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前言】本条经文给人浅表的感觉提出对太阳病发汗后,出现“虚”与“实”等临床表现,应以“寒”与“热”作鉴别,然后给出处理办法。实际真正深入研究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是对发病人的人群区分,虚证多见于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而实证多见于少阳相火的六气人群。
其次是概定疾病起与发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及处理办法。对于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太过之申日,病暴发于四之气不及之酉日,其临床表现汗后,恶寒怕冷,以虚证多见,应气血双补的新加汤和解。
而对于少阳相火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四之气不及之酉日,病暴发于五之气太过之申日,其临床表现汗后,不恶寒,且怕热,以实证多见。因“民病暴引”导致火邪自口而入,邪入阳明,恐防“谵语神乱”以调胃承气汤和解。
本条细玩特点:本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
第一、“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解读本句经文是对《伤寒论》第62条补充说明,再次提醒辨病辨证要三因制宜。是指少阴君火子类,午类六气人群,患太阳病中风证,医者使麻黄汤过量发汗,出现恶寒怕冷导致荣血亏虚,应气血双补的新加汤和解。
值得提醒医者的是: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的庚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四天辛酉日;午类六气人群在五之气秋分后第二个申日,即丙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十天丁酉日。
为什么要了解这些数字:庚申,辛酉,丙申,丁酉。我们需要鉴别的是:因“虚”病起于太过之数日,暴发于不及之数日。那么“实”病又是怎样的吧?我们看下一句。
第二、“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本句经文是指少阳相火寅类,申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四之气不及之酉日,在使用汗法治疗后,散去一部分水气,不怕冷。不恶寒的原因“民病暴引”,将火邪带入阳明。酉日,酉即兑卦,兑为泽。病从口入,火为阳邪。暴发于五之气太过之申日,但里热未解,阳旺土燥,肠窍结涩,阳明经里实证。
例如:少阴君火寅类六气人群,在四之气,立秋节气后第七天的己酉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运土得位。太阳居之。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第四天的戊申日。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火胜金。水制之。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调太阳之客。
少阴君火申类六气人群,在四之气,白露节气后第十二天的乙酉日。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金水相生。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疚。骨痿便血。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十天的甲申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金生水。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于周密。是岁土运制之。寒邪乃微。宜治太阳之客。
第三、“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应当和解胃气。阳旺土燥,胃气壅遏,肠窍结涩,腑热而神乱,故防止“谵语神乱”不得不下泄,大黄治阳明胃热大便难,芒硝苦寒治燥热之邪气,甘草培土补中,缓其下行之急。
①“当”字,嵌履卦,天泽履,内藏巽卦与离卦,巽为风,风对木,木对寅,寅对虎;离为火,其数申,火对心,心主神明,火在腹中,易扰神明而“谵语神乱”。是指少阳相火寅申类人群。
②“和”字,嵌中孚卦,外阳内空,内藏艮卦与震卦,艮为山,其数戊,戊为胃土;震为雷,雷声鸣,原卦为兑,其意思是鸡子在树底下拉大便。震为动,胃肠中动,能听到肠鸣音,大便才能排泄畅通。
首先是对发病人的人群区分,虚证多见于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而实证多见于少阳相火的六气人群。
其次是概定疾病起与发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及处理办法。对于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太过之申日,病暴发于四之气不及之酉日,其临床表现汗后,恶寒怕冷,以虚证多见,应气血双补的新加汤和解。
而对于少阳相火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四之气不及之酉日,病暴发于五之气太过之申日,其临床表现汗后,不恶寒,且怕热,以实证多见。因“民病暴引”导致火邪自口而入,邪入阳明,恐防“谵语神乱”以调胃承气汤和解。
本条细玩特点:本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
第一、“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解读本句经文是对《伤寒论》第62条补充说明,再次提醒辨病辨证要三因制宜。是指少阴君火子类,午类六气人群,患太阳病中风证,医者使麻黄汤过量发汗,出现恶寒怕冷导致荣血亏虚,应气血双补的新加汤和解。
值得提醒医者的是: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的庚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四天辛酉日;午类六气人群在五之气秋分后第二个申日,即丙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十天丁酉日。
为什么要了解这些数字:庚申,辛酉,丙申,丁酉。我们需要鉴别的是:因“虚”病起于太过之数日,暴发于不及之数日。那么“实”病又是怎样的吧?我们看下一句。
第二、“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本句经文是指少阳相火寅类,申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四之气不及之酉日,在使用汗法治疗后,散去一部分水气,不怕冷。不恶寒的原因“民病暴引”,将火邪带入阳明。酉日,酉即兑卦,兑为泽。病从口入,火为阳邪。暴发于五之气太过之申日,但里热未解,阳旺土燥,肠窍结涩,阳明经里实证。
例如:少阴君火寅类六气人群,在四之气,立秋节气后第七天的己酉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运土得位。太阳居之。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第四天的戊申日。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火胜金。水制之。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调太阳之客。
少阴君火申类六气人群,在四之气,白露节气后第十二天的乙酉日。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金水相生。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疚。骨痿便血。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十天的甲申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金生水。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于周密。是岁土运制之。寒邪乃微。宜治太阳之客。
第三、“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应当和解胃气。阳旺土燥,胃气壅遏,肠窍结涩,腑热而神乱,故防止“谵语神乱”不得不下泄,大黄治阳明胃热大便难,芒硝苦寒治燥热之邪气,甘草培土补中,缓其下行之急。
①“当”字,嵌履卦,天泽履,内藏巽卦与离卦,巽为风,风对木,木对寅,寅对虎;离为火,其数申,火对心,心主神明,火在腹中,易扰神明而“谵语神乱”。是指少阳相火寅申类人群。
②“和”字,嵌中孚卦,外阳内空,内藏艮卦与震卦,艮为山,其数戊,戊为胃土;震为雷,雷声鸣,原卦为兑,其意思是鸡子在树底下拉大便。震为动,胃肠中动,能听到肠鸣音,大便才能排泄畅通。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发汗已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若脉浮者,表未解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甚实也;微热消渴者,热未成实,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内竭,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当少少与之,以滋胃燥,令胃气和,则可愈也。倘与之饮,胃仍不和,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则是太阳表邪未罢,膀胱里饮已成也。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今邪热熏灼,燥其现有之津,饮水不化,绝其未生之液,津液告匮,求水自救,所以水入即消,渴而不止也。用五苓散者,以其能外解表热,内输水府,则气化津生,热渴止、而小便利矣。
张兼善曰:白虎治表证已解,邪传里而烦渴者。今脉浮身有微热而渴,乃表邪未得全解,故用五苓,借桂枝之辛散,和肌表以解微热也。术、泽二苓之淡渗,化水生津以止燥渴也。
喻昌曰:脉浮当用桂枝,何以变用五苓耶?盖热邪得水,虽不全解,势必衰其大半,所以热微兼小便不利,证成消渴,则蓄饮证具,故不从单解而从两解也。凡饮水多而小便少,谓之消渴。里热饮盛,不可单用桂枝解肌,故兼以利水,惟五苓有全功耳!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妄发其汗,津液大泄,故胃中干。汗为心液,汗多则离中水亏,无以济火,故烦。肾中水衰,不能制火,故躁。精气不能游溢以上输于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不和,故不得眠。内水不足,须外水以相济,故欲饮水。此便是转属阳明症。水能制火而润土,水土合和,则胃家不实,故病愈。但勿令恣饮,使水气为患而致悸喘等症也。所以然者,其人内热尚少,饮不能多,勿多与耳。如饮水数升而不解者,又当与人参白虎汤矣。
若发汗后,脉仍浮,而微热犹在,表未尽除也。虽不烦而渴特甚,饮多即消。小便反不利,水气未散也。伤寒者,伤于冬时寒水之气。太阳卫外之阳微,不足以御邪,故寒水得以内侵,所以心下有水气。胸中之阳又不足以散水气,故烦渴而小便不利耳。小便由于气化。肺气不化,金不生水,不能下输膀胱;心气不化,离中水虚,不能下交于坎。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桂枝色赤入丙,四苓色白归辛,丙辛合为水运,用之为散,散于胸中。必先上焦如雾,然后下焦如渎,何有烦渴癃闭之患哉?要知五苓,重在脉浮微热,不重在小便不利。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发汗后,阳盛之人,阴亡土燥,则入阳明,而成白虎证,阴盛之人,阳亡土湿,则入太阴,而成五苓证。如汗后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此将来之人参白虎证也,宜少少与饮,以在大汗之后,阳气新虚也。设燥热已甚,少水不救盛火,则用白虎,若燥热未甚,得少水和胃,则烦渴自愈,无事白虎也。若汗后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则太阴之象已见端倪,宜以五苓燥土而行水。盖阳格于外,表证未解,是以脉浮。湿动于内,木气不达,是以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耗伤肺津,是以消渴。此之消渴,消少水而频饮,不能大消,以其湿盛而热微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发汗后,大汗出,则胃中津液必少,故有胃实恶热而宜调胃承气汤者。若但见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则仅为胃中干燥,而非胃中之实,故但须稍饮之以水,而胃中自和,烦燥自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则为大汗之后,浮阳张发于外,输尿管中水气被吸,不得下行如是,则宜五苓散以利小便。但使水道下通,而阳气得以还入胃中,和其入胃之水饮,而消渴自愈。此正与痰饮心下有水气而渴,服干姜细辛而反不消渴者同例。方治后“多饮暖水汗出愈”七字,与本证不合,或传写之误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