御外邪。这种抗邪的过程会导致卫气的消耗,同时产生热量。
  营卫不和 :在太阳中风证中,由于卫气抗邪而浮盛于外,营气(即营养物质和体液等)得不到卫气的充分保护,容易出现虚弱和不足。营卫之间原本应该保持平衡和协调,但在这种情况下,营卫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的出汗调节功能异常。
  发热汗出 :卫气与邪气抗争产生的热量会导致机体发热。同时,由于营卫不和,汗液不自主溢出,表现为自汗。这种自汗是机体为了调节体温和驱邪外出的一种自然反应。
  ①“自”字,嵌需卦,本意为等天下雨。对应时间是二之气,清明节气后的乙巳日
 第三、“阴弱者,汗自出。”阴弱指的是阴虚,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导致阳气相对偏亢的状态。阴虚可能是由于热病后期、过量饮食温燥之品、情绪不稳定、长期熬夜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阴虚与盗汗阴虚不能制阳,阳热之气相对偏亢,会灼伤阴液,导致阴液外泄,表现为盗汗。盗汗是指在睡眠中不自觉地出汗,醒来后汗止的现象。阴虚盗汗的患者通常还伴有其他症状,如面颊潮红、咽干、五心烦热(即双手心、双足心及心胸烦热)、午后潮热等。
  第四、“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句经文是描述风寒感冒的初期表现。风寒感冒是中医常见的一种外感疾病,主要由外感风寒邪气引起,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1、啬啬恶寒 :这里的“啬啬”是形容怕冷、畏寒的状态,“啬啬”“啬”字同“穑”,土曰稼穑,五行之土,对应人体之脾胃,胃为仓禀之官,寒则风动,风动则土受制;“恶寒”即极度怕冷,感觉寒冷穿透衣物,直达体内。这通常是外感风寒的初期表现。
  2、淅淅恶风 :“淅淅”细微的汗出,形容风邪侵入人体后,人体有风吹过般的寒冷感觉恶风”则是对风的厌恶感,即使稍微受到风吹也会感觉不适。这同样是外感风寒的常见症状。
  3、翕翕发热 :“翕翕”是指人体后背发热,形容发热时体温逐渐上升,热度不高但持续,是一种温和而广泛的热感。这通常是由于风寒邪气郁闭在体内,阳气不得宣发而导致的轻度发热。
  4、鼻鸣 :指鼻塞不通,呼吸时发出声响。这可能是由于风寒邪气侵袭鼻窍,导致鼻窍不通畅。
  5、干呕 :指没有呕吐物或仅有少量唾液涌出的呕吐感。这可能是由于风寒邪气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胃气上逆所致。
  第五、“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中风证可用桂枝汤,辛温解表,调和营卫。寒水木冻风“自”起,脾土受制。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药组成。其中,桂枝为君药,芍药为臣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为佐药。
  桂枝 :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桂枝能够解肌发表,驱散肌表的风邪寒邪,温通经脉,帮助人体阳气的运行,促进气血的通畅。
  芍药 :通常用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芍药与桂枝配合,起到调和营卫的关键作用,可以敛阴和营,防止桂枝发汗太过而伤阴液,并且能养血调经,缓解疼痛
  炙甘草 :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炙甘草能调和诸药,缓和桂枝、芍药的烈性,使整个方剂的药效更加平和。同时,它还能补中益气,对脾胃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生姜 :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生姜可以协助桂枝发散风寒,还能温胃止呕,增强人体脾胃的运化功能,帮助药物更好地吸收。
  大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并且可以缓和药性,与生姜共同起到调和脾胃的作用,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桂枝汤的功效
  桂枝汤具有多种功效,主要包括:
  解肌发表 :桂枝汤中的桂枝和生姜能够辛温发散,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寒。
  调和营卫 :桂枝汤中的芍药益阴敛营,与桂枝等量配伍,既营卫同治邪正兼顾,相辅相成,又散中有收,汗中寓补,相反相成。大枣协芍药补营阴,兼健脾益气。诸药合用,具有调和营卫的功效。
  温中散寒 :桂枝汤中的桂枝和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胃肠道不适、腹痛等症状。
  活血化瘀 :桂枝汤中的白芍和生姜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缓解疼痛 :桂枝汤中的桂枝和白芍等成分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桂枝汤的主治病证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具体症状包括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等。此外,桂枝汤还可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病症,以及缓解胃肠道不适、腹痛、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桂枝汤的加减搭配
  桂枝加葛根汤 :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葛根,用于治疗头颈部疼痛与关节疼痛。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加附子,适用于阳虚外感风寒者。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汤去芍药,用于治疗胸闷心慌等。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适用于胸阳不振、脉促或迟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加厚朴、杏子,用于治疗风寒表虚兼喘咳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汤加重芍药、生姜,加人参,用于治疗营卫不和兼气虚乏力者。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组成,用于心阳不足之心悸者。
  小建中汤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用于治疗伤寒火逆、亡阳惊狂者。
  桂枝加桂汤 :桂枝汤加重桂枝,用于治疗心阳不足之奔豚证。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组成,用于治疗心阳不足之心悸烦躁者。
  叶天士提出的桂枝汤搭配方法(部分)
  加人参、当归、广皮 :用于病后复感。
  加杏仁 :用于病后复感或去生姜后加黄芪、牡蛎的阴虚风温证。
  去生姜,加黄芪、牡蛎 :用于阴虚风温证。
  去芍,加杏仁、花粉 :用于痰多加瓜蒌,饮邪加茯苓、苡仁、半夏的证型。
  去甘草,加杏仁、苡仁、茯苓 :用于调理特定体质或病情。
  加半夏、茯苓、干姜、五味 :用于短气不得卧、脉弦的证型。
  加黄芩 :用于身热头痛,或加黄芩、花粉、牡蛎清热滋阴。
  以煨姜易生姜,加肉桂、人参、茯苓 :用于调理特定体质或病情。
  去芍,加附子 :用于调理阳虚证型。
  加当归、肉桂 :用于痰阻胁痛,或加瓜蒌、苡仁。
  气血凝滞,时常发疹 :去姜、枣,加当归、酒大黄、枳实。
  除了上述加减搭配外,根据临床经验和患者具体病情,还可以有其他多种搭配方法,如桂枝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等。


  成无己:“阳以候卫,阴以候荣。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荣气弱也。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故发热汗自出也。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也。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淅者,洒淅也, 恶风之貌也。卫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出,则皮肤缓,腠理疏,是亦恶风也。翕翕者, 然而热也,若合羽所覆,言热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拥而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荣卫而散风邪也。” .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中风,即上二条合而言之,又详举其证以出其治也。后凡称太阳中风者,皆指此脉此证也。阴阳指荣卫而言,非指尺寸浮沈也。阳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肺之浮也。肺主皮毛,取之而得者,即卫分之浮也。六菽之浮,心之浮也。心主血脉,取之而得者,即荣分之浮也。荣分之浮较之卫分之浮,则无力而弱,故曰:阳浮而阴弱也。卫为风客,则卫邪强而发热矣。故曰:阳浮者热自发。荣受邪蒸,则荣不固而汗出矣。故曰:阴弱者汗自出。荣卫不和,则肌表缓,故有啬啬之恶寒,淅淅之恶风,翕翕之发热也。然在皮肤之表,非若伤寒之壮热无汗,恶寒虽近烈火而不减,恶风虽处密室而仍畏也。皮毛内合于肺,皮毛不固,风邪侵肺,则气壅而鼻鸣矣。胸中者,阳气之本。卫阳为风邪所干,不能敷布,则气上逆而为干呕矣。故宜桂枝汤,解肌固表,调和荣卫也。
  程应旄曰啬啬恶寒者,肌被寒侵,怯而敛也。淅淅恶风者,肌因风洒,难御也。翕翕发热者,肌得热蒸,合欲扬也。啬啬、淅淅、翕翕字俱从皮毛上形容,较之伤寒之见证,自有浮、沉、浅、深之别。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太阳中风之桂枝症,非谓凡中风者,便当主桂枝也。前条脉症,是概风寒杂病而言。此条加中风二字,其脉其症,悉呈风象矣。上条言脉浮而弱者,是弱从浮见。此阳浮者,浮而有力,此名阳也。风为阳邪,此浮为风脉。阳盛则阴虚,沉按之而弱。阳浮者,因风中于卫,两阳相搏,故热自发,是卫强也。阴弱者,因风中于营,血脉不宁,故汗自出,是营弱也。两“自”字便见风邪之迅发。啬啬,欲闭之状;淅淅,欲开之状,翕翕,难开难闭之状。虽风、寒、热三气交呈于皮毛,而动象是中风所由然也。风之体在动,风之用在声,风自皮毛入肺,自肺出鼻,鼻息不和则鸣,此声之见于外者然也。风淫于内,木动土虚,胃气不和,故呕而无物,此声之出于内者然也。干呕是风侵胃府,鼻鸣是风袭阳明,而称太阳者,以头项强痛故耳。亦以见太阳为三阳,阳过其度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伤寒论》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2024-04-26 14:18

  • 《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2024-04-26 14:17

  •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2024-04-26 14:16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