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前言】本条经文虽说没有直接描述“太阳病”但列入太阳篇,可以直接断太阳病,首先锁定申数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少阳并病寒热错杂心下痞证,概定疾病则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的癸丑日,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的壬子日。患者有感到胃脘部痞塞、胀满不适,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大便不畅,同时有畏寒怕冷,汗出等症状。使用泻热消痞、扶阳固表的附子泻心汤和解。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汗出”二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以“汗”嵌涣卦,其数戊申,而“出”嵌震卦,其数壬子。前者锁定患病人群,后者概定疾病暴发之时。
第一、“心下痞 ”,解读本句经文时,首先锁定患病人群是少阳相火申类六气人群,患得太阳少阳并病寒热错杂心下痞证。“心下”指的是胃脘部;“心下痞”即指胃脘部痞塞、胀满不适。患者有感到脾胃不适、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大便不畅等症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且病程有可能持续两个月以上。
其病因与脾胃气虚、中焦运化受纳失调、气机升降失常、痰湿内生、寒热互结于心下等因素有关。
第二、“复恶寒汗出者 ”,“复恶寒”是指患者感到畏寒怕冷,即使穿着较多衣物也难以缓解。“汗出”则是指患者容易出汗,是由于表虚所致。
“恶寒汗出”是身体自我调节的表现,旨在降低体温,但与阳气虚弱有关。
①汗,嵌涣卦,其数戊申,锁定戊申数六气人群。
①出,嵌震卦,其数壬子,概定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的壬子日,而疾病则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的癸丑日。
第三、“附子泻心汤主之。”以附子泻心汤合解。其特点:寒热错杂,故在治疗上当寒热并用。若单用辛温治疗其恶寒,则使痞塞之势更甚;若单用苦寒治痞,则使阳气更伤,而加重恶寒。因此,本方剂以三黄之苦寒清泻上部邪热而消痞,以附子大辛大热温经扶阳而固表,四味相合,寒热并用,共奏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
方剂组成 :附子泻心汤由附子、大黄、黄连、黄芩(也有说法为附子、干姜、黄连)等药物组成。其中,附子温经扶阳,有效缓解肌表的恶寒;大黄、黄连、黄芩(或干姜与黄连)则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消除胸部的痞结。
功效主治 :附子泻心汤具有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或温经回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虚于外、热结于内(或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引起的心下痞满、恶寒汗出等症状。
附子泻心汤,根据不同的病症及体质,临床中最常用的三种搭配方法:
1、加干姜 :干姜温中散寒,与附子相伍,可增强温阳祛寒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冷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2、加人参、大枣 :人参、大枣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与附子等药相伍,可增强附子泻心汤的补益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状。
3、加甘草 :甘草调和诸药,可缓解附子等药的毒性,同时增强补益作用。适用于需要调和药性、增强疗效的病症。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