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清·吴谦《医宗金鉴》
喻昌曰:此条之微恶寒,合上条观之,则脉促、胸满、喘而汗出之内,原伏有虚阳欲脱之机。故仲景于此条,特以「微恶寒」三字发其义,可见阳虚则恶寒矣。又可见汗不出之恶寒,即非阳虚矣。
沈明宗曰:若脉促胸满、而微恶寒,乃虚而局踖,阳气欲脱,又非阳实之比,所以加附子固护真阳也。然伤风下后之恶寒,与未下之恶寒,回然有别。而汗后之恶寒,与未汗之恶寒亦殊。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前言】本句经文依旧是对第十五条的补充说明,本应该放在21条,但是单独列出一条,这又是何意思?在第15条与第21条均有记载:“太阳病,下之后。”而在本条里却隐藏。其原因“下之后”三字的术数,在应用上会误导后学者,在计算技术上会出现辨证施治上的错误,故隐之。
仲景的初衷是提示医者,要仔细观察分析是风胜,还是火胜。如果是风胜就阳明复,如果是火胜就是太阳复,太阳寒水本应寒凉。假如使用下法治疗后,阳气内陷,出现“微恶寒,”怕冷的情况会更加明显,
如何补救呢?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救之,因阳气内陷稍深,是寒邪又盛行,故取桂枝、生姜之辛温,升其清阳,以其草、枣和谐中焦。加附子以温及水中之寒。
本条细玩特点:以“若”、“微恶寒”两词汇,作为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一“若”两嵌:嵌巽卦、嵌观卦;三分辨:辨人、辨风、辨火。观“微恶寒”知火胜太阳之复。
第一、“若微恶寒者。”本句经文完整的内容应该是这样的:太阳病,下之后,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为何隐藏了“太阳病,下之后”这句经文呢?本人研究分析“下之后”三字的术数,在应用上会误导后学者,在计算技术上会出现辨证施治上的错误,于是便隐之。
假如使用“下法”治疗后,阳气内陷,出现“微恶寒”,怕冷的情况会更加明显。
本句经文重点对“若”字要加深理解,一个“若”字,嵌有巽卦、观卦两卦。
①“若”嵌巽卦,巽数为壬午,是锁定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
②“若”嵌观卦,观卦的本意思是仰视,由下向上看。到底看什么呢?仲景的初衷是提示医者要仔细观察分析是风胜,还是火胜?如果是风胜就阳明复,如果是火胜就是太阳复。
因太阳寒水本性寒凉,而病人有“恶寒”之外候,其分析结果应是火胜太阳复之。
那么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子类、午类人,起病时间与暴发的时间,是不相同的。
对于子类六气人,起病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戊辰日,其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暴发于立夏节气已巳日,其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阳寒水。
对于午类六气人,起病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壬辰日,其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暴发于春分节气后的癸巳日,其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阳寒水。
太阳复,则出现“微恶寒”的临床表现,外加“下”后,阳气内陷,所以怕冷的情况,肯定会比较明显的。
第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如何补救呢?假如有微觉恶寒,是因使下法治疗后,导致阳气内陷稍深,寒邪盛行。故取桂枝、生姜之辛温,升其清阳,以其草、枣和谐中焦。加附子以温及水中之寒。
【名家注解】
仲景的初衷是提示医者,要仔细观察分析是风胜,还是火胜。如果是风胜就阳明复,如果是火胜就是太阳复,太阳寒水本应寒凉。假如使用下法治疗后,阳气内陷,出现“微恶寒,”怕冷的情况会更加明显,
如何补救呢?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救之,因阳气内陷稍深,是寒邪又盛行,故取桂枝、生姜之辛温,升其清阳,以其草、枣和谐中焦。加附子以温及水中之寒。
本条细玩特点:以“若”、“微恶寒”两词汇,作为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一“若”两嵌:嵌巽卦、嵌观卦;三分辨:辨人、辨风、辨火。观“微恶寒”知火胜太阳之复。
第一、“若微恶寒者。”本句经文完整的内容应该是这样的:太阳病,下之后,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为何隐藏了“太阳病,下之后”这句经文呢?本人研究分析“下之后”三字的术数,在应用上会误导后学者,在计算技术上会出现辨证施治上的错误,于是便隐之。
假如使用“下法”治疗后,阳气内陷,出现“微恶寒”,怕冷的情况会更加明显。
本句经文重点对“若”字要加深理解,一个“若”字,嵌有巽卦、观卦两卦。
①“若”嵌巽卦,巽数为壬午,是锁定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
②“若”嵌观卦,观卦的本意思是仰视,由下向上看。到底看什么呢?仲景的初衷是提示医者要仔细观察分析是风胜,还是火胜?如果是风胜就阳明复,如果是火胜就是太阳复。
因太阳寒水本性寒凉,而病人有“恶寒”之外候,其分析结果应是火胜太阳复之。
那么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子类、午类人,起病时间与暴发的时间,是不相同的。
对于子类六气人,起病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戊辰日,其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暴发于立夏节气已巳日,其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阳寒水。
对于午类六气人,起病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壬辰日,其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暴发于春分节气后的癸巳日,其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阳寒水。
太阳复,则出现“微恶寒”的临床表现,外加“下”后,阳气内陷,所以怕冷的情况,肯定会比较明显的。
第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如何补救呢?假如有微觉恶寒,是因使下法治疗后,导致阳气内陷稍深,寒邪盛行。故取桂枝、生姜之辛温,升其清阳,以其草、枣和谐中焦。加附子以温及水中之寒。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恶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
清·吴谦《医宗金鉴》
微恶寒之上,当有「汗出」二字,若无「汗出」二字,乃表未解也,无加附子之理,当补之。
若汗出微恶寒,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者,以防亡阳之变也。
要知仲景立法,每在极微处设辨,恐人微处易忽也。今以微恶寒发其义,却不在汗出上辨寒热,而在汗出恶寒、不恶寒上辨寒热;不在脉促上辨寒热,而在脉促之有力、无力辨寒热。于此又 可知不惟在胸满上辨虚实,而当在胸满之时满、时不满、常常满而不减上辨虚实矣。
喻昌曰:此条之微恶寒,合上条观之,则脉促、胸满、喘而汗出之内,原伏有虚阳欲脱之机。故仲景于此条,特以「微恶寒」三字发其义,可见阳虚则恶寒矣。又可见汗不出之恶寒,即非阳虚矣。
沈明宗曰:若脉促胸满、而微恶寒,乃虚而局踖,阳气欲脱,又非阳实之比,所以加附子固护真阳也。然伤风下后之恶寒,与未下之恶寒,回然有别。而汗后之恶寒,与未汗之恶寒亦殊。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若微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力不能散,必加附子之辛热。仲景于桂枝汤一加一减,遂成三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