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讨论阳明病中寒证的病机与表现。 阳明病多为热证,但若患者素体虚寒或寒邪直中阳明,则形成“阳明中寒证”(虚寒型阳明病),表现为寒湿内阻、虚实夹杂的病机。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若”字发端,“若”字暗合观卦(坤上巽下,象征“观瞻、调和”),以太阴湿土丑未六气人群,对应脾胃系统,与观卦“坤为地”的意象一致(坤主脾胃)。以己亥日(秋末冬初):己土(阴湿)逢亥水(寒水),寒湿渐盛,易引动太阴湿土体质者内伏之寒。
   第一、“阳明病,若中寒者。”
   注释与病机分析
   1、“阳明病”定义: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多表现为高热、大便秘结、口渴等里实热证。
   2、“若中寒者” 此处“中寒”:提示阳明病中的特殊类型,即脾胃虚寒证,属“寒证”范畴,与典型阳明热证形成对比。
   病机:
  外寒直中:贪凉饮冷或外感寒邪,直犯阳明胃腑,寒凝气滞。
  素体虚寒:患者脾胃素虚(太阴湿土体质),阳气不足,寒从内生。
  辨证要点:以“不能食”为标志,区别于阳明热证的“能食”。
   ①若,嵌观卦,其数己亥。坤上巽下,坤为地,巽为风,象征“观仰、教化”。卦辞曰: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盥”为洗手洁身,“荐”为祭祀献牲,喻指阳明病中寒证需通过“内在审视”(如察舌脉、辨体质)而非表面症状判断。
    “颗若”(庄严貌)呼应“中寒”患者的虚寒之象, 需以温养胃阳为治则,体现“观其内象而治本” 的思维。
   太阴湿土丑未六气人群与观卦:
    1、丑未为太阴湿土六气人:对应脾胃系统, 与观卦“坤为地”的意象一致(坤主脾胃)。
    2、己亥日与戊戌日:
   五之气己亥日(秋末冬初):己土(阴湿) 逢亥水(寒水),寒湿渐盛,易引动太阴湿土体质者内伏之寒。
   二之气戊戌日(春初):戊土(阳土)遇戌土(燥热),寒湿郁久化热,触发阳明中寒证暴发(寒热错杂)。
   病机:
    己亥日:土虚水侮→寒湿内伏(潜伏期);
    戊戌日:火生土燥→>寒郁化热→阳明胃腑气机壅滞(暴发期)。
   第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讖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本句经文是对脾胃虚寒、寒湿内阻病机的描述。
   逐症解析
   1、“不能食”
   病机:胃阳虚衰,腐熟水谷功能减退,胃失和降。
   表现:食欲全无,食后腹胀,甚至呕吐清水。
   注解: 《素问》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胃阳虚者多伴脘腹冷痛、畏寒肢冷。
   2、“小便不利”
   病机:脾阳不足,运化水湿失职,膀胱气化不利。
   表现:小便短少、频数或排尿不畅,舌苔白腻。
   关联:脾虚湿盛,水液停滞三焦,故小便不利。
   3、“手足讖然汗出”
   病机:中焦虚寒,阳气浮越于外,津液失。
   特点:汗出清冷,不黏手,与阳明热证的“蒸蒸汗出”(黏稠、身热)截然不同。伴随畏寒、肢冷,属虚证汗出。
   注解:《伤寒论》中手足汗出多与脾阳虚相关,如理中汤证。
   4、“欲作固瘕”
   定义:固瘕为寒性积聚,属太阴病范畴。
   病 机:寒凝中焦,水谷不化,糟粕与寒邪互结。
   表现:胃脘痞硬,触之有块,或伴腹痛拒按。
   5、“必大便初硬后溏”
   病机:
   初硬:胃阳不足,糟粕传导迟缓,燥屎内结(虚寒夹湿)。
   后溏:脾虚湿盛,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
   鉴别:与纯阳明热证(大便硬结如羊屎)不同,此证为寒热错杂之象。
   第三、“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本句经文是解释“下利”(腹泻)的成因。 由于胃中虚寒(阳气不足),无法正常消化饮食,导致水湿与食物糟粕混杂而下,形成腹泻。这是典型的“脾胃虚寒证”,常见症状包括:腹泻清稀、完谷不化(粪便中有未消化食物),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 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1、“胃中冷”
   生理病理:胃阳虚衰,腐熟无权→糟粕停带→寒凝成积。
   表现:胃脘冷痛、呕吐清水、不能食。《金匮要略》云:“胃中虚冷,其人喜忘”,可见胃寒可致神志异常。
   2、“水谷不别”
   生理病理:脾阳虚衰,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清浊混杂。
   表现: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湿盛是本证关键。
   症状关联与辨证要点
   不能食胃阳虚衰,受纳无权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
   手足讖然汗出虚阳外越,津液失固汗出清冷,伴胃寒症状
   大便初硬后溏胃阳不足(初硬)+脾虚湿盛(后溏)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小便不利脾阳虚,膀胱气化失司水湿停滞, 舌苔白腻
   治疗原则与方药
   1、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2、分阶段治疗:
   急性期(寒积内停):
   方药: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温中散寒;
   加减:寒甚者加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 人参、大枣)降逆止呕。
   化热期(寒郁化热):
   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辛开苦降,调和寒热。
   鉴别诊断
   证型特征禁忌
   阳明中寒证手足汗出伴畏寒、便溏、脉沉迟禁用承气汤攻下,恐伤阳气
   阳明热证手足汗出伴身热、口、脉洪大需清热攻下(如大承气汤)
   临床启示
   1、体质与节气因素:
   太阴湿土体(丑未六气人群)易见寒热错杂,需结合时令调治:
   五之气己亥日(秋末冬初):寒湿内伏,以温中散寒为主;
   二之气戊戌日(春初):寒郁化热,需辛开苦降。
   2、辨证核心:
   手足汗出需虚实鉴别:虚寒者伴畏寒、舌淡苔白;热证者伴身热、舌红苔黄。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避免机械套用方药。
   总结:阳明中寒证以脾胃阳虚为本,寒湿内阻为标,需温补与祛湿并用,忌攻下。其辨证需紧扣“胃中冷,水谷不别”,结合体质与时令,体现中医个体化诊疗思维。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