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医者在对午类六气人群,首次辨证时用麻黄汤治疗,热未散尽,改用桂枝汤,而忽略了秋之燥邪时行,会导致燥邪直中于肺。
第一、“发汗后”本条是讲医者认为是常人感冒实寒证,故使用麻黄汤发汗。
①“发”字,嵌乾卦,对于午类六气人群,应期可定为辛数。辛在地支数为“酉”,“申、酉”数都是金旺盛之时,也是燥邪盛行之时。病人易于感受燥邪而暴发疾病,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热,一种偏于寒,也叫“凉燥”、“温燥”。
那么疾病起于五之气秋分后第二个申日,即丙申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水金相和。又气与运同。岁之司气。是为玄化。时令至此。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治太阳之客。
当用麻黄汤发汗后,医者并没有分析因时而致病因素,又使用桂枝汤治疗,引邪入室,加重肺内郁热壅盛,使金性更“柔”软,从而失去了金的肃杀,收敛“刚强”之德。
第二、“不可更行桂枝汤”,“更行”,古人称“改嫁”,应理解为“改用或者换用”,当没有摸清病邪的来路以及不完全了解桂枝汤功能时,不可以改用桂枝汤来治疗。假如使用桂枝汤治疗后,会出现什么样后果呢?
第三、“汗出而喘”是燥邪入室,肺内郁热壅盛,汗液外溢,逆乱于上而喘。故“汗出而喘”与“发汗后喘”是有区别的,因为道不同,故用药方向亦异。
①“出”字,嵌震卦,震卦的错卦是巽卦,巽为风,其数为“辛”。疾病暴发于四之气第一个酉日,大暑节气后第十一日,即丁酉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寒两降。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第四、“无大热者”,此句经文在伤寒论中反复出现六次,太阳篇五次,少阳篇一次。
①在61条是以“身无大热”出现,多了“身”字,是谈阳虚阴盛而燥烦。
②本条“无大热者”,“者”是指特定的人群,其肺中郁热因汗出而泄,仅出现气喘,或者是喘多于咳。
③“无大热”,“大”字,嵌大有卦,“无”即否定了比卦与大有的错卦矛盾,也是否定患病时间是以辰巳为定数。
④直接肯定是震卦与巽卦的错卦矛盾,桂枝为丙,引狼入室,为邪开道,燥邪直中肺中,故五运化合组合是特殊:丙辛化合。
第四、“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字,易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肺金特性:“热则柔,寒则刚,刚柔相济。”使用麻杏石甘汤散热解表。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