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

作者:江满春 来源:武汉中医 2025-02-08 11:18 我要评论

【原文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译释】学习本条经文还是要从两个方面:第一直译,第二术数讲解。 ①“伤寒”

【原文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


【前言】解读本条经文时,是倒装句,“小青龙汤主之”应接在“发热不渴”后面。将经文从新偏排:“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锁定少阳相火申类六气人群,“咳而微喘”,患太阳病寒饮郁肺。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十天癸未日,主位少羽水。暴发于岁初之气,惊蛰节气第十四天壬午日,主位太角木,客气太阳水。太阳病伤寒表未解,胃中停有水饮,证见咳嗽、喘、发热,口不渴的症状,用小青龙汤和解。服药后出现口渴的表现,说明寒邪得已控制快要解除,疾病向愈好转,此治疗有效。开始不渴,后来渴的原因在于,病由阴转阳,水寒邪气在里,故不渴;小青龙汤有温化水饮之功效,水饮温化之后,胃中干,故见口渴,为好转之象。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本条经文条文倒装,泰在医者心中身自安,因小青龙汤是最终化解矛盾的结果。

  第一、“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解读本条经文时,是倒装句,“小青龙汤主之”应接在“发热不渴”后面。将经文从新偏排:“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仲景为什么要这样去描述呢?我个人理解有三:
  ①小青龙汤是最终化解矛盾的结果。那么我就抓住这个点来分析,“小”字,嵌地天泰卦,将条文倒装,反思指向天地否卦,但又不是否卦?!
  “心下有水气”在40条出现,紧挨着本条又谈,无非是指患病人群不同,发病的时间有异。
  ③不是否卦,那就是困卦。因为“水气”主卦为坎,这个是确定不变。否卦是上乾下坤,而困卦是上兑下坎,如将否卦的上爻与二爻相互置换便是困。困卦的内卦为巽坎。巽为风,坎为寒,其病是风寒二邪,相互挟持撕战而来,困卦其数是癸未。
  本条是锁定少阳相火申类六气人群,“咳而微喘”,患太阳病寒饮郁肺证,也叫寒水射肺。
  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十天癸未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太阳,中见火运。水当其位。而能胜火。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感於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睢痛。寒热持於气交而为疾也。宜调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岁初之气,惊蛰节气第十四天壬午日,主位太角木,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岁运当位。寒水居之。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水。霜复降。风乃至。阳乃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睢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宜治太阳之客。
  第二、“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服用小青龙汤后,出现口干,想喝水,这是疾病由阴转阳,向愈,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说明寒邪得到控制,疾病即将解决。
本句经文有二个关键字,值得我学习:
  “服”字,嵌讼卦,困卦动上爻,变讼卦。
  “解”字,嵌解卦,困卦动五爻,变解卦。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小青龙汤主之」六字,当在发热不渴之下,始与服汤已渴者之文义相属。岂有寒去欲解,而更服小青龙汤之理乎?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此为外伤寒邪,内停寒饮,宜以小青龙汤两解之。服汤汗解已后渴者,乃已汗寒去内燥之渴,非未汗饮停不化之渴,故曰:寒去欲解也。当少少与水饮之,以滋其燥,令胃和自可愈也。

 
方有执曰:发热不渴,寒胜也,故以服汤已而渴,为寒去欲解,大意与上条相彷,故治亦同。
 
程知曰:此明水寒未解,治宜小青龙也。心下有水气,寒在膈上也。故喘咳,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则水寒解矣。此解水气之法,当用小青龙,非谓解后仍用小青龙也。张璐曰:风寒挟水饮,为病在表者,故不渴。服汤后而渴者,是为寒去津伤欲解之征,所以虽渴而不必服药,但当静俟津回可也。咳而微喘,为水饮上逆。今水去而渴,与水逆而渴不同。世本小青龙汤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之下,错简也。汪琥曰:上条云渴,是未服汤而渴,乃水停津液不化而渴;此条云渴,是服汤已而渴,乃汗后津液既亡而渴。渴既不同,岂可仍用上药小青龙主之?当在服汤已之上可知。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水气在心下则咳,为必然之症。喘为或然之症,亦如柴胡汤症。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咳与喘,皆水气射肺所致。水气上升,是以不渴。服汤已而反渴,水气内散,寒邪亦外散也。此条正欲明服汤后渴者是解候。恐人服止渴药,反滋水气,故先提不渴二字作眼,后提出渴者以明之。服汤即小青龙汤。若寒既欲解,而更服之,不惟不能止渴,且重亡津液,转属阳明而成胃实矣。能化胸中之热气而为汗,故名大青龙,能化心下之水气而为汗,故名小青龙。盖大青龙表症多,只烦躁是里症;小青龙里症多,只发热是表症。故有大小发汗之殊耳。发汗、利水,是治太阳两大法门。发汗分形层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浅深。故发汗有五法∶麻黄汤汗在皮肤,乃外感之寒气;桂枝汤汗在经络,乃血脉之精气;葛根汤汗在肌肤,乃津液之清气;大青龙汗在胸中,乃内扰之阳气;小青龙汗在心下,乃内蓄之水气。其治水有三法∶干呕而咳,是水在上焦,在上者发之,小青龙是也;心下痞满,是水在中焦,中满者泻之,十枣汤是也;小便不利,是水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五苓散是也。其他坏症、变症虽多,而大法不外是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48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

    《伤寒论》第48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

    2025-02-13 11:39

  • 《伤寒论》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

    《伤寒论》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

    2025-02-08 11:32

  • 《伤寒论》第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

    《伤寒论》第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

    2025-02-13 11:29

  •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

    2025-02-13 11:16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