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前言】首先通常,“中风”在《伤寒论》中指的是太阳中风证,即桂枝汤证,但这里“阳明中风”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因为阳明主燥土,所以中风可能指风热袭胃,而“中寒”则是寒邪伤阳,影响脾胃运化,导致不能食。
  关于阳明病的“中风”和“中寒”,例如:“阳明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18条)而“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者,名曰蓄血。”(236条),而本条(190条)是“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这说明此处中风和中寒的分类是基于“食欲”情况,而非汗出与否。
  因此,将“中风”解释为风邪犯胃,“中寒”为寒邪伤脾,通过“食欲”简明划分阳明病证型,体现了张仲景“保胃气”的思想。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和预后,因此通过食欲判断病情轻重,对临床辨证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灵枢·五变》:“五脏皆有中风,何谓也?岐伯曰:凡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强调体质差异对疾病的影响。
  木旺体质(寅数、卯数六气人):易肝郁化火,兼阳明胃热,可表现为中风证(需清热和胃)。
  土虚体质(丑、辰、未、戌生人):易脾阳不足,受寒湿所困,多见中寒证(需温中散寒)。
  一、核心思想:
  通过食欲状态区分阳明病证型——能食者为“中风”(风热轻证),不能食者为“中寒”(寒湿重证)。
  病机:
  中风:风邪(热)袭胃,胃气未伤,腐熟功能正常,故能食。 乃外感风邪(此处多指风热)引发的阳明经证,症见发热、口渴、汗出、脉浮缓等。
  中寒:寒邪直中脾胃,阳气受遏,气机凝滞,故不能食。 寒邪内侵脾胃,导致运化失职,症见恶寒、腹痛、呕吐、下利等。
  二、六气理论与人群
  体质与发病:如木旺之人易感风邪,土弱之人易伤寒湿。
  风木体质(寅、卯生人):肝气偏旺,木火通明,易感风热之邪,若阳明有热,或见中风证(能食但热象明显)。
   湿土体质(辰、未、戌生人):脾阳偏弱,湿浊内蕴,易受寒湿之邪,若脾胃虚寒,或见中寒证(不能食伴寒象)。
  理论依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虚则寒湿易侵,脾实则抗邪有力。
  三、临床意义与扩展
  1、辨证要点
  能食中风:需辨寒热真假。如阳明腑实热结(承气汤证)亦可见便秘、腹满而拒按,但初起可能仍能食(胃气未绝)。
  不能食中寒:注意与少阳病鉴别(如小柴胡汤证之默默不欲饮食),后者多伴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2、治疗原则
  中风:清热和胃,方用白虎汤或栀子豉汤。
  中寒: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或吴茱萸汤。
【附】
1、六气与地支的正确对应
地支 五行 五脏 六气
寅 木 肝 风
卯 木 肝 风
辰 土 脾 湿
巳 火 心 火
午 火 心 火
未 土 脾 湿
申 金 肺 燥
酉 金 肺 燥
戌 土 脾 湿
亥 水 肾 寒
2、干支五行速记歌诀
“甲乙寅卯木,丙丁巳午火,戊癸辰戌丑未土,庚辛申酉金,壬癸子亥水。”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