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
右三味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解表与攻里需有序 :在治疗过程中,应先解表后攻里。若表证未解而急于攻里,可能会使表邪内陷,加重病情。因此,在太阳中风伴有下利、呕逆等症状时,应首先解除表证,待表证解除后再对里证进行治疗。
提醒医者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寒水之气,且这些症状与太阳中风证有所相似,但仔细辩证还是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治疗时,需要针对患者体内的寒水之气进行攻治,但必须在没有表证时才可以进行。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利”、“攻”二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利者,嵌贲卦,其数癸丑,是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的癸丑日。攻者,嵌同人卦,其数壬寅,锁定易患疾病之人是少阳相火壬寅类六气人群。
第一、“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首先锁定少阳寅类六气人群,病人患得太阳少阳并病饮证。病人感受风邪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等。这是由于外感风邪导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但患者出现下利、呕逆(此二证皆是里证),表病解除了,方可以攻里。具体来说,当太阳中风证患者同时出现腹泻和呕逆的症状时,需要先判断其表证是否已解。若表证已解(即患者不再恶寒,汗出正常),则可针对里证进行治疗;若表证未解,则必须先治疗表证,待表证解除后再治疗里证。
1、“太阳中风” ,太阳病中风证是外感风邪导致的以汗出、恶风、脉缓等为主要表现的表虚证。通常是由外感风邪侵袭人体,正气抗邪于体表所致。此时卫阳被遏,不能宣发津液,故见汗出;风性轻扬开泄,故见汗出而恶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故见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反复出现。
2、“下利”, 下利是指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清稀如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①利,嵌贲卦,其数癸丑,是指疾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的癸丑日,主位太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水当其位。而能胜火。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热持於气交而为疾也。宜调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的壬子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少阳火。中见木运。木生火。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宜治少阳之客。
3、“呕逆 ”,呕逆就是呃逆,呃逆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呃逆会出现声门不适感,伴发呃呃的声音,同时肋间肌或膈肌发生痉挛性收缩。呕逆的主要原因是膈肌刺激,如情绪突变、暴饮暴食或吸入较多冷空气。
4、“表解者,乃可攻之”,本句经文的意思是,只有当太阳中风的表证(即外感病邪在肌表的证候)解除后,才可以对里证(即病邪进入体内脏腑后所表现的证候)进行治疗。
“表解”一词常用于描述外感病的恢复过程。这里所指的“表”主要是指人体体表的防御机能,即是卫气。当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如风寒或风热等邪气侵袭人体,人体的卫气会发挥防御作用,试图清除这些外邪,这个过程称为“表证”。当这种防御机制成功驱除邪气,使得病人的症状缓解或消失时,就称为“表解”。
①攻,嵌同人卦,其数壬寅,是指少阳相火寅数的六气人群。
第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本句经文这组症状的出现,通常与水饮内停有关。水饮邪气阻滞气机,导致营卫不和,从而出现阵发性汗出、头痛等症状。同时,水饮邪气阻滞中焦,导致胃脘部痞硬满不适。
1、“漐漐汗出,发作有时 ”,漐漐汗出指的是出小汗,且这种出汗现象时有时无。这并非中风证肌肤之汗,而是由胸中饮邪所致。饮邪外渗会表现为汗出。在《伤寒论》阳明篇220条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如“手足漐漐汗出”,是因为阳明主四肢,阳明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而见到手脚出微汗。
2、“头痛 ”,此处的头痛并非由外感风寒引起,而是由于饮邪上攻所造成的。“头痛”还可能是气血不足、肝阳上亢、痰浊上扰、瘀血阻络等原因导致,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
3、“心下痞硬满” ,痞本来按起来应该是软的,这里的痞硬是病人的自我感觉。它是由于水饮邪气阻滞中焦气机,导致的感觉痞硬满。心下痞满可能由饮食不当、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痰湿内阻、气滞血瘀等原因导致,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4、“引胁下痛 ”,这也是水饮邪气阻滞气机所致。气滞血结,血不和则痛,因此造成了胁下痛。胁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可能包括肝郁气滞、痰湿阻滞、瘀血内阻、阴虚火旺、肝胆湿热等。
5、“干呕短气 ”,干呕证实了前面的呕逆并非呕吐。短气是饮邪阻遏肺气所致,与正气虚导致的少气概念不同。干呕主要是胃失和降,气逆上冲所致,临床当分清寒热虚实,辨证论治,但总以和胃降逆为要。
6、“汗出不恶寒 ”,虽然病人有出汗现象,但并无怕冷的感觉。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体表的邪气已经消失,余下的是体内胸胁严重的寒水之气,并由此产生不和。
第三、“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若表证已解而里证未和,可选用十枣汤进行治疗。十枣汤为峻下逐水之剂,主要由芫花、甘遂、大戟三味苦寒泻水有毒之药组成,用大枣保护胃气。该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悬饮(水饮停胸)所致的病症,如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等。但需注意,该方剂药力峻猛,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严格控制剂量和服用方法。
第四、十枣汤临床常见的搭配方法:
1、加车前草、葶苈子、鸭跖草 :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胸腔积液。这些药材有助于利水消肿,增强十枣汤的逐水效果。
2、加汉防己、茯苓、猪苓 :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腹腔积液。这些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可辅助十枣汤治疗腹腔积液。
3、加车前子、白芥子、葶苈子 :用于心包积液。这些药材能够利水消肿,有助于心包积液的消退。
4、加羊乳(桔梗科植物)、瓜蒌皮、竹茹 :用于小儿肺炎。这些药材有助于清肺化痰,可辅助治疗小儿肺炎。
5、加满山红、鼠李根皮、矮地茶 :用于支气管哮喘。这些药材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可增强十枣汤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
6、加白茅根、三白草、垂盆草 :用于肾性浮肿。这些药材能够利水消肿,有助于肾性浮肿的消退。
7、加野菊花、鱼鳌金星、板蓝根 :用于流行性出血热。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辅助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8、加羌活、独活、乌梢蛇 :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些药材能够祛风除湿,有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9、加其他健脾补益剂 :若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十枣汤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健脾补益剂如白术、茯苓、党参等,可增强患者体质,减少十枣汤的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