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前言】本条经文首先锁定少阳相火寅类六气人群,患得太阳与少阳并病少阳病兼有水饮内停证,因判断错误,将其判断为太阳病阳明伤寒证治疗。伤寒五六日,虽然经过发汗,但病仍不解,是汗不得法,而复下之,则更为误治,太阳之邪传入少阳,邪热趁机内陷少阳,出现上述症状。本病证属少阳病兼有水饮内停,与少阳本证有一定差异。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已发汗”、“复下之”二词汇,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因“已发汗”,“已”字嵌损卦,汗伤阳,下伤阴,虚其津液,损其阳气。
第一、“伤寒五六日, ”首先锁定少阳相火寅类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少阳并病,少阳病兼有水饮内停证,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第七天的乙丑日,疾病暴发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五天的甲子日。“伤寒”二字,多见于主气太阳,客气亦太阳时间段感受风寒,否则不会归类于太阳篇,“五六日”,并非是病了五六日,而是指疾病起于与暴发时间的概定。
第二、“已发汗而复下之 ”本是太阳少阳并病,但因医者错误判断太阳病阳明伤寒证。“已发汗”是常用的驱邪外出方法,当表证未解,通过发汗,可以促使邪气从体表排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复下之”,在发汗后,如果病情未解,本应继续采用适当的解表方法。但在这里,却错误地采用了下法(即泻下法),试图通过排出体内的宿食、燥屎等病邪来治疗疾病。然而,这种误治往往会导致邪气内陷,加重病情。
第三、“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错误的判断,诱发疾病的错误治疗后,其临床表现:
1、胸胁满,微结:
胸胁满 :指胸胁间痞塞而胀满,似有物堵塞,自觉胸胁胀满,稍有结硬不适之感。
微结 :即胸胁胀满而有轻微支结。
病因 :少阳气机有所郁结,邪热趁机内陷少阳。
2、小便不利
表现 :小便排出不畅或尿量减少。
病因 :误下后,挫伤气机,气化不利,三焦水道不畅,津液不布,水饮内停。
3、渴而不呕
渴 :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口渴。
不呕 :邪气在三焦尚未及胃,胃气通降,所以不呕。
4、但头汗出
表现 :仅头部出汗,身体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不畅。
病因 :三焦气机不利,阳气郁不得宣发,郁热上蒸。
5、往来寒热
表现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病因 :邪入少阳,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
6、心烦
表现 :心中烦躁不安。
病因 :郁热内扰心神。
根据病证分析:伤寒五六日,发汗不效继用下法,导致汗伤阳,下伤阴,虚其津液,损其阳气。邪气因虚而入内,因人体质不同,正伤不甚,尚有抗邪之机,正气抗邪于胸胁间少阳之界,阻邪气直犯三阴之地。正不能伸,邪但欲进其虚处,有结而微,故胸胁满。小便不利一因津损不足,二为正邪博结,气机不畅,三焦水道不利,气化受损。阳郁之热不能四达外散而上蒸,但头汗出,心烦者邪郁之热扰于心神。出现上述症状。本病证属少阳病兼有水饮内停,与少阳本证有一定差异。
第四、“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是治疗本病证的主方。其组成药物包括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栝楼根)、黄芩、牡蛎、炙甘草等。
功效 :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作用 :具有和解少阳、温化水饮、生津止渴的功效。治疗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小便不利、心烦口渴等病症。
方解:
柴胡 :能疏散退热、升举阳气,为主药,可调节肝气,缓解肝郁气滞症状。
桂枝 :具有辛温发汗之功,可温通经脉、发汗解肌。
干姜 :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瓜蒌根 :清热散结、宽胸润燥。
甘草 :清热解毒、去痰止咳,并可调和诸药。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以下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常见的十种搭配方法:
1、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茯苓 :若患者有尿少症状,可加茯苓以加强化饮利湿之功。
2、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党参 :若患者体虚,可加党参以益气补虚。
3、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黄芪 :若患者脾胃气虚,可加黄芪以补气升阳。同时,黄芪还可用于祛湿通阳的搭配中,搭配防风、桂枝、白芍等药物使用。
4、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陈皮 :若患者有咳嗽、痰多症状,可加陈皮以理气化痰。同时,陈皮还可用于调理胃肠的搭配中,搭配山楂、炒神曲等药物使用。
5、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半夏 :若患者呕吐、恶心明显,可加半夏以和胃降逆。
6、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白芍 :若患者疼痛明显,可加白芍以缓急止痛。白芍还常用于温阳解表的搭配中,搭配桂枝、生姜等药物。
7、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龙骨 :若患者有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症状,可加龙骨以镇静安神。
8、柴胡桂枝干姜汤加五味子 :若患者有久咳虚喘症状,可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9、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黄连 (去黄芩):若患者热象明显,且黄芩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去黄芩加黄连以清热燥湿。
10、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荆芥、防风、杏仁、生石膏 :若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这些药物,以达到疏散风热的治疗目的。
【名家注解】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已发汗”、“复下之”二词汇,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因“已发汗”,“已”字嵌损卦,汗伤阳,下伤阴,虚其津液,损其阳气。
第一、“伤寒五六日, ”首先锁定少阳相火寅类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少阳并病,少阳病兼有水饮内停证,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第七天的乙丑日,疾病暴发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五天的甲子日。“伤寒”二字,多见于主气太阳,客气亦太阳时间段感受风寒,否则不会归类于太阳篇,“五六日”,并非是病了五六日,而是指疾病起于与暴发时间的概定。
第二、“已发汗而复下之 ”本是太阳少阳并病,但因医者错误判断太阳病阳明伤寒证。“已发汗”是常用的驱邪外出方法,当表证未解,通过发汗,可以促使邪气从体表排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复下之”,在发汗后,如果病情未解,本应继续采用适当的解表方法。但在这里,却错误地采用了下法(即泻下法),试图通过排出体内的宿食、燥屎等病邪来治疗疾病。然而,这种误治往往会导致邪气内陷,加重病情。
第三、“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错误的判断,诱发疾病的错误治疗后,其临床表现:
1、胸胁满,微结:
胸胁满 :指胸胁间痞塞而胀满,似有物堵塞,自觉胸胁胀满,稍有结硬不适之感。
微结 :即胸胁胀满而有轻微支结。
病因 :少阳气机有所郁结,邪热趁机内陷少阳。
2、小便不利
表现 :小便排出不畅或尿量减少。
病因 :误下后,挫伤气机,气化不利,三焦水道不畅,津液不布,水饮内停。
3、渴而不呕
渴 :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口渴。
不呕 :邪气在三焦尚未及胃,胃气通降,所以不呕。
4、但头汗出
表现 :仅头部出汗,身体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不畅。
病因 :三焦气机不利,阳气郁不得宣发,郁热上蒸。
5、往来寒热
表现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病因 :邪入少阳,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
6、心烦
表现 :心中烦躁不安。
病因 :郁热内扰心神。
根据病证分析:伤寒五六日,发汗不效继用下法,导致汗伤阳,下伤阴,虚其津液,损其阳气。邪气因虚而入内,因人体质不同,正伤不甚,尚有抗邪之机,正气抗邪于胸胁间少阳之界,阻邪气直犯三阴之地。正不能伸,邪但欲进其虚处,有结而微,故胸胁满。小便不利一因津损不足,二为正邪博结,气机不畅,三焦水道不利,气化受损。阳郁之热不能四达外散而上蒸,但头汗出,心烦者邪郁之热扰于心神。出现上述症状。本病证属少阳病兼有水饮内停,与少阳本证有一定差异。
第四、“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是治疗本病证的主方。其组成药物包括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栝楼根)、黄芩、牡蛎、炙甘草等。
功效 :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作用 :具有和解少阳、温化水饮、生津止渴的功效。治疗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小便不利、心烦口渴等病症。
方解:
柴胡 :能疏散退热、升举阳气,为主药,可调节肝气,缓解肝郁气滞症状。
桂枝 :具有辛温发汗之功,可温通经脉、发汗解肌。
干姜 :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瓜蒌根 :清热散结、宽胸润燥。
甘草 :清热解毒、去痰止咳,并可调和诸药。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以下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常见的十种搭配方法:
1、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茯苓 :若患者有尿少症状,可加茯苓以加强化饮利湿之功。
2、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党参 :若患者体虚,可加党参以益气补虚。
3、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黄芪 :若患者脾胃气虚,可加黄芪以补气升阳。同时,黄芪还可用于祛湿通阳的搭配中,搭配防风、桂枝、白芍等药物使用。
4、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陈皮 :若患者有咳嗽、痰多症状,可加陈皮以理气化痰。同时,陈皮还可用于调理胃肠的搭配中,搭配山楂、炒神曲等药物使用。
5、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半夏 :若患者呕吐、恶心明显,可加半夏以和胃降逆。
6、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白芍 :若患者疼痛明显,可加白芍以缓急止痛。白芍还常用于温阳解表的搭配中,搭配桂枝、生姜等药物。
7、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龙骨 :若患者有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症状,可加龙骨以镇静安神。
8、柴胡桂枝干姜汤加五味子 :若患者有久咳虚喘症状,可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9、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黄连 (去黄芩):若患者热象明显,且黄芩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去黄芩加黄连以清热燥湿。
10、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荆芥、防风、杏仁、生石膏 :若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这些药物,以达到疏散风热的治疗目的。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即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未解也。胸胁满,微结,寒热心烦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热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里热也。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于上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之邪,复津液而助阳也。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软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之苦,以生津液。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五、六日,已发其汗,表未解而复下之。若邪陷入阳明之里,则必作结胸痞,协热下利等证。今邪陷入少阳之里,故令胸满微结也。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者,非停水之故,乃汗下损其津液也。论中有身无汗,独头汗出,发热不恶寒心烦者,乃阳明表热,郁而不得外越之头汗也。今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无阳明证,知为少阳表热,郁而不和,上蒸之头汗也。此为少阳表里未解之证,故主柴胡桂枝干姜汤,以专解半表之邪,兼散半里之结也。
林澜曰:五、六曰,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满微结,寒热心烦者,是邪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也。小便不利而渴,乃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有热饮,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饮热也。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未和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而复津液也。
汪琥曰:伤寒头汗出者,乃阳郁于表,非阳虚于上也。
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小柴胡汤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正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蒌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初服微烦,药力未及;复服汁出即愈者,可知此证非汗出不解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汗下后,而柴胡证仍在者,仍用柴胡汤加减。此因增微结一证,故变其方名耳。此微结与阳微结不同。阳微结对纯阴结而言,是指大便硬,病在胃。此微结对大结胸而言,是指心下痞,其病在胸胁,与心下痞硬,心下支结同义。
此方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蒌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蛎;小便虽不利而心下不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结也。初服烦即微者,黄芩,栝蒌之效;继服汗出周身而愈者,姜、桂之功也。小柴胡加减之妙,若无定法而实有定局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伤其中气,胆胃俱逆,胸胁满结。脾湿肝遏,小便不利。胆火刑肺,是以渴生。胃逆未甚,不至作呕。相火逆升,故头上汗出。营卫交争,故往来寒热。君相升泄,是以心烦。此为少阳之经而传太阴之脏,表里俱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黄芩,疏甲木而清相火,桂枝、栝蒌,达乙木而清燥金,姜、甘,温中而培土,牡蛎除满而消结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五六日,未及作再经之期,汗之可也。已发汗而复下之,则非也。苟令汗之而当,则病机悉从肌表外散,上自胸胁,下及三焦膀胱,当可全体舒畅,宁有停蓄之标热本寒,郁于中而不达。惟其当可汗之期,早用芒硝、大黄,以牵掣其外出之路,于是未尽之汗液,留于胸胁,而胸胁为满,并见蕴结不宣之象。标热吸于上,故小便不利。先经发汗,胃中留湿较轻,故渴而不呕。标热吸于外,本寒滞于里,表里不融,故往来寒热。阳浮于上,内陷之阴气不从,故但头汗出。阳上越,故心烦。此正与「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同例,非似病后之虚烦。以曾经发汗,故早下而不成结胸也。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温中达表,以除微结之邪,用黄芩、生草、栝蒌、牡蛎,清热解渴降逆,以收外浮之阳,于是表里通彻,汗出而愈矣。按此证与前证略同,以其无支节烦疼而去芍药。以其渴而不呕,加栝蒌根而去半夏。以其胸胁满兼有但头汗之标阳,去人参而加牡蛎,不难比较而得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