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句经文是对于太阳少阳并病而误用攻下法的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若病情较轻,可采用针灸等方法疏通经络、缓解症状;若病情较重,则需使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然而,由于病情已经复杂化,治疗难度较大,预后也相对较差。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反下之”,是打开经文的钥匙。因“反”而误下后形成的结胸、下利、水浆不下、心烦等症状。

第一、“太阳少阳并病” ,指太阳病和少阳病同时存在的情况,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以运气学都说:疾病起于终之气时,其主客二气均为太阳,风寒邪气已植人体,而疾病暴发时间则是五之气,主气为阳明,客气为少阳。故此病人临床表现有的人出现太阳病症状,有人则有少阳症状,还有出现阳明症状,但多见太阳和少阳两经同时受邪,导致太阳和少阳两经证候同时出现。患者既表现出太阳病的头痛、发热、畏寒等症状,又表现出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食欲不振等症状,称其为太阳少阳并病。但此时医者在辨识疾病诊断很容易失误,所以才特别列举经文提醒。
第二、“反下之” ,指的是医者错误地使用了攻下法治疗。攻下法通常用于阳明腑实证等里实证的治疗,如使用承气汤等。而太阳少阳并病属于表证或表里同病,不宜使用攻下法。
第三、“成结胸 ”,由于误下,太阳表邪入里,导致表热内陷或实邪传里,与胸中水饮互结,形成结胸病。结胸病表现为胸腹胀满疼痛,手不可近之证。
第四、“心下鞭(硬) ”,指胃上脘处坚硬疼痛,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胃脘部坚硬疼痛。是结胸病的一种表现。
第五、“下利不止 ”,少阳郁火内迫阳明,下趋大肠,导致腹泻不止。同时,攻下法也加重了腹泻的症状。
第六、“水浆不下” ,由于脾胃之气受损,患者连米汤等流食都无法下咽,病人上焦之气衰微。
第七、“其人心烦” ,中焦之心脉不舒,病人心情烦闷,烦躁不安。是由于病邪传入阳明艮宫,导致心情烦闷。
病症机理
太阳病未罢而并于少阳,法当和散,如使用柴胡加桂枝汤等方剂。而误用攻下法,则阳邪内陷,形成结胸。
太少二阳之热,并而入里,充斥三焦心胃之间,导致病情加剧。
误下后,太阳、少阳之邪乘虚陷里,上下俱病,阳明之居中者受损,遂至水浆不入,心烦不已。
治疗建议:
对于太阳少阳并病误下后形成的结胸、下利、水浆不下、心烦等症状,治疗时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