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前言】本条经文贯穿“若”、“微”、“恶”、“寒”“者”、“主”等六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巽卦、观卦、乾卦、大有卦等五卦,阐述了太阳病阳虚证,锁定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在甲辰、庚辰术数日生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和解。本条细玩特点有三:①在五运应用时,天干术数内干与外干关系要明确,内有病则治外,才能平衡。②鉴别“微恶寒”在太阳、阳明、少阴有何不同。③鉴别本条与21条发病人群、时间均相同,“下之后”治疗手法也相同,但出现症状不同、21条是仅胸阳亏虚,本条是致全身阳虚,故用药有异。
①若,【易·巽卦】用史巫纷若,吉。【易·观卦】有孚颗若。
②微,【易·繁辞】知微知彰。
③恶,【易·大有】君子之遏恶扬善。
④寒,【易·繁辞】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易·说卦】乾为寒。
⑤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⑥主,【易·繁辞】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译】本条经文嵌入巽卦、观卦、乾卦、大有卦等五卦。
第一、首先知道这此卦象在何宫位?分析天干,地支。
巽宫:巽卦。
乾宫:乾卦,观卦,大有卦。
无论是在什么宫位,其天干术数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均以乾元、坤元、艮元三大类平衡原理。
第二、本条经文太阳病阳虚证。锁定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在甲辰、庚辰术数日发病。
第三、“若微恶寒者”,本句经文分析有三:①若,嵌入巽卦、观卦。巽为风,对应地支为辰、巳,而观卦居乾宫,由此分析这个术数应该为甲辰。②观卦,全称为风地观卦,对应脉象分析,风为浮,地为缓,其脉为浮缓。
③“微恶寒”,嵌入大有卦,乾卦,天地日月运行,寒来暑往,暑往寒来,暑热是乾阳的作用,令万物发舒扩展、长大。寒冷是坤阴的作用,令万物收敛、成熟。排除温病的可能,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受其影响比较明显,“微恶寒”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一点点怕冷。
第四、“微恶寒”在太阳篇,阳明篇,少阴篇均有其症状,须作鉴别。
太阳篇: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本条虽有“微恶寒”太阳病中风证,但有阴阳里证较为突出。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本条虽有“微恶寒”,太阳病表证在,“支节疼痛”表示病进,影响到经脉不利,故有传少阳,阳明等兼证明显。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本条有“微恶寒”,太阳病与少阳病相兼证,病进的表现。
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本条“背微恶寒”是太阳病伤寒证,太阳病寒邪病进阳明,致阳明热盛伤气。
阳明篇: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本条“微恶寒”,阳明病重点突出表里兼证,表证明显突出,先解表。
少阴篇: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微恶寒者,当灸之。
本条“微恶寒”是指少阴病阳虚寒湿证,寒湿邪气,阻遏阳气而不能温煦。学者应明白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关系。
第五、本条与第21条须作鉴别:发病因人因时相同,但临床表现症状不同,强调用药有别。本条是接着上一条而言的,即在上一条的前提下,有的人如果出现阳虚的情况,那么就要在方剂中加上炮附子。所以,此条前提是太阳病,而且是太阳病“下之后”,出现了脉促胸闷的情况。太阳病下后伤阳,是全身性的阳气损伤。上一条出现胸闷是因为有的病人平时胸阳不很充沛,故“下之后”,首先出现脉促胸满。
如果阳气损伤更严重点,可能致全身性的阳虚、虚寒的症状就出现了,本条所谈“微恶寒”,就是指阳虚虚寒,但是阳虚仍然不算太严重。既然阳虚虚寒,那么就应该用附子温阳散寒。所以,本条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既能解表,又能振奋胸阳,又能温全身之阳气。
①若,【易·巽卦】用史巫纷若,吉。【易·观卦】有孚颗若。
②微,【易·繁辞】知微知彰。
③恶,【易·大有】君子之遏恶扬善。
④寒,【易·繁辞】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易·说卦】乾为寒。
⑤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⑥主,【易·繁辞】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译】本条经文嵌入巽卦、观卦、乾卦、大有卦等五卦。
第一、首先知道这此卦象在何宫位?分析天干,地支。
巽宫:巽卦。
乾宫:乾卦,观卦,大有卦。
无论是在什么宫位,其天干术数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均以乾元、坤元、艮元三大类平衡原理。
第二、本条经文太阳病阳虚证。锁定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在甲辰、庚辰术数日发病。
第三、“若微恶寒者”,本句经文分析有三:①若,嵌入巽卦、观卦。巽为风,对应地支为辰、巳,而观卦居乾宫,由此分析这个术数应该为甲辰。②观卦,全称为风地观卦,对应脉象分析,风为浮,地为缓,其脉为浮缓。
③“微恶寒”,嵌入大有卦,乾卦,天地日月运行,寒来暑往,暑往寒来,暑热是乾阳的作用,令万物发舒扩展、长大。寒冷是坤阴的作用,令万物收敛、成熟。排除温病的可能,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受其影响比较明显,“微恶寒”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一点点怕冷。
第四、“微恶寒”在太阳篇,阳明篇,少阴篇均有其症状,须作鉴别。
太阳篇: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本条虽有“微恶寒”太阳病中风证,但有阴阳里证较为突出。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本条虽有“微恶寒”,太阳病表证在,“支节疼痛”表示病进,影响到经脉不利,故有传少阳,阳明等兼证明显。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本条有“微恶寒”,太阳病与少阳病相兼证,病进的表现。
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本条“背微恶寒”是太阳病伤寒证,太阳病寒邪病进阳明,致阳明热盛伤气。
阳明篇: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本条“微恶寒”,阳明病重点突出表里兼证,表证明显突出,先解表。
少阴篇: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微恶寒者,当灸之。
本条“微恶寒”是指少阴病阳虚寒湿证,寒湿邪气,阻遏阳气而不能温煦。学者应明白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关系。
第五、本条与第21条须作鉴别:发病因人因时相同,但临床表现症状不同,强调用药有别。本条是接着上一条而言的,即在上一条的前提下,有的人如果出现阳虚的情况,那么就要在方剂中加上炮附子。所以,此条前提是太阳病,而且是太阳病“下之后”,出现了脉促胸闷的情况。太阳病下后伤阳,是全身性的阳气损伤。上一条出现胸闷是因为有的病人平时胸阳不很充沛,故“下之后”,首先出现脉促胸满。
如果阳气损伤更严重点,可能致全身性的阳虚、虚寒的症状就出现了,本条所谈“微恶寒”,就是指阳虚虚寒,但是阳虚仍然不算太严重。既然阳虚虚寒,那么就应该用附子温阳散寒。所以,本条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既能解表,又能振奋胸阳,又能温全身之阳气。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恶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
清·吴谦《医宗金鉴》
微恶寒之上,当有「汗出」二字,若无「汗出」二字,乃表未解也,无加附子之理,当补之。
若汗出微恶寒,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者,以防亡阳之变也。
要知仲景立法,每在极微处设辨,恐人微处易忽也。今以微恶寒发其义,却不在汗出上辨寒热,而在汗出恶寒、不恶寒上辨寒热;不在脉促上辨寒热,而在脉促之有力、无力辨寒热。于此又可知不惟在胸满上辨虚实,而当在胸满之时满、时不满、常常满而不减上辨虚实矣。
喻昌曰:此条之微恶寒,合上条观之,则脉促、胸满、喘而汗出之内,原伏有虚阳欲脱之机。故仲景于此条,特以「微恶寒」三字发其义,可见阳虚则恶寒矣。又可见汗不出之恶寒,即非阳虚矣。
沈明宗曰:若脉促胸满、而微恶寒,乃虚而局踖,阳气欲脱,又非阳实之比,所以加附子固护真阳也。然伤风下后之恶寒,与未下之恶寒,回然有别。而汗后之恶寒,与未汗之恶寒亦殊。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若微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力不能散,必加附子之辛热。仲景于桂枝汤一加一减,遂成三法。
武汉好中医添加微信办法:
申明:本人微信号cfjiangmanchun账号已满,现改为此账号:jmch69。添加时注意谨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