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其病起于终之气暖冬之时,不排除病人过度纳入寒凉之物,导致寒邪寄生于人体。
发于三之气夏至节气前后,其气温热。早、晚凉,中午严热。病人感受风寒,发热头痛,如果在“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不见痊愈。
病人表证未解,反又添新病,胃中燥热,过量饮水。“脉反沉”,伴有“身体疼痛”,提醒医者,不能当感冒来治疗,这是寒温病。病在里,应快速以温中之法救治。
为什么“救”里?如果不救里,会出现寒气凌心,应该使用四逆汤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伤及心阳,这样才能平安无事。
第一、“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首先读本句经文,应该把标点符号修改一下:“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这样对于后学者,不会理解错误。
本句经文就“病”字而言,一字双关,既指现在正“病”之时,又道其“病”之因。
首先道其“病”之因: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阴君火,“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其“病”温来讲,是告诉并非是一般简单的中风证,既然是“温”,温有寒温、湿温之分,那是什么时间暴发呢?内经也有说:“岁气之交。天气胜者。少阳复之。地气胜者。太阳复之。”
再谈其“病”之果:是告知在来年的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阳寒水之时。“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宜治太阳之客。”这里巳经告知民“病”寒,在三之气时,气温高时,会发“寒温”病。
我们再读经文:“发热头痛,脉反沉”,虽说有“发热头痛”之表证,但又有“脉沉”之里证。这是“寒温”的临床特点,提醒医者要注意。
我们再读经文:“若不差。”意思是如果没有痊愈。“差”字同“瘥”,表示病愈。但“若”字信息很强大,并非用“如果”二字,来解释而已。
①“病”字,嵌坎卦,对应时间是在冬至、小寒、大寒,坎卦锁定的人群是指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
先解读巽卦,巽为风,对应方位是东南方,卦辞“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告知“病”起于终之气的:“先庚三日。”是指丁酉日,或者是“后庚三日。”是指癸酉日。当然不排除病愈在庚数的前后三天。有已知起“病”之时,必有疾病暴发之时,按照五运六气公式记算,那就是在三之气的壬戌日、戊戌日。
再解读观卦,观卦的本意是仔细看,它的特点:由下向上看,这叫仰视。全名叫风地观,从表象观察,这叫木克土,树木原本就是长在地上,吸收阳光,木为中介,将阳光输送给大地,将大地中的水份回馈给树木。透过外表看内在,又是什么情况呢?观内卦是艮坤,艮为山、坤为地。那是站在地上仰视高山,高山顶上是接受阳光雨露最直接的地方,本应该是阳气清轻向上,阴气重浊向下,以大山做媒介,地中的水气被阳光蒸发。
观卦的错卦是大壮卦。
打开大壮卦的钥匙:大壮卦外震乾:是阳在下,阴在上,阳气由下向上升起,阴气由上向下降;本卦四个阳爻,二个阴爻,阴在上,阳在下,九四爻是阴位阳居,被下三阳爻所赤化,这叫阴消阳长,正值立夏节气前后,阳气大升。大壮卦内是兑乾:上兑:兑为泽,泽就是水,兑为口;下乾:乾为阳,阳为热,为火。理解为体内过度燥热,看三之气经文“民病寒。反热中。”外寒而内热,大壮卦两阴爻在上,四阳爻在下,阴为寒,阳为热,“民病寒”,是指发热,头痛,是太阳之表证。“反热中”是指腹中燥热。因为腹中燥热,会有口干欲饮,于是大量饮水来解渴。因过量饮水是诱发“寒温”病的真凶。
第二、“身体疼痛,当救其里。”暴饮后,阳化气功能异常停止不动,而任浊泛滥,滞留在肌肉、皮肤、胃肠之间,身体疼痛严重,提醒医者,不能当感冒来治疗,这是寒温病,病在里,应快速以温中之法救治。为什么“救”里?请看下面卦象讲解。
①“身”字,嵌艮卦,一阳在上,二阴于下。阳气清轻向上,浊气重浊向下,这是阴阳本性。借艮卦的特点,打开艮卦的钥匙:艮为止,阳气皆艮止,不与阴气呼应。阳气在上,没有上升空间,不愿意与浊气同流合伍,故艮为止。
②“当”字,嵌入履卦,“履”原意是脚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仔细认真辨别事由。打开履卦的钥匙:本卦最显著的特点是六三爻阳爻阴居,这叫不得位,三爻对应人体是心脏、胸膈、心阳不足。为什么“急当救里”?如果不救里,会伤及心阳,寒气凌心。
第三,“宜四逆汤。”应该使用四逆汤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伤及心阳,这样才能平安无事。
【历代医家注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