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首先是对发病人的人群区分,虚证多见于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而实证多见于少阳相火的六气人群。
其次是概定疾病起与发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及处理办法。对于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太过之申日,病暴发于四之气不及之酉日,其临床表现汗后,恶寒怕冷,以虚证多见,应气血双补的新加汤和解。
而对于少阳相火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四之气不及之酉日,病暴发于五之气太过之申日,其临床表现汗后,不恶寒,且怕热,以实证多见。因“民病暴引”导致火邪自口而入,邪入阳明,恐防“谵语神乱”以调胃承气汤和解。
本条细玩特点:本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
第一、“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解读本句经文是对《伤寒论》第62条补充说明,再次提醒辨病辨证要三因制宜。是指少阴君火子类,午类六气人群,患太阳病中风证,医者使麻黄汤过量发汗,出现恶寒怕冷导致荣血亏虚,应气血双补的新加汤和解。
值得提醒医者的是: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的庚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四天辛酉日;午类六气人群在五之气秋分后第二个申日,即丙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十天丁酉日。
为什么要了解这些数字:庚申,辛酉,丙申,丁酉。我们需要鉴别的是:因“虚”病起于太过之数日,暴发于不及之数日。那么“实”病又是怎样的吧?我们看下一句。
第二、“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本句经文是指少阳相火寅类,申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四之气不及之酉日,在使用汗法治疗后,散去一部分水气,不怕冷。不恶寒的原因“民病暴引”,将火邪带入阳明。酉日,酉即兑卦,兑为泽。病从口入,火为阳邪。暴发于五之气太过之申日,但里热未解,阳旺土燥,肠窍结涩,阳明经里实证。
例如:少阴君火寅类六气人群,在四之气,立秋节气后第七天的己酉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运土得位。太阳居之。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第四天的戊申日。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火胜金。水制之。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调太阳之客。
少阴君火申类六气人群,在四之气,白露节气后第十二天的乙酉日。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金水相生。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疚。骨痿便血。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十天的甲申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金生水。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于周密。是岁土运制之。寒邪乃微。宜治太阳之客。
第三、“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应当和解胃气。阳旺土燥,胃气壅遏,肠窍结涩,腑热而神乱,故防止“谵语神乱”不得不下泄,大黄治阳明胃热大便难,芒硝苦寒治燥热之邪气,甘草培土补中,缓其下行之急。
①“当”字,嵌履卦,天泽履,内藏巽卦与离卦,巽为风,风对木,木对寅,寅对虎;离为火,其数申,火对心,心主神明,火在腹中,易扰神明而“谵语神乱”。是指少阳相火寅申类人群。
②“和”字,嵌中孚卦,外阳内空,内藏艮卦与震卦,艮为山,其数戊,戊为胃土;震为雷,雷声鸣,原卦为兑,其意思是鸡子在树底下拉大便。震为动,胃肠中动,能听到肠鸣音,大便才能排泄畅通。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