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

作者:江满春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06-24 13:58 我要评论

【原文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原文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16条陈述太阳病误治后形成“坏病”之机制,病机为表证经汗、吐、下、温针等法误治,导致正气受损、邪气内陷、阴阳失调。结合甲辰年终之气(小雪至大寒)气候特点,寒湿偏盛,人体易受外寒内湿困阻,与坏病之表邪入里、气机逆乱之病机相契合。

五运六气背景
   时间:甲辰年终之气,对应小雪至大寒时段。
   大运:甲辰年为土运太过之年,终之气土湿壅盛。
   司天在泉:司天为太阳寒水,在泉为太阴湿土。
   主气、客气:主气(固定):太阳寒水;客气(轮回):太阴湿土
   客主加临:客气太阴湿土加临于主气太阳寒水之上,形成寒湿相搏之气候特征。
   运气病机:寒湿困表,脾土壅滞,气化不利,易见发热、身重、脘痞、泄泻等症。

《伤寒论》16条经文病机
   《伤寒论》16条太阳病三日,经发汗、吐、下、温针等误治后,表邪未解而正气已伤,邪气内陷,转为“坏病”。本时段病机复杂,或为津伤化燥,或为阳虚寒凝,或为湿郁热伏,故桂枝汤已不适用,当审脉证而治其逆。

运气病机与经文病机契合
   甲辰年终之气寒湿偏盛,人体易外感寒湿、内伤湿滞。若太阳病误治,外寒内湿相合,更易导致表邪入里、气机逆乱,出现寒湿困脾、阳气不宣等变证,与《伤寒论》16条“坏病”之病机高度契合。

桂枝汤不中与加减化裁
   原方局限:桂枝汤为解肌调和营卫之剂,适用于表虚汗出、脉浮缓之太阳中风证。若见脉浮紧、无汗之表实证,或误治后邪陷里实、虚实夹杂之坏病,则不宜使用。
   加减方案:若寒湿困表:可合麻黄加术汤;若脾虚湿盛:可合苓桂术甘汤;若阳虚寒凝:可加附子、干姜;若津伤化热:可加芍药、知母。

终之气运用警惕
   失治转归:若误用桂枝汤或继续误治,可致寒湿深伏、阳气衰败,转为太阴下利、少阴厥逆等重证。
   防治要点:慎用汗、吐、下法等峻剂;注重温中化湿、宣通气机;辨证须结合气候寒湿特点,灵活选用温阳、化湿、和解等法。

   《伤寒论》第16条强调太阳病误治后坏病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与甲辰年终之气寒湿相搏之病机相合;临证须慎用桂枝汤,避免误治致邪内陷,法当审因辨证,灵活化裁,以调和寒湿、扶正祛邪为要。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里实者,邪陷则为结胸,大陷胸汤证也;里虚者,邪陷则为下利,桂枝人参汤证也。胸实者,邪陷则为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今胸虚邪陷于胸,故但为气上冲,是表尚未罢,然无壅满不得息痞之证,故不可吐下,仍当解表,可与桂枝汤,如法汗之。使陷胸之邪,不受外束,胸中之气,得以四达,自不致内壅而上冲矣。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也。
 
方有执: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邪,下后入里乘虚而上冲也。若不上冲,则非阳邪可知,故不可与。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气上冲者,阳气有余也,故外虽不解,亦不内陷。仍与桂枝汤汗之,上冲者,因而外解矣。上条论下后未解脉,此条论下后未解症,互相发明更进桂枝之义。用前法,是啜稀热粥法,与后文根据前法、如前法同。若谓汤中加下药,大谬。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暂无标签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020-05-23 08:15

网友点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