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好中医 2023-09-11 08:34 我要评论

【原文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

【原文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前言】本条经文贯穿“下”、“之”、“后”、“者”、“主”等五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乾卦屯卦比卦泰卦等四卦,锁定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在甲辰、庚辰术数日,患太阳病,使用下法后,脉促,胸阳亏虚,可用桂枝去芍药汤和解。本条经文细玩技巧:病在内,治在外。病在南政,治在北政;反之,病在北政,治在南政。脉促临床中多见于冠心病,症以心动过速者,又见胸满,可用此方和解。
①下,【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貴下賤。
②之,【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③后,【易·泰卦】后以财成天地之道。
④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⑤主,【易·繁辞】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译】本条经文嵌入乾卦屯卦比卦泰卦等四卦。
第一、首先知道这此卦象在何宫位?分析天干,地支。
宫:乾卦。
宫:泰卦水地比卦。
宫:屯卦。
无论是在什么宫位,其天干术数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均以元、坤元艮元三大类平衡原理。
第二、 本条经文太阳病胸阳亏虚证,锁定子类、午类基因人群。
第三、“太阳病,下之后”,①“下”嵌入乾卦屯卦乾卦是代表乾元天干太过术数:甲与壬。屯卦是指子类基因的人群,太阳病使用“下”法,分析病在里,那么术数应用则是元内干之甲数生病,其术数为甲辰,病在南政,治疗则用壬辰方药,治在北政。
“之”、“后”,此两字,嵌入比卦泰卦,居宫,代表元天干太过术数:庚与戊。是指午类基因的人群,太阳病使用“下”法,分析病在里,那么术数应用则是坤元内干之庚数生病,其术数为庚辰,病在北政,治疗则用戊辰方药,治在南政。
第三、“脉促”,“促”字理解有二:①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②急迫、紧迫。
“促脉”有虚实之分,文字排列技巧上,利于学者分辨,“脉促”与“促脉”,颠倒文字排列,脉促为虚,为胸阳亏虚;促脉为实,为阳盛热结。
  王叔和说:“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由此分析:数为,止为,其卦象为火山旅卦,火为行,阳不居,山为止,为不动,外明内止,无互动不流通壅滞。
  《诊家正眼》曰:
促脉之故,得于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或因气滞,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气,或内因七情,皆能阻遏其运行之机,故虽当往来急数之时,忽见一止耳。
  临床意义:促脉主阳盛热结,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脏气虚弱,阴血衰少。阳盛热结,阴不和阳,故脉来急数有力而时见歇止。若真元衰惫,脏气虚弱,阴血衰少,以致脉气不相接,则脉促而细小无力,多属虚脱之象。
  关于“脉促”在伤寒论还有三处:
  ①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②第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③第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第四、“胸满者” ,指胸阳不足,浊气壅滞。者,嵌入乾卦,病在内,乾元天干有内干,外干之分,甲数为内干,壬数为外干,如果是内干之甲数的问题,则用外干壬数之药平衡。
关于“胸满”在《伤寒论》还有四处:
  ①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②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③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④第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第五、“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去芍药汤和解。桂枝汤用于太阳病中风证,桂枝去芍药汤用于太阳病胸阳亏虚证。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胸实邪陷,则为胸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胸虚邪陷,则为气上冲,桂枝汤证也。今下之后,邪陷胸中,胸满脉促,似乎胸实而无冲喉不得息之证,似乎胸虚又见胸满之证,故不用瓜蒂散以治实,亦不用桂枝汤以治虚,惟用桂枝之甘辛,以和太阳之表,去芍药之酸收,以避胸中之满。
程应旄曰:有阳盛而见促脉,亦有阳虚而见促脉者,当辨之于有力无力,仍须辨之于外证也。
沈明宗曰:误下扰乱阴阳之气则脉促,邪入胸膈几成结胸,但结满而未痛耳!故以桂枝汤单提胸膈之邪,使从表解。去芍药者,恶其酸收,引邪内入故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促为阳脉,胸满为阳症,然阳盛则促,阳虚亦促,阳盛则胸满,阳虚亦胸满。此下后脉促而不汗出,胸满而不喘,非阳盛也,是寒邪内结,将作结胸之症。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酸寒,则阴气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

武汉好中医添加微信办法:

申明:本人微信号cfjiangmanchun账号已满,现改为此账号:jmch69。添加时注意谨慎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2023-09-11 08:16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