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本条经文锁定少阳相火寅数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证,概定疾病则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十五天的癸卯日,是指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秋分节气后第十三天的壬寅日。表微寒而内有热,热邪伤津,导致口腔干燥、口渴欲饮,热邪扰心,使得病人心情烦躁不安病,应清热生津,益气养阴,用白虎加人参汤合解。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无大热”之“大”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知“大”嵌有卦,既“无大热”而非有卦,须颠倒而找原由,同人卦之数壬寅,才是疾病暴发时间。
第一、“伤寒,无大热。” 直译:指的是患者体表温度不高,没有显著的高热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体内没有热邪,实际上,里热可能仍然很严重。“伤寒”二字,首先锁定患病之人少阳相火寅数的六气人群,既然是列入太阳篇,则是指病人患得太阳病阳明经伤寒证。“无大热”,伤寒应该有大热之表象,为何“无大热”,解剖“大”字,嵌大有卦,其数辛巳,“无”说明否认了辛巳数,将大有卦颠倒后,则是同人卦,其数壬寅,是指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秋分节气后第十三天的壬寅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水木相和。与金相得。当此一气。寒化早至。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用密。宜治太阳之客。
反推疾病则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十五天的癸卯日,主位太羽水。客气少阴火。中见火运。火气符会。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宜治少阴之客。
第二、“口燥渴 ”由于热邪伤津,导致体内津液不足所致。当体内水分不足或热邪过盛时,会消耗大量津液,导致口腔干燥、口渴欲饮。
第三、“心烦” 热邪扰心,使得患者心情烦躁不安。
第四、“背微恶寒” 背部微微感到恶寒,这是反映了阳气内郁,不能外达于表的情况。“背”《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背者,胸中之府。是指胸部的后面,从后腰以上到颈下的部位。“微恶寒”直译即为微微有点怕冷。“微”稍稍的,说明寒邪攻击力不强,以术数来分析的话,应为不及之数,则是疾病起于终之气时间。
根据以上描述四大症状分析:
1、阳明热邪偏盛于里 :这是导致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阳明之热邪偏盛于里,而体表之热相对不甚,因此出现“伤寒无大热”而里热严重的表现。
2、热盛伤津 :由于热邪内盛,灼伤津液,导致体内津液不足,从而出现口燥渴、心烦等症状。
3、阳气内郁 :阳气被热邪郁遏于内,不能外达于表,因此背部微微感到恶寒。
第五、“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使用白虎加人参汤合解。
治疗原则 :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方剂 :白虎加人参汤。该方剂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和人参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的功效。其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甘草、粳米益气和中;人参养阴生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之功。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无大热者,为身无大热也。口燥渴心烦者,当作阳明病;然以背微恶寒,为表未全罢,所以属太阳也。
背为阳,背恶寒口中和者,少阴病也,当与附子汤;今口燥而渴,背虽恶寒,此里也,则恶寒亦不至甚,故云微恶寒。与白虎汤和表散热,加人参止渴生津。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身无大热,不烦不渴,口中和,背恶寒,附子汤主之者,属少阴病也。今伤寒身无大热,知热渐去表入里也。口燥渴心烦,知热已入阳明也。虽有背微恶寒一证,似乎少阴,但少阴证,口中和,今口燥渴,是口中不和也。背恶寒、非阳虚恶寒,乃阳明内热熏蒸于背,汗出肌疏,故微恶之也。主白虎汤,以直走阳明,大清其热,加人参者,盖有意以顾肌疏也。
【集注】
喻昌曰:此条辨证最细。脉必滑而带浮,浑身无大热,又不恶寒,但背间微觉恶寒,是表邪已将罢。其人口燥渴心烦,是里热已大炽。更不可姑待,而当急为清解,恐迟则热深津竭,无济于事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为阳去入阴。此虽不躁而口渴心烦,阳邪入里明矣。无大热,指表言,见微热犹在;背微恶寒,见恶寒将罢。此虽有表里证,而表邪已轻,里热已甚,急与白虎加人参汤,里和而表自解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表解,故无大热。背微恶寒,即前章表有寒也。阳乘阴位,而生里热,则阴乘阳位,而生表寒。远则客于肢节,近则浮于脊背,脊背肢节,皆阳位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无大热,胃家未实,潮热不甚可知。口燥渴心烦,则阳明里热而兼液亏之证。背微恶寒,则太阳未罢之兼证也。惟其里热甚而表寒微,故清里即所以透表,更无需解肌之桂枝。此与上一条略相似而微有不同,盖津液有因吐下而虚者,有不待吐下而津液本虚者,治法固然不同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