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已发汗”、“复下之”二词汇,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因“已发汗”,“已”字嵌损卦,汗伤阳,下伤阴,虚其津液,损其阳气。
第一、“伤寒五六日, ”首先锁定少阳相火寅类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少阳并病,少阳病兼有水饮内停证,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第七天的乙丑日,疾病暴发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五天的甲子日。“伤寒”二字,多见于主气太阳,客气亦太阳时间段感受风寒,否则不会归类于太阳篇,“五六日”,并非是病了五六日,而是指疾病起于与暴发时间的概定。
第二、“已发汗而复下之 ”本是太阳少阳并病,但因医者错误判断太阳病阳明伤寒证。“已发汗”是常用的驱邪外出方法,当表证未解,通过发汗,可以促使邪气从体表排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复下之”,在发汗后,如果病情未解,本应继续采用适当的解表方法。但在这里,却错误地采用了下法(即泻下法),试图通过排出体内的宿食、燥屎等病邪来治疗疾病。然而,这种误治往往会导致邪气内陷,加重病情。
第三、“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错误的判断,诱发疾病的错误治疗后,其临床表现:
1、胸胁满,微结:
胸胁满 :指胸胁间痞塞而胀满,似有物堵塞,自觉胸胁胀满,稍有结硬不适之感。
微结 :即胸胁胀满而有轻微支结。
病因 :少阳气机有所郁结,邪热趁机内陷少阳。
2、小便不利
表现 :小便排出不畅或尿量减少。
病因 :误下后,挫伤气机,气化不利,三焦水道不畅,津液不布,水饮内停。
3、渴而不呕
渴 :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口渴。
不呕 :邪气在三焦尚未及胃,胃气通降,所以不呕。
4、但头汗出
表现 :仅头部出汗,身体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不畅。
病因 :三焦气机不利,阳气郁不得宣发,郁热上蒸。
5、往来寒热
表现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病因 :邪入少阳,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
6、心烦
表现 :心中烦躁不安。
病因 :郁热内扰心神。
根据病证分析:伤寒五六日,发汗不效继用下法,导致汗伤阳,下伤阴,虚其津液,损其阳气。邪气因虚而入内,因人体质不同,正伤不甚,尚有抗邪之机,正气抗邪于胸胁间少阳之界,阻邪气直犯三阴之地。正不能伸,邪但欲进其虚处,有结而微,故胸胁满。小便不利一因津损不足,二为正邪博结,气机不畅,三焦水道不利,气化受损。阳郁之热不能四达外散而上蒸,但头汗出,心烦者邪郁之热扰于心神。出现上述症状。本病证属少阳病兼有水饮内停,与少阳本证有一定差异。
第四、“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是治疗本病证的主方。其组成药物包括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栝楼根)、黄芩、牡蛎、炙甘草等。
功效 :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作用 :具有和解少阳、温化水饮、生津止渴的功效。治疗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小便不利、心烦口渴等病症。
方解:
柴胡 :能疏散退热、升举阳气,为主药,可调节肝气,缓解肝郁气滞症状。
桂枝 :具有辛温发汗之功,可温通经脉、发汗解肌。
干姜 :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瓜蒌根 :清热散结、宽胸润燥。
甘草 :清热解毒、去痰止咳,并可调和诸药。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以下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常见的十种搭配方法:
1、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茯苓 :若患者有尿少症状,可加茯苓以加强化饮利湿之功。
2、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党参 :若患者体虚,可加党参以益气补虚。
3、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黄芪 :若患者脾胃气虚,可加黄芪以补气升阳。同时,黄芪还可用于祛湿通阳的搭配中,搭配防风、桂枝、白芍等药物使用。
4、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陈皮 :若患者有咳嗽、痰多症状,可加陈皮以理气化痰。同时,陈皮还可用于调理胃肠的搭配中,搭配山楂、炒神曲等药物使用。
5、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半夏 :若患者呕吐、恶心明显,可加半夏以和胃降逆。
6、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白芍 :若患者疼痛明显,可加白芍以缓急止痛。白芍还常用于温阳解表的搭配中,搭配桂枝、生姜等药物。
7、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龙骨 :若患者有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症状,可加龙骨以镇静安神。
8、柴胡桂枝干姜汤加五味子 :若患者有久咳虚喘症状,可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9、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黄连 (去黄芩):若患者热象明显,且黄芩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去黄芩加黄连以清热燥湿。
10、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荆芥、防风、杏仁、生石膏 :若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这些药物,以达到疏散风热的治疗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