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作者:江满春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06-24 13:55 我要评论

【原文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我们来解读《伤寒论》第15条,从静态骨架、动态解说、易经数理等三个方面剖析。首先我们来谈静态骨架:主要是谈病机...

【原文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我们来解读《伤寒论》第15条,从静态骨架、动态解说、易经数理等三个方面剖析。
首先我们来谈静态骨架:主要是谈病机、病症、方药这几个方面。根据经文的描述,病势反应(其气上冲与否)来决定治法和方药。
我们先谈病机吧,“太阳病”本应发汗解表,却误用了攻下的方法(下之后),下法会损伤里气,容易导致表邪内陷。
第一种情况“其气上冲”:
病机: 虽经误下,但病人正气尚足,太阳经气未被下药完全挫伤,仍有能力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这种“上冲”之感,是正气与病邪仍在肌表抗争的态势。说明表证未解,病机的主体仍然是“太阳表虚证”(营卫不和)。
第二种情况“若不上冲者”:
病机: 误下后,正气受损较重,无力抗邪于表,导致外邪乘虚内陷。病势不再是向上向外,而是向内里发展。此时,太阳表证已不存在,可能转变为痞证、结胸证或虚寒证等里证。
辨证要点:“其气上冲”的感觉。
这是什么感觉? 这是一种病人的自觉症状,可能表现为:感觉胸膈、咽喉或头颈部有气向上逆冲感。身体上部(特别是头部和项背部)的症状仍然明显,如头痛、项强、发热恶风等表证仍在。本质上,这是太阳经气不利,正气抗邪于上、于外的体现。反之,“若不上冲者”:意味着上述向上向外的抗病态势消失了。病人可能出现了诸如心下痞满、腹痛、下利等里证症状。病症的表现已经从表转为里。

治法与方药完全由病机和病症(病势)决定。
第一种情况“可与桂枝汤”:
治法: 因势利导,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既然病势仍在于表,就继续用汗法,但因为是误下后,正气已伤,故不能用峻烈的麻黄汤,而选用药性温和的桂枝汤。
方药: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特别强调:“方用前法” 指的是必须遵守桂枝汤的完整服药调护方法,包括:
啜热粥: 以助药力,滋生汗源。
温覆: 覆盖衣被,助其微微出汗。
这强调了方剂的疗效不仅在于药物本身,还与正确的使用方法密不可分。

第二种情况 “不可与之”:
治法:此时病已入里,治法当随证变化,或和胃消痞(如用泻心汤),或温中散寒等。绝对不能再使用解表的桂枝汤,否则会进一步耗伤津液,使里证加剧,谓之“误治”。
方药: 禁止使用桂枝汤。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第二个我们要谈的是动态解读。
首先是疾病时间定位:终之气与太阳病。“太阳病”三字,已时间定位于终之气(公历11月下旬至1月下旬),主气为太阳寒水。“太阳”的双关性:这里的“太阳”一语双关。既是外感热病的第一个阶段(太阳病),也对应着六气中的太阳寒水。在终之气这一时期,主气正是太阳寒水,天之气与人之气相应,因此人体最容易感受寒邪,发生太阳病。这为“太阳病”的发生提供了天时背景。
病机契合:太阳寒水主令,气候寒冷,人体阳气内收,肌表相对薄弱。此时受邪,正邪交争于体表,形成太阳病,其病机与外部气候高度统一。

再就是人物定位:体质与误下的根源,“下之后”说明患者可能是“内燥之人”,生辰多为子、午、卯、酉,其六气格局为少阴君火-阳明燥金或阳明燥金-少阴君火,本质是燥热津伤体质。
体质决定误治的“合理性”:一个素体燥热津亏的人,在感受风寒(太阳病)时,很可能同时伴有大便不通的症状。这为医生使用下法提供了“看似合理”的借口。医生可能只看到了其内燥的“宿疾”,而忽略了其外感的“新病”。
宿疾与新病的交织:这条文生动地描绘了临床的复杂性——患者带着固有的体质(燥热),又感受了时令的邪气(寒水),形成了内外交织、寒热错杂的局面。医生的错误,在于没有分清表里缓急,违反了“表证当先解表”的原则。
接着我们谈动态病源,主讲五运六气的背景
庚辰年为例:阐释“下之后,其气上冲”是火燥之气(患者体质)本应下行,但遇终之气的客气太阴湿土加临,导致火郁逆反。
设置一个动态病机模型:
背景:庚辰年,金运太过(全年燥气盛),司天太阳寒水(上半年偏寒),在泉太阴湿土(下半年偏湿)。
患者:一个本身具有燥热体质(可对应于子午卯酉生辰)的人。
时间:进入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此时,外在环境是 “寒” + “湿”。
误治:医生用了下法,进一步损伤了中焦脾胃之气。
“其气上冲”的运气病机详解:下法本欲通便,但打击了人体正常的气机。患者内在的燥热之火(体质)本欲下行,此刻却被强大的外在下法及外界 “寒湿” 之气郁遏。寒主收引,湿性黏滞。内外合邪,如同给体内的燥火盖上了一顶“湿寒的帽子”,导致火气不能正常宣发,也不能顺利下降。火性炎上,郁极乃发,于是只能向上冲逆,表现为 “其气上冲” 。这里的“气”,既是正气(抗邪之势),也是被郁遏的邪火。

最后谈灵魂之动:病机与天机的契合
本条经文病机与庚辰年终之气病机契合。引用的《内经》庚辰年终之气的描述,更具体的印证了上述动态病机:
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正是太阳寒水与太阴湿土加临所形成的阴寒、湿浊弥漫的天象。
寒风以至:强调了寒邪的主令地位。
反者孕乃死:意指若气候反常(应寒反热),会影响万物生机。对应到人体,就是内在的气机(应内守的阳气)被郁遏而“反动”上冲。
治疗大法的呼应:文中提到“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写之,以甘缓之”。这正是针对太阴湿土客气的治法。而桂枝汤中,甘草、大枣味甘,正合“以甘补之”、“以甘缓之”之意,补益被下法所伤的中气。桂枝、生姜辛散,芍药苦泄,共同调和营卫,解除郁遏,引导上冲之气恢复平和。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易经数理。
首先肯定泰卦上六爻与《伤寒论》第十五条病机契合。
泰卦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这四句爻辞,作为医者来说是古圣先贤为第15条的“误下后”情境所写就的四幕戏剧,每一幕都精准地对应着病机的演变与治疗的法则。
第一幕:“城复于隍”误下之后,表邪内陷,藩篱尽毁
爻辞意象:“城”是城墙,象征着人体的表层防御系统(太阳经)。“隍”是城下的壕沟,象征人体的内部(里)。“城复于隍”就是城墙倒塌,填入壕沟,这是一个由外入内、由表入里的崩塌意象。
病机对应:这正是“太阳病,下之后”的后果。太阳病本在表,医者误用攻下之法,如同自毁城墙。导致表邪内陷,人体的防御体系崩溃,这就是“表证”被破坏的生动写照。

第二幕:“勿用师”禁忌再行攻伐,告诫不可汗下
爻辞意象:在城墙倒塌、内部混乱之际,不可再兴师动众,出兵征战(勿用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警示。
病机对应:在误下导致表邪内陷、气机逆乱之后,治疗必须极度谨慎。
不可再“用师”发汗:因为已经误下伤正,不可再用麻黄汤等峻汗之剂,以免重伤津液阳气。
不可再“用师”攻下:下法已用一次,是造成当前困境的原因,绝不可再用。
勿用师”在医学上的直接体现,就是条文后半句的“不可与之”(指不可用桂枝汤的类似解表法),若表已内陷,则任何针对表的“兴师动众”都是错误的。

第三幕:“自邑告命”固守正气,调和营卫,改用柔和方法
爻辞意象:不能对外征战了,怎么办?退回自己的城邑(自邑),颁布安民告示,稳定内部(告命)。这是从“对外攻伐”转向 “对内调和” 的战略转变。
病机对应:这正是“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的精髓所在。
自邑:象征着固守人体自身的正气与中焦(脾胃)。桂枝汤中甘草、大枣味甘,正是在补益被下法所伤的中气,巩固“城邑”。
告命:象征着颁布新的、正确的指令来调和内部。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一散一收,生姜与大枣一表一里,正是通过调和营卫、平衡阴阳的柔和方式(而非攻伐),来重新梳理人体内部混乱的气机,引导“上冲”之气恢复平和。

第四幕:“贞吝”局面艰难,预后谨慎,把握治疗尺度
爻辞意象:即使采取了正确的“自邑告命”策略,局面依然是 “贞吝” 的。意指守持正道以防憾事,但处境依然艰难、棘手。
病机对应:这完美反映了张仲景在此条文中谨慎的用词与态度。
“可与”桂枝汤,而非“主之”:说明这是一个可选的、需要斟酌的方案,语气并不绝对。
误下之后,病情复杂,变证丛生。即使病机是“其气上冲”,可用桂枝汤,但整个局面已然是因误治而造成的 “坏病” ,其后续发展需要医者高度警惕,密切观察。治疗必须如履薄冰,准确把握尺度。

天、地、人、易的共鸣
天(时):处于庚辰年终之气,寒湿郁遏(泰卦格局将破之象)。
地(质):患者为少阴君火之体,内有燥热(乾卦之体)。
人(事):医者误用下法(“用师”攻伐)。
易(理):整个事件的演变、后果与转机,完全遵循 泰卦上六爻 所揭示的宇宙规律——物极必反,泰极否来,乱象之中当以固本调和为上,切忌继续攻伐。
因此,“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这十四字,就是《伤寒论》第十五条病机与治则的最高度、最凝练总结。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等七篇大论,《灵枢·九宫八风》

2. 《周易》
3.《类经图翼》· 张景岳(明)

4. 《伤寒论直解》· 张志聪(清)

5. 《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吴谦(清)

6. 《周易与中医学》· 杨力 著

7. 《运气辨证实录》· 毛小妹,白贵敦 著

8. 顾植山教授团队的相关研究论文

9. 《伤寒溯源集》·钱潢(清)

10. 《三因司天方》·陈无择(宋)

11. 《任应秋论医集》中的“五运六气”章节

12.《运气学导论》·顾植山 主编<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里实者,邪陷则为结胸,大陷胸汤证也;里虚者,邪陷则为下利,桂枝人参汤证也。胸实者,邪陷则为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今胸虚邪陷于胸,故但为气上冲,是表尚未罢,然无壅满不得息痞之证,故不可吐下,仍当解表,可与桂枝汤,如法汗之。使陷胸之邪,不受外束,胸中之气,得以四达,自不致内壅而上冲矣。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也。
方有执曰: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邪,下后入里乘虚而上冲也。若不上冲,则非阳邪可知,故不可与。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气上冲者,阳气有余也,故外虽不解,亦不内陷。仍与桂枝汤汗之,上冲者,因而外解矣。上条论下后未解脉,此条论下后未解症,互相发明更进桂枝之义。用前法,是啜稀热粥法,与后文根据前法、如前法同。若谓汤中加下药,大谬。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020-05-23 08:15

网友点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