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前言】解读本条经文,首先锁定少阴君火子、午类的六气人群,太阳、阳明“并病”,既有太阳之表未解除,又传入阳明之里,表里同病。其原因是刚刚患得太阳病的时候,用汗法治疗,因汗出不畅,因此转入阳明,因阳明热盛,故鼻子上微微汗出,不恶寒,不怕冷,提示太阳病已解;但阳明里实,有便秘,可以使用下法治疗。
概定疾病起于五之气的申日,主气为阳明金,客气为太阳水。暴发于四之气的酉日,主气为阳明金,客气为太阳水。故时逢秋燥之时,是因为先受秋燥的影响,又逢客气太阳寒水在泉得令,恰到医者的判断失误,致投汤剂量偏小或者治疗的时间权衡过于短,导致传入阳明腑。
当太阳病与阳明病相兼时,原则:先治太阳病用汗法,首投汤未解,可再投汤发汗解。解后才可使用下法治阳明病。探讨:假设外感寒邪的太阳、阳明并病,太阳邪郁于面,阳明郁热上蒸,该如何处理呢?是用汗法解,还是熏蒸呢?既然不能使用下法,又不能用前法方药的剂量,故应酌情减少剂量,以此达到小发汗而不伤正气的目的为准。“小发汗”这里的小发汗方剂到底是什么?可见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假设外感寒邪的太阳阳明并病,太阳邪郁于面,阳明郁热上蒸。假设病家面色像缘服色那样犹如正红一般,是阳热邪气怫郁在表。应当用煎药的热气熏蒸的方法,令其面部汗出解除热郁。见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因为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方子可以喝,也可以熏蒸。
“发汗不彻”常见于三个方面:①病重药轻,未达到预期效果。②发汗治疗方法不当。例如:饮滚烫热水发汗;艾灸取汗;跑步取汗等等,不一定用药物发汗。③使用药物取汗,但未坚持,中途放弃治疗。 受外邪的侵入人体会出现异常变化,古人会以类取象已知邪的来路,提前预测到达的终点,会带来什么伤害,如何拦截,止损等等,一系列完整的研究。故上段经文用“设面色缘缘正赤。并非太阳病发汗不彻,“不足挂齿”。
对于“发汗不彻”多见于三个方面原因,①病重药轻,未达到预期效果。②发汗治疗方法不当。例如:饮滚烫热水发汗;艾灸取汗;跑步取汗等等,不一定用药物发汗。③使用药物取汗,但未坚持,中途放弃治疗。受外邪的侵入人体会出现异常变化,古人会以类取象已知邪的来路,提前预测到达的终点,会带来什么伤害,如何拦截,止损等等,太阳病火热致病,但并没有超出法度。对寅类的六气人群,病起于终之气,不及之数未日,暴发于午日,病症状有点类似,“中见火运,水当其位,而能胜火。”太阳病会因“火热”而事端,提示不能因“火热”而法度无边。对于子、午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终之气辰日,暴发于三之气巳日,“水胜火,反热中,心热瞀闷。”热极生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太阳病火热邪郁遏胸中,其气短呼吸不畅,能坐不能躺卧,卧则胸中壅滞,其原由“阳气怫郁不得越”。太阳病脉浮变脉涩时,即是火热怫郁,可更用汗法治疗,但须先辨人,再辨患病之时。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并病”,“汗出不彻”两关键词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太阳阳明同病时,提示辨人、辨时、辨证。
第一、“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本句经文如果直译:太阳、阳明为二阳,“并病”合在一起患病,既有太阳之表未解除,又传入阳明之里,表里同病故称“并病”。其原因是刚刚患得太阳病的时候,用汗法治疗,因汗出不畅,因此转入阳明,因阳明热盛,故鼻子上微微汗出,不恶寒,不怕冷,提示太阳病已解;但阳明里实,有便秘,可以使用下法治疗。
读本句经文时,辨病先辨患病是何人?在何时起病,何时暴发?为什么会“二阳并病”?
首先锁定患病之人少阴君火的子类及午类六气人群。再就是概定疾病起于五之气的申日,暴发于四之气的酉日,故时逢秋燥之时,是因为先受秋燥的影响,又逢客气太阳寒水在泉得令,恰到医者的判断失误,致投汤剂量偏小或者治疗的时间权衡过于短,导致传入阳明腑。
①疾病起于五之气,主气为阳明金,客气为太阳水。例如:甲申、庚申、丙申、戊申、壬申。
②疾病暴发于四之气,主气太阴土,客气为太阳水。每年的7月22日至9月22日的五个酉日,例如:乙酉、辛酉、丁酉、己酉、癸酉。
为什么会“二阳并病”?因为“申”数为少阳相火,而“酉”数为阳明燥金。这两数在特殊的时间“秋令时节”组合在一起时,提醒所有的医者,患太阳病汗法治疗时需要谨慎,“汗先出不彻”,并未达到治疗的愈期目的,出汗不透彻,给邪气带来可乘之机。“太阳初”在此要停顿,“初”字嵌水火既济卦,如果是既济卦,说明疾病痊愈,“汗先出不彻”那就是未济卦,既济卦的错卦是火水未济,未济卦的术数是甲申,疾病起于五之气,立冬后的第十天的甲申日,而病暴发四之气白露节气后乙酉日。
“续自微汗出,不恶寒”,接着鼻子上微汗出。①“自”字是指鼻子,嵌需卦、大有卦两卦,其数乙巳,辛巳两数,如果是巳日起病,辰日暴发,太阳病阴阳自和而解。鼻子肺之窍,为阳明之表里,故阳明病证俱在,见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阳明热盛。②“不恶寒”,太阳邪退,太阳病已愈。
第二、“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本句经文直译:
当太阳病与阳明病相兼时,原则:先治太阳病用汗法,首投汤未解,可再投汤发汗解。解后才可使用下法治阳明病。探讨:假设外感寒邪的太阳、阳明并病,太阳邪郁于面,阳明郁热上蒸,该如何处理呢?是用汗法解,还是熏蒸呢?
①“若”字,可以理解为如果,或者假如,“若”字,嵌观卦,巽卦,观卦的意思是仔细观察,由下向上看,分析问题是来自何处?巽卦,巽为风,其脉浮,若是脉浮缓,那就是中风证,若是脉浮紧,那就是伤寒证。
②“不罢者”此脉证依然存在,表示太阳病证未愈。“罢”字,嵌中孚卦,“不罢”不是中孚卦,中孚卦的错卦小过卦,其数是辛酉。那就是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四日,疾病起于霜降节气第一天的庚申日。
③“不可下,下之为逆。”不可使用下法治疗。“下”字,是指下法,承气汤之药,又“下”字,嵌屯卦,本意是身处困境,宜守不宜进。提示辨识病证时一定要辨清是否有可下,类似可下之证。太阳病虽已治疗,其脉仍浮,虽有表里兼证,仍应以太阳病为主,不可使用下法。当表里兼证并在时,不可因使用过汗法治疗,而改用下法治疗,下后会违背阴阳协调平衡,疾病由阳转向阴,导致邪逆行于里。“之”字,嵌比卦,下法邪逆行,可能会水气入内,寒水射肺,水气凌心等等。“为”字,嵌井卦,下法邪气逆行,邪行阳明经受之,可能会出现口干欲饮。
④“如此可小发汗”,既然不能使用下法,又不能用前法方药的剂量,故应酌情减少剂量,以此达到小发汗而不伤正气的目的为准。“小发汗”这里的小发汗方剂到底是什么?虽说经文未明确方案,可见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
⑤“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设”,假设。古人是设卦观象。假设外感寒邪的太阳阳明并病,太阳邪郁于面,阳明郁热上蒸。缘缘,古代一种有赤色边缘装饰的衣服;假设病家面色像缘服色那样犹如正红一般,是阳热邪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是指应当用煎药的热气熏蒸的方法,令其面部汗出解除热郁。用什么方子,见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当”字嵌履卦,踩在老虎尾巴上,老虎不咬人,通达。“履”为虎,虎是指寅类基因人群,其意思是说:“应按照23条寅类,申类基因人群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方子可以喝,也可以熏蒸。”
第三、“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对于发汗不彻多见于三个方面原因,①病重药轻,未达到预期效果。②发汗治疗方法不当。例如:饮滚烫热水发汗;艾灸取汗;跑步取汗等等,不一定用药物发汗。③使用药物取汗,但未坚持,中途放弃治疗。受外邪的侵入人体会出现异常变化,古人会以类取象已知邪的来路,提前预测到达的终点,会带来什么伤害,如何拦截,止损等等,太阳病火热致病,但并没有超出法度。对寅类的六气人群,病起于终之气,不及之数未日,暴发于午日,病症状有点类似,“中见火运,水当其位,而能胜火。”太阳病会因“火热”而事端,提示不能因“火热”而法度无边。对于子、午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终之气辰日,暴发于三之气巳日,“水胜火,反热中,心热瞀闷。”热极生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太阳病火热邪郁遏胸中,其气短呼吸不畅,能坐不能躺卧,卧则胸中壅滞,其原由“阳气怫郁不得越”。太阳病脉浮变脉涩时,即是火热怫郁,更用汗法。
1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发汗不彻常见于三个方面:①病重药轻,未达到预期效果。②发汗治疗方法不当。例如:饮滚烫热水发汗;艾灸取汗;跑步取汗等等,不一定用药物发汗。③使用药物取汗,但未坚持,中途放弃治疗。 ④“若”字,嵌观卦,仔细观察、洞察和了解他人或事物的真实情况。经文有观卦的安置,下文必有临卦的出现,因为观卦的综卦是临卦,受外邪的侵入人体会出现异常变化,古人会以类取象已知邪的来路,提前预测到达的终点,会带来什么伤害,如何拦截,止损等等,一系列完整的研究。故上段经文用“设面色缘缘正赤。”“设”古人设卦观象。设,理解为假设,提前做到知已知比。同时“若”字,还嵌入巽卦,是指三之气,辰日发太阳病:“水胜火,反热中。”须作鉴别。⑤“不足言”,直译不足挂齿。“足”字,嵌入震卦,其数壬子,锁定子类六气人群。“言”字,嵌师卦。其数壬申,概定了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十三日,邪气的侵入人体时是没有任何征兆。师卦的意思是告知疾病发生的原因。并非太阳病发汗不彻,“不足挂齿”。
2、“阳气怫郁不得越”,是指太阳病火热致病,但并没有超出法度。“越”字,杂而不越。没有超出法度。
3、“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①当汗不汗,直译太阳病使用汗法治疗,但汗出不彻。“当”字,嵌入履卦,太阳病使用汗法治疗后,汗出不彻,其临床表现是指寅类的六气人群,病起于终之气不及之数未日,发于初之气午日,病症状有点类似,“中见火运,水当其位,而能胜火。”
②“其人躁烦”,火热困扰心神。其临床表现又象是午类的六气人群,病起于终之气辰日发于三之气巳日“水胜火,反热中,心热瞀闷。”“躁”字,嵌巽卦,巽为风,风挟热,而神乱。
③“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体现了热极生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重点理解观卦倒置为临卦,“知”字,嵌入临卦,前面讲过了,太阳病会因“火热”而事端,提示不能因“火热”而法度无边。
④“其人短气,但坐。”太阳病火热邪郁遏胸中,其气短呼吸不畅,能坐不能躺卧,卧则胸中壅滞,其原由“阳气怫郁不得越”。
⑤“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观卦的综卦是临卦,通过卦象类比象分析,不是时疫温病,这是汗出不畅的原因,看似太阳病错综复杂,但没有超出法度,可“更发汗则愈。”以字,嵌入师卦,告知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第四、“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提示太阳病“发汗不彻”可见涩脉,脉象特征:来去艰难应指涩滞,无润滑感(与滑脉相反),有如“轻刀刮竹”。主病涩而有力为实证,须与血瘀、食积、痰阻作鉴别。涩而无力为精伤、血少。“知”字,嵌入临卦,是观卦倒置而来。也就是说太阳病脉浮变脉涩时,即是火热怫郁,更用汗法。“何”字,嵌噬嗑卦,是“噬嗑”上九爻辞,本义是以肩承担重物,也泛指用头、用背等承担重物。引申为病在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背部。
概定疾病起于五之气的申日,主气为阳明金,客气为太阳水。暴发于四之气的酉日,主气为阳明金,客气为太阳水。故时逢秋燥之时,是因为先受秋燥的影响,又逢客气太阳寒水在泉得令,恰到医者的判断失误,致投汤剂量偏小或者治疗的时间权衡过于短,导致传入阳明腑。
当太阳病与阳明病相兼时,原则:先治太阳病用汗法,首投汤未解,可再投汤发汗解。解后才可使用下法治阳明病。探讨:假设外感寒邪的太阳、阳明并病,太阳邪郁于面,阳明郁热上蒸,该如何处理呢?是用汗法解,还是熏蒸呢?既然不能使用下法,又不能用前法方药的剂量,故应酌情减少剂量,以此达到小发汗而不伤正气的目的为准。“小发汗”这里的小发汗方剂到底是什么?可见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假设外感寒邪的太阳阳明并病,太阳邪郁于面,阳明郁热上蒸。假设病家面色像缘服色那样犹如正红一般,是阳热邪气怫郁在表。应当用煎药的热气熏蒸的方法,令其面部汗出解除热郁。见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因为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方子可以喝,也可以熏蒸。
“发汗不彻”常见于三个方面:①病重药轻,未达到预期效果。②发汗治疗方法不当。例如:饮滚烫热水发汗;艾灸取汗;跑步取汗等等,不一定用药物发汗。③使用药物取汗,但未坚持,中途放弃治疗。 受外邪的侵入人体会出现异常变化,古人会以类取象已知邪的来路,提前预测到达的终点,会带来什么伤害,如何拦截,止损等等,一系列完整的研究。故上段经文用“设面色缘缘正赤。并非太阳病发汗不彻,“不足挂齿”。
对于“发汗不彻”多见于三个方面原因,①病重药轻,未达到预期效果。②发汗治疗方法不当。例如:饮滚烫热水发汗;艾灸取汗;跑步取汗等等,不一定用药物发汗。③使用药物取汗,但未坚持,中途放弃治疗。受外邪的侵入人体会出现异常变化,古人会以类取象已知邪的来路,提前预测到达的终点,会带来什么伤害,如何拦截,止损等等,太阳病火热致病,但并没有超出法度。对寅类的六气人群,病起于终之气,不及之数未日,暴发于午日,病症状有点类似,“中见火运,水当其位,而能胜火。”太阳病会因“火热”而事端,提示不能因“火热”而法度无边。对于子、午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终之气辰日,暴发于三之气巳日,“水胜火,反热中,心热瞀闷。”热极生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太阳病火热邪郁遏胸中,其气短呼吸不畅,能坐不能躺卧,卧则胸中壅滞,其原由“阳气怫郁不得越”。太阳病脉浮变脉涩时,即是火热怫郁,可更用汗法治疗,但须先辨人,再辨患病之时。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并病”,“汗出不彻”两关键词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太阳阳明同病时,提示辨人、辨时、辨证。
第一、“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本句经文如果直译:太阳、阳明为二阳,“并病”合在一起患病,既有太阳之表未解除,又传入阳明之里,表里同病故称“并病”。其原因是刚刚患得太阳病的时候,用汗法治疗,因汗出不畅,因此转入阳明,因阳明热盛,故鼻子上微微汗出,不恶寒,不怕冷,提示太阳病已解;但阳明里实,有便秘,可以使用下法治疗。
读本句经文时,辨病先辨患病是何人?在何时起病,何时暴发?为什么会“二阳并病”?
首先锁定患病之人少阴君火的子类及午类六气人群。再就是概定疾病起于五之气的申日,暴发于四之气的酉日,故时逢秋燥之时,是因为先受秋燥的影响,又逢客气太阳寒水在泉得令,恰到医者的判断失误,致投汤剂量偏小或者治疗的时间权衡过于短,导致传入阳明腑。
①疾病起于五之气,主气为阳明金,客气为太阳水。例如:甲申、庚申、丙申、戊申、壬申。
②疾病暴发于四之气,主气太阴土,客气为太阳水。每年的7月22日至9月22日的五个酉日,例如:乙酉、辛酉、丁酉、己酉、癸酉。
为什么会“二阳并病”?因为“申”数为少阳相火,而“酉”数为阳明燥金。这两数在特殊的时间“秋令时节”组合在一起时,提醒所有的医者,患太阳病汗法治疗时需要谨慎,“汗先出不彻”,并未达到治疗的愈期目的,出汗不透彻,给邪气带来可乘之机。“太阳初”在此要停顿,“初”字嵌水火既济卦,如果是既济卦,说明疾病痊愈,“汗先出不彻”那就是未济卦,既济卦的错卦是火水未济,未济卦的术数是甲申,疾病起于五之气,立冬后的第十天的甲申日,而病暴发四之气白露节气后乙酉日。
“续自微汗出,不恶寒”,接着鼻子上微汗出。①“自”字是指鼻子,嵌需卦、大有卦两卦,其数乙巳,辛巳两数,如果是巳日起病,辰日暴发,太阳病阴阳自和而解。鼻子肺之窍,为阳明之表里,故阳明病证俱在,见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阳明热盛。②“不恶寒”,太阳邪退,太阳病已愈。
第二、“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本句经文直译:
当太阳病与阳明病相兼时,原则:先治太阳病用汗法,首投汤未解,可再投汤发汗解。解后才可使用下法治阳明病。探讨:假设外感寒邪的太阳、阳明并病,太阳邪郁于面,阳明郁热上蒸,该如何处理呢?是用汗法解,还是熏蒸呢?
①“若”字,可以理解为如果,或者假如,“若”字,嵌观卦,巽卦,观卦的意思是仔细观察,由下向上看,分析问题是来自何处?巽卦,巽为风,其脉浮,若是脉浮缓,那就是中风证,若是脉浮紧,那就是伤寒证。
②“不罢者”此脉证依然存在,表示太阳病证未愈。“罢”字,嵌中孚卦,“不罢”不是中孚卦,中孚卦的错卦小过卦,其数是辛酉。那就是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四日,疾病起于霜降节气第一天的庚申日。
③“不可下,下之为逆。”不可使用下法治疗。“下”字,是指下法,承气汤之药,又“下”字,嵌屯卦,本意是身处困境,宜守不宜进。提示辨识病证时一定要辨清是否有可下,类似可下之证。太阳病虽已治疗,其脉仍浮,虽有表里兼证,仍应以太阳病为主,不可使用下法。当表里兼证并在时,不可因使用过汗法治疗,而改用下法治疗,下后会违背阴阳协调平衡,疾病由阳转向阴,导致邪逆行于里。“之”字,嵌比卦,下法邪逆行,可能会水气入内,寒水射肺,水气凌心等等。“为”字,嵌井卦,下法邪气逆行,邪行阳明经受之,可能会出现口干欲饮。
④“如此可小发汗”,既然不能使用下法,又不能用前法方药的剂量,故应酌情减少剂量,以此达到小发汗而不伤正气的目的为准。“小发汗”这里的小发汗方剂到底是什么?虽说经文未明确方案,可见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
⑤“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设”,假设。古人是设卦观象。假设外感寒邪的太阳阳明并病,太阳邪郁于面,阳明郁热上蒸。缘缘,古代一种有赤色边缘装饰的衣服;假设病家面色像缘服色那样犹如正红一般,是阳热邪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是指应当用煎药的热气熏蒸的方法,令其面部汗出解除热郁。用什么方子,见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当”字嵌履卦,踩在老虎尾巴上,老虎不咬人,通达。“履”为虎,虎是指寅类基因人群,其意思是说:“应按照23条寅类,申类基因人群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方子可以喝,也可以熏蒸。”
第三、“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对于发汗不彻多见于三个方面原因,①病重药轻,未达到预期效果。②发汗治疗方法不当。例如:饮滚烫热水发汗;艾灸取汗;跑步取汗等等,不一定用药物发汗。③使用药物取汗,但未坚持,中途放弃治疗。受外邪的侵入人体会出现异常变化,古人会以类取象已知邪的来路,提前预测到达的终点,会带来什么伤害,如何拦截,止损等等,太阳病火热致病,但并没有超出法度。对寅类的六气人群,病起于终之气,不及之数未日,暴发于午日,病症状有点类似,“中见火运,水当其位,而能胜火。”太阳病会因“火热”而事端,提示不能因“火热”而法度无边。对于子、午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终之气辰日,暴发于三之气巳日,“水胜火,反热中,心热瞀闷。”热极生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太阳病火热邪郁遏胸中,其气短呼吸不畅,能坐不能躺卧,卧则胸中壅滞,其原由“阳气怫郁不得越”。太阳病脉浮变脉涩时,即是火热怫郁,更用汗法。
1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发汗不彻常见于三个方面:①病重药轻,未达到预期效果。②发汗治疗方法不当。例如:饮滚烫热水发汗;艾灸取汗;跑步取汗等等,不一定用药物发汗。③使用药物取汗,但未坚持,中途放弃治疗。 ④“若”字,嵌观卦,仔细观察、洞察和了解他人或事物的真实情况。经文有观卦的安置,下文必有临卦的出现,因为观卦的综卦是临卦,受外邪的侵入人体会出现异常变化,古人会以类取象已知邪的来路,提前预测到达的终点,会带来什么伤害,如何拦截,止损等等,一系列完整的研究。故上段经文用“设面色缘缘正赤。”“设”古人设卦观象。设,理解为假设,提前做到知已知比。同时“若”字,还嵌入巽卦,是指三之气,辰日发太阳病:“水胜火,反热中。”须作鉴别。⑤“不足言”,直译不足挂齿。“足”字,嵌入震卦,其数壬子,锁定子类六气人群。“言”字,嵌师卦。其数壬申,概定了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十三日,邪气的侵入人体时是没有任何征兆。师卦的意思是告知疾病发生的原因。并非太阳病发汗不彻,“不足挂齿”。
2、“阳气怫郁不得越”,是指太阳病火热致病,但并没有超出法度。“越”字,杂而不越。没有超出法度。
3、“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①当汗不汗,直译太阳病使用汗法治疗,但汗出不彻。“当”字,嵌入履卦,太阳病使用汗法治疗后,汗出不彻,其临床表现是指寅类的六气人群,病起于终之气不及之数未日,发于初之气午日,病症状有点类似,“中见火运,水当其位,而能胜火。”
②“其人躁烦”,火热困扰心神。其临床表现又象是午类的六气人群,病起于终之气辰日发于三之气巳日“水胜火,反热中,心热瞀闷。”“躁”字,嵌巽卦,巽为风,风挟热,而神乱。
③“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体现了热极生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重点理解观卦倒置为临卦,“知”字,嵌入临卦,前面讲过了,太阳病会因“火热”而事端,提示不能因“火热”而法度无边。
④“其人短气,但坐。”太阳病火热邪郁遏胸中,其气短呼吸不畅,能坐不能躺卧,卧则胸中壅滞,其原由“阳气怫郁不得越”。
⑤“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观卦的综卦是临卦,通过卦象类比象分析,不是时疫温病,这是汗出不畅的原因,看似太阳病错综复杂,但没有超出法度,可“更发汗则愈。”以字,嵌入师卦,告知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第四、“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提示太阳病“发汗不彻”可见涩脉,脉象特征:来去艰难应指涩滞,无润滑感(与滑脉相反),有如“轻刀刮竹”。主病涩而有力为实证,须与血瘀、食积、痰阻作鉴别。涩而无力为精伤、血少。“知”字,嵌入临卦,是观卦倒置而来。也就是说太阳病脉浮变脉涩时,即是火热怫郁,更用汗法。“何”字,嵌噬嗑卦,是“噬嗑”上九爻辞,本义是以肩承担重物,也泛指用头、用背等承担重物。引申为病在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背部。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未解,传并入阳明,而太阳证未罢者,名曰并病。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者,为太阳证罢,阳明证具也,法当下之;若太阳证未罢者,为表未解,则不可下,当小发其汗,先解表也。阳明之经循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以取其汗。若发汗不彻者,不足言阳气怫郁,止是当汗不汗,阳气不得越散,邪无从出,拥甚于经,故燥烦也。邪循经行,则痛无常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气,但责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内经》曰∶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以脉涩知阳气拥郁而汗出不彻。
太阳病未解,传并入阳明,而太阳证未罢者,名曰并病。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者,为太阳证罢,阳明证具也,法当下之;若太阳证未罢者,为表未解,则不可下,当小发其汗,先解表也。阳明之经循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以取其汗。若发汗不彻者,不足言阳气怫郁,止是当汗不汗,阳气不得越散,邪无从出,拥甚于经,故燥烦也。邪循经行,则痛无常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气,但责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内经》曰∶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以脉涩知阳气拥郁而汗出不彻。
清·吴谦《医宗金鉴》
当解之下「熏之」二字,当是「以汗」二字,始与上下文义相属。一经未罢,又传一经,同病而后归并一经自病者,名曰并病。二阳者,太阳、阳明也。太阳初得病时发汗,汗出不彻,未尽之邪,因而转属阳明,若续自微微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始为阳明可下之证。若不微微汗出,而恶寒者,则是太阳之表犹未罢,不可下也,下之为逆矣。如已经发汗,尚有未尽之表,宜仍与麻桂各半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小发汗,以和其表,自可解也。缘缘,接连不已也,正赤,不杂他色也,谓满面接连赤色不已也。此由于汗出不彻,故阳气怫郁不得宣越,所以其人烦躁短气,脉涩,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求之而不可得也。是皆邪气壅甚于经,漫无出路,但坐以汗出不彻之故耳。当更用大青龙汤或葛根汤,发其汗则愈矣。
当解之下「熏之」二字,当是「以汗」二字,始与上下文义相属。一经未罢,又传一经,同病而后归并一经自病者,名曰并病。二阳者,太阳、阳明也。太阳初得病时发汗,汗出不彻,未尽之邪,因而转属阳明,若续自微微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始为阳明可下之证。若不微微汗出,而恶寒者,则是太阳之表犹未罢,不可下也,下之为逆矣。如已经发汗,尚有未尽之表,宜仍与麻桂各半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小发汗,以和其表,自可解也。缘缘,接连不已也,正赤,不杂他色也,谓满面接连赤色不已也。此由于汗出不彻,故阳气怫郁不得宣越,所以其人烦躁短气,脉涩,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求之而不可得也。是皆邪气壅甚于经,漫无出路,但坐以汗出不彻之故耳。当更用大青龙汤或葛根汤,发其汗则愈矣。
面赤一证,劳损颧红,发于午后者,骨蒸阴虚也。格阳浮赤,兼厥利脉微者,阳虚也。赤色深重,潮热便,里实也。赤色浅淡,恶寒无汗,表实也。短气脉涩,内因多气血虚,若外因短气,必气粗,是汗出不彻,邪气壅促胸中,不能布息之短气,非过汗伤气,气乏不足续息之短气也。外因脉涩必有力,是汗出不彻,邪气壅滞,荣卫不能流通之脉涩,非过汗伤液,液少不滋脉道之脉涩也。
王肯堂曰:因病太阳,故当汗;因病阳明,故当小汗。先字最有次第,乃仲景之枢机也。下之以大、小承气,汗之以麻黄等汤。
程应旄曰:太阳既转属阳明,宜从阳明治矣。然恐转递之处,表邪去尚未尽,里邪乘其未深,两邪相持,而前后互见,是曰并病。纵使表少里多,终是带表之阳明也。太阳不应有腹痛,以邪无出路,意欲内攻,故乍在仍不知其处。林澜曰:汗不彻者,脉必涩,非再汗邪奚自去乎?是知未汗则为并病,已汗即为转属阳明。未汗则为阳气怫郁在表,已汗则为汗出不彻。汗不彻者,必更汗之;转属者,必下除之;未汗者,可小发汗;怫郁者,可解之以汗。邪由不同,为病自不同,故施治亦不同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