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85条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

作者:江满春 来源: 本站原创 2024-01-15 08:00 我要评论

【原文185】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前言】本条经文贯穿了“初”,“...

【原文185】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前言】本条经文贯穿了“初”,“得”,“发”,“汗”,“先”,“出”,“寒”,“无”,“食”,“而”,“者”,“是”等十二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了既济卦,乾卦,坤卦,涣卦,屯卦,震卦等六卦,阐述了太阳传入阳明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发汗不彻,第二种是阳明病多汗。

【原文】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

(1)本太阳病,原本是太阳病。

(2)初得病时,刚刚得病的时候。初,【易·既济】初吉终乱。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丧。

(3)发其汗,使用汗法治疗。发,【易·乾卦】六爻发挥。【坤卦】发於事业。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译】原本是太阳病,刚刚得病的时候,使用汗法治疗。本句经文嵌入既济卦,乾卦,坤卦,涣卦。

①既济卦居坎宫,纳干戊数。

②乾卦纳干甲,壬两数。

③坤卦纳干乙,癸两数。

④涣卦居离宫,纳干己数。

乾宫之内干甲数与涣卦己数化合。

坤宫之外干癸数,与既济卦戊数化合。

【原文】汗先出不彻

(1)汗,发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2)先,开始。【易·乾卦】先天而天弗違。

(3)出,发。【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4)不砌,不透。

【译】开始发汗不透。本句经文嵌入涣卦乾卦,震卦,这,列出这几个卦象告诉我,外合内陷。

【原文】因转属阳明也。

(1)因,由此。

(2)转属阳明也,传入阳明经。

【译】由此传入阳明经。既济卦,乾卦,坤卦,涣卦,震卦。无论是乾元,坤元,艮元,太阳病为外,那么卦象的天干,依然是以外干为主,外干化合不成功,或者是半成品,即可将热传入内,传入阳明经。

【原文】伤寒发热,无汗,

(1)伤寒发热,外感风寒发烧。寒,【易·说卦】 乾为寒。发,【易·乾卦】六爻发挥。【坤卦】发於事业。

(2)无汗,无汗出。无,【易·乾卦】无咎。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译】外感风寒发烧,但不汗出。本句经文嵌入乾卦,坤卦,涣卦。“无汗”,表示不是涣卦,仅仅乾,坤两卦,无非就是表与里的关系。

【原文】呕不能食

(1)呕,吐。

(2)不能食,不能吃的東西。食,【易·需卦】君子以饮食宴乐。

【译】呕吐不能吃东西,本句经文嵌入需卦。需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

【原文】而反汗出濈濈然者

(1)而,且。【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

(2)反汗出,颠倒汗流出。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出,【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3)濈(ji)濈然者,汗出的样子。【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4)是转属阳明也,这是传入阳明腑。是,【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

【译】并且颠倒汗流出一身又身,这是传入阳明腑。本句经文嵌入屯卦,涣卦,震卦,乾卦,这些卦象的分析,前面均已讲述,不在列举。


【名医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传经者,则一日太阳,二日阳明。此太阳传经,故曰转属阳明。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太阳受病也;若反汗出濈濈然者,太阳之邪转属阳明也。经曰∶阳明病法多汗。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阳明之病,本自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而不透彻,乃为汗不如法,故未尽之邪,因而转属阳明也。邪在经则为外证,邪入府则为胃家实矣。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为太阳之邪欲传也。若无汗,为太阳阳明之表尚在,汗之可也。今反汗出濈濈然者,是邪已转属阳明之府,可下不可汗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言由发太阳汗不如法,致病入胃之大意。
呕不能食,热入胃也。反汗出者,肌肉着热,肤腠反开也。
程应旄曰:太阳本证现在,而反汗出濈濈然者,虽表证未罢,已是转属阳明也。濈濈,连绵之意,即俗云:汗一身不了又一身,是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彻,止也,即汗出多之互辞。
胃实之病机在汗出多,病情在不能食。初因寒邪外束,故无汗;继而胃阳遽发,故反汗多。即呕不能食时,可知其人胃家素实,与干呕不同。而反汗出,则非太阳之中风,是阳明之病实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伤寒,经证未解,发热无汗,呕不能食,缘寒邪束迫,胃气壅逆,故无汗而呕,食不能下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必因胃腑有热,蒸其皮毛,是为转属阳明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节为不敢用麻桂者痛下针砭,以见畏葸太甚者之必遗后患也。予遇恶寒甚者,轻者二三钱,重者四五钱,甚或一剂不愈,连服二剂者,一年中类此者常百数十证,迄未见亡阳之变。
盖发汗必期透畅,然后肺与皮毛,乃不至留郁恋余邪,若汗出不彻,时时发热,久乃有汗不解,津液日损,因而转属阳明。且其证呕不能食,与寒邪初犯太阳者同,发热亦同,惟汗出濈濈然者为独异,知邪传阳明之必有潮热矣、
予尝由仲师所未言推阐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则为干呕。寒郁肌表,脾阳内停,则不能食。若病传阳明,则下燥上湿,津液被胃热蒸迫,悉化痰涎。胃热与湿邪抗拒,因而病呕。不能食者,胃中本有宿食,胃液因汗而耗,燥结不复下行,胃中壅阻,因不能食。由此观之,呕不能食同,所以呕不能食者异也。太阳标热虽盛,常欲拥被而卧,至一传阳明,则不欲近衣,发热同,而所以发热者异也。此条不过示初学以同中求异之法,使不误于疑似耳,若不于病理求之,则大谬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暂无标签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020-05-23 08:15

网友点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