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前言】本条经文是对《伤寒论》中某一条文的深度解读,结合了中医经典理论、六气学说、易经卦象以及干支纪年等内容,对伤寒病的症状、体质、发病机制和时间进行了详细分析。
  细玩特点有四:
  1、太阴与阳明的关系:太阴(脾)湿邪郁滞可能导致黄疸,若湿邪排出则不发黄;若传入阳明(胃),则表现为大便干硬。
  2、六气与体质:不同体质(如太阴湿土丑数六气人群、厥阴风木亥数六气人群)对疾病的反应不同。
  3、卦象与时间:结合易经卦象和干支纪日,分析疾病的潜伏和暴发时间。
  4、整体观念:中医强调疾病与自然、体质、时间的整体联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原文逐句解析】
   1、“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本句经文描述了一种伤寒病的症状:脉象浮而缓,手足温暖。这种情况被认为是“系在太阴”,即病邪主要影响太阴经(脾经)。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太阴经与脾相关,脾主湿。如果湿邪郁滞,可能导致身体发黄(黄疸)。但如果小便通畅,湿邪得以排出,则不会发黄。
   2、“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如果病情发展到七八天,出现大便干硬的情况,说明病邪已从太阴经传入阳明经(胃经),转为阳明病。
  “是系太阴”的解读,“是系太阴”是指太阳病太阴伤寒证,这里进一步解释“系在太阴”是指太阳病(表证)与太阴经(脾经)的伤寒证相结合。
   “太阴者”是锁定太阴湿土丑数六气人群,患阳明病黄胆证,“太阴湿土”是六气理论中的一种体质类型,丑数六气人群指特定体质的人群。这类人群容易患阳明病(胃经病)并出现黄疸。“太阴”嵌坤卦,其数甲子。这里结合了易经卦象,太阴对应坤卦,甲子是干支纪年中的一个组合,用于表示时间和体质。
  “判断黄胆病,小便不利,应身体发黄”如果小便不利,湿邪无法排出,会导致身体发黄(黄疸)。“疾病潜伏于五之气霜降节气乙丑日(噬嗑卦),暴发于终之气冬至节气甲子日(坤卦)”这里结合了五运六气和节气理论,说明疾病的潜伏和暴发时间。霜降和冬至是节气,乙丑日和甲子日是干支纪日,噬嗑卦和坤卦是易经卦象。
   3、“若”嵌观卦的解读,“若”嵌观卦,其数己亥,是指如果是厥阴风木亥数六气人群,小便自利,身体不发黄。这里提到另一种体质类型(厥阴风木亥数六气人群),如果小便通畅,湿邪得以排出,则不会发黄。
   4、 “至”嵌贲卦的解读,“至”嵌贲卦,其数癸丑,是指亥数六气人群,患得阳明病阳明内热盛证大便硬。这里进一步解释,如果亥数六气人群患阳明病,内热盛会导致大便干硬。“疾病潜伏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壬子日(震卦),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的癸丑日(贲卦)。”这里再次结合节气和干支纪日,说明疾病的潜伏和暴发时间。大雪和寒露是节气,壬子日和癸丑日是干支纪日,震卦和贲卦是易经卦象。
   5、总结
   这段文字结合了《伤寒论》的经典理论、六气学说、易经卦象以及干支纪年等传统中医理论,对伤寒病的症状、体质、发病时间和病理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这种解读方式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同时也展示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思想,即疾病的发生与自然气候、时间、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名医注解】
清·吴谦《医宗金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