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条经文锁定东南地域的少阴君火六气人群。疾病起于在三之气,立夏节气前后,而暴发于终之气立冬节气前后。
讨论:当病人既患有太阳病中风证,同时又患有阳明腑实证的情况,该如何治疗呢?仲景明确指出:当表里兼证同时出现时,先治表证,表证完全解除后,再治里证,此为顺,否则为逆。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复”、“下”、“之”、“若”等四字,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下”、“若”二字,嵌屯卦、巽卦,找到易发疾病的地域及发病的时间与人群。由“复”字,嵌复卦,找到疾病的起因,排摸到自然界寒热胜复的规律,厘清了中风证寒邪的来路。“若”字,嵌观卦,找到了阳明腑实可下之因,是阳明从燥化。“之”字,嵌比卦,错误的使用下法,引狼入室,又复用汗法,伤及心阳。通过对本条经文的学习深悟“大医精诚”,医者必须熟练专业技能,才能有“诚”。
第一、“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本句经文是指居住在东南方的少阴君火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三之气,立夏节气前后,暴发于终之气立冬节气前后,患太阳病中风证,出现发热、汗出,恶风等临床表现,其病在表时,应先解表;没有达到阳明燥化,里热燥实证之时,不可以使用下法治疗,此时下法为逆。
①“下”字,均嵌屯卦,对应时间是立夏节气前后,提示疾病起于三之气,其方位是东南。打开屯卦的钥匙:六三爻是阳位阴居,这叫不得位。此为真寒假热之象,故不可以使用下法治疗。
②“复”字,嵌复卦,对应时间是农历十一月份冬至前后。疾病暴发于终之气,此时气候“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反常,类似阳春三月,暖冬。病人患太阳病中风证,这是天气寒热胜复的规律。打开复卦的钥匙:初九阳位阳居,这叫得位,“七日来复”是阳气在慢慢的升起,但阴气盛,阳气微弱。
第二、“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对于居住在东南方的人群,患太阳病中风证,其病在表,应先用汗发治疗,此治法不为逆。
①“若”字,嵌巽卦,是指居住在东南方位的人群。
第三、“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为什么要用下法,当然必须有可下之证。疾病起于三之气,立夏前后,病人易患湿温病,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有的是从湿化,有的是从燥化。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里热燥实证。当湿热挟滞、郁阻肠道者,自当用下法,宜枳实导滞汤以下之;若化燥成实者,则自当用承气汤以通腑泻下。而医者并未使用下法治疗,反而使用汗法治疗,故为逆。如果先使用下法治疗,则不为逆。
①“若”字,嵌观卦,其意思是仔细观察分析疾病的由来。由下向上看,外巽坤,内艮坤。观卦的特点是仰视,重点看“内艮坤”,艮为山,坤为地,形容人站在地上,仰视山的高度。打开观卦的钥匙:二阳在上,四阴在下,阳气是清轻向上,阴气重浊向下,这是自然规律。但此卦内艮坤,艮在上,艮对应人体是胃,胃为阳明,是邪入阳明而从燥化,故呈里热燥实。
②“之”字,嵌入比卦,打开比卦的钥匙:六三爻“比之匪人”,“匪人”其行为图谋不轨之人,在这里引申为暑热之邪入侵心膈,三爻对应人之心脏,心胸部位,错误的使用下法,引狼入室,又复用汗法,伤及心阳。
【历代医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