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作者:江满春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06-04 08:51 我要评论

【原文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今天来解读《伤寒论》第9条,我们还是从三个方面讲解:静态骨架,动态解说,易经数理三方面来谈。首先来谈谈静态骨架重点是从三方面来讲:病机、症状、诊断方法。本条其...

【原文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今天来解读《伤寒论》第9条,我们还是从三个方面讲解:静态骨架,动态解说,易经数理三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谈静态骨架重点是从三方面来讲:病机、症状、诊断方法。本条其实是对上一条的定格,是对正统的“太阳病”提纲之谈“太阳之为病,发热,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的根本病机是外邪侵袭人体肌表,导致营卫失调,太阳经气不利。常见于两大类型:
中风表虚证:卫外不固,营阴失守。病机关键在“卫强营弱”。
伤寒表实证: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病机关键在“卫闭营郁”。
无论中风还是伤寒,其核心都是阳气在肌表的敷布和功能受到了阻碍。
其主要症状:
恶寒/恶风:卫气被郁,不能温分肉。
发热:正气抗邪,正邪交争于表。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畅。
脉浮:邪气在表,气血涌盛于外以抗邪。
或然症:根据具体证型,还可能伴有汗出(中风)或无汗(伤寒)、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咳喘等。
我们在临床诊断时,首先定位病在“太阳”,以八纲辨证:属表、实、阳证。
在临床方证鉴别上,从三方面来辨证论治
有汗、脉浮缓为中风表虚,属桂枝汤证。
无汗、脉浮紧为伤寒表实证,属麻黄汤证。
脉症合参,必须将脉象(浮)与主症(恶寒、头项强痛等)结合起来,才能准确诊断为太阳病。

 


 

第二,我们来讲动态解说:时间定位,动态病源,灵魂之动。
首先经文“太阳病”,就锁定了时间定位,终之气于每年公历11月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在这个时间段所得的外感病。
再谈谈的是动态病源,我们很多时候只知道时间定位,而忽略了患病之人群定位,中医课堂里的教材,是给人治病,研究的是人,故应该从人的体质辨识,进行分类。
对于少阴君火之人,感受风寒多见于太过之年,对于少阳相火之人,感受风寒,多见于不及之年,无论是太过之年,还是不及之年,将少阳,少阴类人群,置于在巳、午、未年,终之气太阳寒水框架中生活,发现其患得外感之邪后,只要是受寒邪的侵袭,不离太阳病提纲,均可以借天时之力自愈。

很多人想到巳、午、未,为一天中上午9点至下午3点之间,一天中阳气最旺之时,我承认无错,但这个格局太小了,把尺度放大,是不是有新的发现呢?
首先把时间定位上从新厘清一下,将“日”升华到“年”,格局慢慢的打开。
我们在传统解读“从巳至未上”是日周期的阳气鼎盛时段,可以理解为“小周期”;将其扩展到年的周期,指出“太阳病”高发于六气中的 “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即公历11月下旬至1月下旬,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背景定位,将疾病置于一个更大的寒冷气候框架下,定位为“中周期”。
格局的再次扩大:将 “巳、午、未年” 的概念。在干支纪年中,巳、午、未年,其司天之气分别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这三年,从全年来看,整体气候偏于风、火、湿,是温热之年,将一个发生在寒水主令的终之气的疾病,置于一个全年气候偏热的“巳、午、未年”的背景下研究,就形成了 “寒湿于外,温热于内” 动态的矛盾背景,为疾病的自愈创造了潜在的“天时”条件。
将“欲解时”从一个固定的时间点,解放为一个灵活的“背景函数”。当“年周期(温热之年)”的阳气与“时周期(寒冷之气)”的邪气,以及“日周期(阳盛之时)”的阳气形成共振时,便是“欲解”的最佳时机,这彻底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局限。

第二个是我要讲的动态病源,从“治人的病”到“治病的人”。教材只教我们“治人的病”,而真正的精髓在于“治病的人”。这里的“人”,重点在于体质辨识,而体质与出生年的五运六气是息息相关的。
少阴君火之人与少阳相火之人:将他们置于“太过之年”与“不及之年”的框架下,不同体质人群在不同运气年份的易感性。正是我要谈的“动态病源”的核心,病邪是静态的,但何人、在何时、何地患病,是动态变化的,教材里谈的是病邪是动态,而人是静止的。
人群定位的完成:通过体质(少阳、少阴之人)与背景(巳午未年之终之气)的交叉定位,才能真正锁定那些最有可能借助天时自愈的特定人群,使得《伤寒论》的预言从一种普遍可能性,变成了一种针对特定个体的高概率事件。

第三讲的是灵魂之动,用案例解析与至高境界的“天人合德”
例如:2016年(丙申)出生之人,在2001年辛巳)患病为例,何为“灵魂之动”,不仅是疾病的转机,更是天地人三才能量和谐共振的结果。
患者体质(先天禀赋):2016丙申年出生之人。
天干丙:丙辛化水,丙为阳干,故水运太过,此人先天水性偏旺。
地支申:申年为少阳相火司天,形成“水运太过”叠加“相火司天”的体质格局,这是一个内蕴寒水与相火矛盾统一体。
发病背景(后天病局):2001辛巳年,终之气。
天干辛:丙辛化水,辛为阴干,故水运不及,此年天之气,水运衰弱。
地支巳:巳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发病时段: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阳相火)。

“灵魂之动”的化解过程(天人合德):
第一步:五运化合,天助在先(丙辛化水),患者先天“水运太过(丙)”与病年“水运不及(辛)”,构成“丙辛化水”,好比个体强大的水性能量,正好弥补了当年天地间水运的不足,形成了“化气得令”的和谐状态,此为第一重天助,稳定了根本。

第二步:六气加临,寒邪热化(水火相济)在发病的终之气,形成了奇妙的格局:
主气:太阳寒水(外来的寒邪,疾病的原因)。
客气:少阳相火(当年在泉之气的延伸,一股温暖的火热之气)。就好比,一个人虽然身处寒冬(太阳寒水),但这个冬天却不时有暖流出现(客气少阳相火)。当寒邪侵袭“少阳相火”体质的人时,他内在的相火与外在的客气相火里应外合,共同作用于寒邪,将其 “热化分解”。

最终结局:借天时之力自愈。
在这个完美的时空节点上,患者自身的体质(少阳相火)、先天的运气(水运太过)、后天的病年运气(水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共同构成了一张精密的能量网络,这张网络的总趋势是 “水火相济” ,而非“水火相克”。因此,即便感受了标准的太阳病寒邪,整个天地人的系统也倾向于将其化解。在日周期的“巳至未上”(阳气最终助攻),完成自愈的“临门一脚”。

《伤寒论》第9条的本质,不在于死记“上午9点到下午3点”,而在于掌握“阳气”这把钥匙。将这把钥匙从“日之阳”扩展到了“时之阳(终之气)”、“年之阳(巳午未年)”、“人之阳(少阴少阳体质)”和“运之阳(五运化合)”。“太阳病欲解”的灵魂,在于人体自身的阳气(灵魂),能否与天地自然的阳气(灵魂)在正确的时空节点上(动态),同频共振,共舞一曲,从而将病邪和谐地化解于无形。

最后我要讲的是易经数理。我反复阅读经文,尽管本条经文仅有11个字,但每条经文里都有一把钥匙。
本条经文里“解”字,实际是谈解卦,其术数为丙申
假设丙申术数为出生年的人,遇到巳午未之年,患得太阳病自动化解。
这个假设原由以“五运”为特点:丙辛化水,甲己化土,乙庚化金,戊癸化火,均受天德之助。
解卦来说明,化气得令,均可得到疾病自愈,下面我们从新厘清一下:
易经数理,“解”卦的锁钥与丙申术数
本条经文的钥匙在于“”字,在《伤寒论》的背景中,“解”不仅是症状的缓解,更是人体阴阳、表里、营卫之间矛盾关系的 “化解” 与 “和解” ,与《易经》中解卦的思想完全契合。

首先讲“解”卦:太阳病里的易经
卦象结构:解卦,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水,即 雷水解
卦象释义:
下卦坎为水:象征险阻、坎坷、疾病。这正好对应太阳病的病机寒邪(属水)束表,导致太阳经气运行不畅,如涉水险。
震为雷:象征震动、行动、生机。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象征春雷震动,冰雪消融,万物解除冬藏状态,重新焕发生机。
整体象意:雷雨交作,天地闭塞的局面被打破,险阻()因行动()而得以化解,正是太阳病“欲解”的完美象形,被寒水郁遏的体表阳气(雷),在得到天时之助后,奋发震动,一举冲破寒邪的束缚,发为汗出,疾病乃解。

丙申术数,个体化自愈的背景密码
以“丙申”作为示例术数,“丙申”作为先天体质:将“丙申”假设为一个人的出生年岁时,它便定义了这个人的先天体质。
天干丙:丙辛化水,丙为阳水,水运太过。此人禀赋中寒水之气旺盛。
地支申:申年为少阳相火司天,意味着其体质中,在寒水的底层,蕴藏着一股 “火郁于内” 的相火之气。
体质总结:这是一个 “水包火” 或 “寒热错杂” 的体质基础,平时可能相安无事,一旦外感寒邪(太阳病),就容易形成外寒内热的复杂局面。

“解”卦上六爻的启示:解卦上六爻辞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这叫画龙点睛。
(sǔn):是凶猛的禽鸟,象征顽固的病邪(即太阳寒邪)。
高墉:高大的城墙,象征人体的肌表。
公用射隼:王公居于高位,用箭射落隼鸟,比喻人体位居上焦的阳气(心阳/君火/相火),在得到至高无上的天时阳气(巳至未上)援助时,像利箭一样,精准地祛除在表的病邪。
这对于“丙申”体质者尤为贴切。其内在的“少阳相火”就如那张弓,而天时的阳气就是那支箭,时机一到(欲解时),箭发隼落,病邪瓦解。

案例推演:丙申之人,在辛巳年终之气患病。
时空背景:辛巳年,终之气。
主客加临:主位太羽水(太阳寒水),客气厥阴木。
关键机制:“中见水运。水生木。”
这一年(辛巳)水运不及(辛为阴水),但患者先天水运太过(丙),形成 “丙辛化水” ,弥补了天运的不足,此为“化气得令”,是自愈的第一重根基。
终之气的客气是厥阴风木,主气(太阳寒水)。主生客,即 “水生木”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化,它意味着:凛冽的寒水(病邪),在时空气运的作用下,被转化成了具有生发、疏泄之性的风木之气。

“解”的完成:
寒邪(坎水)被转化为生机(风木),这正是“解卦”雷(木)化解水(险) 的象数体现。
原文描述“风乃至,万物反生”,正是险阻解除,生机恢复的景象。
对于丙申体质者,其内在的“少阳相火”最喜欢的就是这股“厥阴风木”的疏泄之气(木生火),能使其郁火得以透达。
因此,虽然病因为寒,但整个气运格局已将其导向“”的方向。即便出现“心痛、咳嗽”等阳气不藏的症状,也是正气驱邪、气机动荡的表现,其大趋势是向愈。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主(医统本作“生”)于昼。阴主(医统本作“生”)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阴三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太阳乘王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凡病解时,必于其经气之旺。太阳盛阳也。日中阳气盛,故从巳、午、未之旺时而病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巳、午为阳中之阳,故太阳主之,至未上者,阳过其度也。人身阴阳,上合于天,天气至太阳之时,人身太阳之病得藉其主气而解,此天人感应之理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020-05-23 08:15

网友点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