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病应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之法治疗,医者错误使用辛温解表方治疗后,导致阳气大伤,而阴寒加重,这是土败木郁而风动,故“胃中冷,必吐蛔。”蛔虫为风。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有”、“复”两字,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有”嵌大有卦,找到起病的时间,暴发病的人群以及暴病的时间、气候、人们贪婪生冷寒凉之物(发病的原因)。“复”嵌复卦,找到时间、发病的方位,以及人为错误的治法,引起病情加重的变化。
第一、“病人有寒,复发汗。”如果不看内经,我是无法解读“病人有寒”这句经文,打开三之气“民病寒”,找到湿温病,于是顺藤摸瓜的方式,找到终之气时气候反常,是暖冬,百姓忽略了“寒”的存在,贪吃生冷寒凉之物,将寒邪带入体内,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寒邪变异为“湿温”病攻击人体。
如果医者将“湿温”病判断失误,本应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之法治疗。
为什么会判断失误呢?因为病人有手脚怕冷,身体微寒,误以为感受风寒,使用辛温解表发汗治疗,使用汗法治疗后,并未解决怕冷问题,于是又复用汗法治疗,我们带着问题找答案。
①“有”字,嵌大有卦,其数辛巳。如果是易经来看术数的话,我们一定要有一生二,二生三。有卦的错卦是比卦。比卦,其数是辛亥。辛巳的应期是庚辰,辛亥的应期是庚戌。我们继续读经文“胃中寒,易吐蛔”,蛔,是指蛔虫,蛔对应是厥阴,辛巳、辛亥,这两组数,如果暴发病之时,对应的时间应是三之气,主位太徵火。客气厥阴木。那么起病时间则是初之气,主气厥阴木,客气少阳火,对不对!?但是大家要明白,仲景之所以列入太阳篇,是因为人为错误的判断,使用错误的治疗方案“复发汗”,用现代最时尚的词汇“颠倒基因”或者“基因倒置”故“必吐蛔”。
疾病正确的起于时间是三之气,庚辰、庚戌之日,主位太徵火。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水胜火。天政布。寒乃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终之气,辛巳、辛亥之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水运。岁运得位。而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来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治少阳之客。
“病人有寒”是指三之气所述:“民病寒,反热中”这句而言。
打开大有卦的钥匙:仅六五爻为阴爻,其它均为阳爻,五爻为阳位阴居,这叫不得位,易发温病。但这个温病,并非温疠,是指“湿温”,是指伤寒病有五其中的一种。“湿温”病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带着问题找答案。
大有卦的错卦是水地比卦。
比卦对应时间是终之气,大雪节气前后,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阴君火。内经云:“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是指暖冬之时,百姓易发“湿温”病,“其病温”。
打开水地比卦的钥匙:仅九五爻为阳爻,其它均为阴爻,五爻为阳位,阳位阳居,这叫得位。但不得位的是初爻、三爻,本是阳位而阴居;初爻对应人体是腿脚;三爻对应人体是心、胸膈、胃。故手脚怕冷,胃中怕冷。
比卦六三爻卦辞是这样写的:“比之匪人”,形容心怀鬼胎,行为不正之人。在中医里类比寒邪,因为阳位占阴爻,阴为寒,故为外来之寒邪。根据内经终之气经文分析,在暖冬之时,百姓在终之气时发“湿温”病,这是自然界寒热胜复的道理。
有人会问我,你怎么那么肯定是在三之气呢?有什么依据?看内经:“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阴君火。岁气之交。天气胜者。少阳复之。地气胜者。太阳复之。”
①“复”字,嵌入复卦,锁定疾病起因于终之气大雪至冬至节气之间。复卦的互卦是坤卦,坤卦对应的方位是西南方。
②“发”字,嵌入乾卦,乾卦对方向是西北方。
第二、“胃中冷,必吐蛔”,使用汗法治疗后,胃中怕冷,按理来说冷该静,为什么会吐蛔虫呢?带着问题找答案。
①“中”字,嵌入坤卦,坤是纯阴之卦,它的互卦是复卦,复卦有一句经典卦辞:“七日来复”,是指阳气在慢慢的升起。打开复卦的钥匙:初九阳位阳居,其它均为阴。虽说阳得位,但上五阴重浊向下,阳微而阴盛,如果使用汗法治疗,虽说排出了湿寒,但阳气亦会大损,这叫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故“必吐蛔。”
【历代医家注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