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素”、“阴”、“死”三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素”字嵌履卦,而知误下导致“脉促胸满”,医者未解,而留下“老疾”,“阴”、“死”二字嵌中孚卦,术数虽相同,辨病当先辨人;辨时当先辨术数之阴阳,辨阴阳时,应知起病与暴病之先后,辨证时应辨清脏结与心下痞相鉴别。
第一、“病胁下素有痞。 ”本句经文直译:指病人素来肋下就有痞块或痞积。对于外感病来讲,这是内伤病。脏结已经日久导致气血瘀滞,脉络痹阻,病入血分已经形成了有形的痞块积聚。如果这样的理解,给后学者带来的是绕圈圈,打转转,无破冰之力。
“病”,既然是列入太阳篇,自然为“太阳病”,故经文应该“病,胁下素有痞。”本句经文是承上条经文而来,“胁下”系厥阴循环路线。“素有痞”此三字,必须细心研读,不能一带而过,很多人认为“素有”理解为原来早就有,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就是“旧病”或者“老疾”,即便是“老疾”,也有原由,不能一带而过,应刨根问底,故应拆开来理解,一究到底。“素”嵌履卦,其数戊辰,它是讲“脉促胸满”(见伤寒论第21条)这句经文而言,因医者错误的使用下法,导致胸阳不足,而出现的胸膈壅塞,堵着难受而留下的病根。何来这样分析呢?因为履卦动四爻是风泽中孚卦,其数辛卯数,即是风泽中孚卦。因错误使用下法后,正确的理解应是病由太阳传少阴至厥阴,但又逢到客邪(客气太阳)当值,故而引发下列症状出现。
第二、“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痞块连接在肚脐旁边。胁下为肝、脐旁大腹为脾,说明脏结病及三阴。痞块部疼痛的时候,引起少腹疼痛,且疼感进入会阴部。“少腹”为肝肾之所,因肝经络阴器,肾开窍于二阴。肋下、脐旁、少腹至阴筋,为三阴之分野。而“入阴筋”是指使阴筋挛缩,也叫“缩阴证”,多见于男性,男性的睾丸、阴茎会由于腹部筋脉的剧烈痉挛而被牵引至腹部。
①阴,嵌中孚卦,其数辛卯,我前面讲过本条经文是承上条经文而来,其患病之人少阴君火之人,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一天的庚寅日,疾病暴发时间是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五天的辛卯日。
第三、“此名脏结,死。” 此病称为“脏结”属于死症。脏结是内脏阳气虚衰,阴阳凝结之病,属于正虚邪实。此条反映出病家肝脾肾三脏皆虚衰,阴寒凝结于三阴之部位,故病情危重。在古代,对于病入三阴的这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攻不得、补不得,虽然不会马上就死,但痊愈无期,故曰死。
①死,嵌中孚卦,其数辛卯,卦辞曰:“君子以议狱缓死。”患病之人是少阳相火之人,疾病起于时间是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二天的辛卯日,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秋分节气第二天庚寅日。
我们学习前面几条经文总结:病起于阳数为“结胸”,病起于阴数为“心下痞”,结胸病是对少阴人群,太阳病而言;“心下痞”是对少阳相火人群太阳病而言。这里谈到“脏结”,则是先有“痞”的前提,病是由不及之数阴动,而“阳陷”,故曰:先绝。疾病由太阳传入少阴再至厥阴。
脏结与痞的鉴别
1、脏结,①状似结胸的一种病症。多因太阳病误下,邪气乘虚入里,与阴寒互结所致。治宜温脏散结。《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②胁下素有痞块,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的一种难治病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病引少腑,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2、痞:①指胸腹部满闷不舒,按之不痛的疾患。《伤寒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②指胸腹部积块,属积聚类。《临证指南医案》痞有二义。痞结成形之痞,是病胸膈痞满。是症痞结之痞,即积聚之类。
延伸现代医学解释:
在现代医学中,脏结一证与肝硬化、肿瘤、慢性胰腺炎等诸多疾病相关,尤其是肝癌。其病程发展通常表现为:
萌发期 :肝经郁热,脾虚不运。
早期 :长期肝郁导致肝经经络阻滞,能量聚集,能级逐步升高,细胞开始发生质变,患者开始消瘦。
晚期 :痞块(癌块)出现,症状明显。晚期一旦外感发热,则基本无法治疗。
治疗与预后
治疗 :脏结证病情较重,病机复杂难解,没什么令人满意的治疗方剂。今人认为,治疗上应先辨明是何脏,再采取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例如,脏结属寒凝肝脉、筋脉失养者,可用多支艾条一同点燃,灸关元、气海、会阴,内服养血、通阳、散寒、解痉药物,病情或可缓解。
预后 :脏结证预后不良,但需注意不要把普通的缩阴证当作脏结死证看待。脏结死证素有胁下痞的宿疾,而一般的缩阴证没有宿疾。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