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伤寒论》第23条深度解读:一场卡在表皮的“感冒”
《伤寒论》第23条描述了一种特殊的感冒状态:病了八九天,像打摆子一样一阵阵怕冷发热,身体发痒,脸上还发红。这背后蕴含了中医诊断、治疗乃至天人相应的深刻智慧。我们将从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解析这条经文。
静态讲解:教科书里的基础认知
这一部分,我们抛开复杂的运气推算,只看条文本身呈现的病机、症状和方药。
病机:感冒卡壳了
通常感冒,要么是风寒表实用麻黄汤发大汗,要么是中风表虚用桂枝汤调营卫。但这一条的情况很特殊:
病程长:“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说明病程较长,正气和邪气搏斗多日,都有些疲乏。
邪气不重但很黏人:症状“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像疟疾但一天只发作两三次。这说明邪气已经不猛,但盘踞在肌表,出不去了;正气想驱赶它,又差一把劲。双方形成了一种“僵持”状态。
病机:不得小汗出:问题的核心是,身体连一点点微汗都发不出来。导致卫气(防御系统)被郁闭,所以“面色反有热色”(脸发红);营阴(营养物质)运行不畅,刺激皮肤,所以“身必痒”。
辨证要点:排除法与关键指征
张仲景用了精炼的语言教我们鉴别:
排除传变:“其人不呕”说明没传到少阳胆经;“清便欲自可”(大便基本正常)说明没传到阳明胃经。病邪依然在体表。
关键症状:“热多寒少”表示机体阳气还足,有化热趋势;“面有热色”和“身痒”是表邪郁闭的特异性信号。
脉象定吉凶:
脉微缓:是好事!表示邪气衰退,正气来复,病快好了。
脉微而恶寒:是坏事!表示人体阴阳俱虚,变成了虚寒证,绝对不能用发汗、催吐、泻下的方法。
治法与方药:轻剂解围
既然不能大汗(恐伤正),也不能不汗(邪不出),张仲景开出了一个巧妙的方子——桂枝麻黄各半汤。
组方思路:取桂枝汤和麻黄汤两个方子的三分之一药量合在一起。
用少量麻黄打开毛孔通道。
用少量桂枝助阳透表。
用芍药收敛,防止麻、桂发汗太过。
用生姜、大枣、甘草顾护脾胃,扶助正气。
治法精髓:这叫“小发其汗”,目的就是帮助身体出一点点微汗,正好解开体表的郁结,让僵持的战局就此瓦解。
静态来看,这是一个经典的“表郁轻证”,因汗出不彻所致,治疗关键在于“小汗”,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动态讲解:五运六气下的时空病案 如果把静态解读看作一张平面地图,那么动态解读就是加入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性格的3D动态沙盘。 时间定位:这是一个“暖冬”
“太阳病”通常发生在冬季(公历11月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天寒地冻。但本条描述的“热多寒少”、“面红”、“身痒”都带着热象。这暗示了得病的背景是一个“暖冬”——即那年冬天的气候不那么冷,反而偏暖(中医称为“终之气客气为少阳相火”)。在这种环境下,人感受的外邪就不是纯寒,而是“寒包火”。 人物定位:他是“风火体质” 谁最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得这种病?很可能是寅年或申年出生的人。这两个年份,天地之气带有“火”与“风”的特性。这样的人生来体质偏热(火),好动善变(风)。他们感冒后,就容易表现出“热多寒少”、“发作有时”的风火特征。 病源分析:天、人、邪的三方博弈 真正的病源,是“天时”、“体质”和“病邪”三者互动的结果: 天:暖冬(客气少阳相火)。 人:风火体质(寅申年生)。 邪:非时之寒(在暖冬中受了风寒)。
当这三者相遇,外寒把风火体质之人的肌表束缚住,导致他内在的火热之气无法正常发散,郁在体内,就形成了“外寒包内火” 的复杂局面。
灵魂之动:仲景的预警与两个“高危模型”
张仲景在文中突然严肃警告“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这不仅是针对眼前症状,更是对在某些特殊“运气”组合下,病情会急剧恶化的深刻预见。我们可以构建两个模型来理解:
模型一:丁巳年、壬寅年生人——“干柴烈火”模型
人物(壬寅):木火体质非常强。
时间(丁巳):木气被强化的年份。 格局:形成“丁壬化木”的格局,人体木(肝)气被过度激发。木生火,好比体内堆满了干柴。
危机:此时哪怕只是轻微感冒,外邪都极易引动内在的“风火”,像点燃干柴,瞬间烧灼津液气血,导致“阴阳俱虚”的危候。所以仲景恐惧地警告,不可用任何攻伐之法。
模型二:辛巳年、丙申年生人——“虚火浮越”模型
人物(丙申):体质寒热错杂,底子偏寒但外面显得有火。
时间(辛巳):水(肾)的根基不稳固的年份。
格局:形成“丙辛化水”的格局,但这是虚水,封藏不住阳气。
危机:此时感冒,看似“面有热色”,其实是根基不牢的虚火被逼到体表。一旦误用发汗等法,就会导致阳气外脱,同样瞬间转入“阴阳俱虚”。这也能解释为何面色发红(虚阳外越)的同时,可能迅速出现脉微、怕冷的危象。
动态地看,第23条是一个在特定暖冬天气下,特定风火体质之人患病的动态演变图。仲景不仅给了我们治标的方,更以超前的眼光,预警了在特定运气格局下疾病可能急转直下的风险。
易经数理:卦象中的疾病密码
《易经》是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学问。用卦象来理解本条经文,能让我们触及更深层的医理。
《火天大有》卦(对应辛巳年模型):阳热外浮的脸红
卦象:上卦是火(离),下卦是天(乾),称为“火在天上”。这完美对应了“暖冬”的天象(火气在天上),和“面反有热色”的病象(火气浮在脸上)。
爻辞点睛(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对于“脉微缓欲愈”的情况,这是“天佑”,表示人体正气能借助天时之力,自然康复。
但物极必反。如果阳气浮越太过,失去根基,这个“吉”卦就预示着“其病温厉”的危险。治疗上就需要“滋水泻火”,把浮越的火气压下去,把亏虚的肾水补起来,对应卦象中需要固护下面的“乾天”(代表人体的根本),来制衡上面的“离火”。
《风天小畜》卦(对应丁巳年模型):风动郁闭的身痒
卦象:上卦是风(巽),下卦是天(乾),称为“风行天上”。风在上面吹,云彩(能量)在不断积聚但还没下雨。这正对应了“表郁”的状态:风邪郁在体表(“身痒”),能量蓄积待发而不得发(“不得小汗出”)。
爻辞点睛(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既雨既处”:雨下了又停了。这正是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后,出了一点小汗,病情缓解的理想结果。
“妇贞厉”:“妇”代表阴柔、收敛的方法。比喻如果此时误用泻下、收敛的方法,会导致邪气内陷,很危险。
“君子征凶”:“君子”代表阳刚、发散的方-法。比喻在“月几望”(月亮将圆,比喻阴液已相对不足)时,如果还用麻黄汤这类猛药强行发汗(征伐),结局必定凶险。
这短短爻辞,精准预言了治疗的全过程和所有禁忌,与仲景“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的警告完全吻合!
通过易经卦象,我们看到:
《火天大有》解释了“热”的来源与风险——火在天上,需防浮越。
《风天小畜》解释了“郁”的状态与禁忌——风行天上,蓄势待发,处理需极尽精微。
【名家注解】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也。传经次第,则三日传遍三阳,至四日阳去入阴,不入阴者为欲解,其传阴经,第六日传遍三阴,为传经尽而当解。其不解传为再经者,至九日又遍三阳,阳不传阴则解。如疟,发作有时也。寒多者为病进,热多者为病退。经曰∶厥少热多,其病为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今虽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呕,清便自调者里和也。寒热间日发者,邪气深也;日一发者,邪气复常也;日再发者, 邪气浅也;日二三发者,邪气微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言邪甚则脉大,邪少则脉微,今日数多而脉微缓者,是邪气微缓也,故云欲愈。脉微而恶寒者,表里俱虚也。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反有热色者,表未解也。热色为赤色也。得小汗则和。不得汗,则得邪气外散皮肤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荣卫两伤,风多寒少之病,得之八、九日,有如疟状之寒热,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小便清白者,此里和不受邪,虽为欲愈,然必审其人,如疟状之寒热,一日二、三度,轻轻而发。诊其脉微且缓,则知邪已衰,正欲复,表里将和,始为欲愈也。若脉微不缓,是正犹未复,恶寒是邪犹未衰,尚不能自愈,但已为前之汗、吐、下,虚其表里,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脉微恶寒,表里俱虚,则面色当白,今色反赤,犹有余邪怫郁于表,不能得小汗出,宣发阳气,故面赤身痒,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小汗之,以和荣卫,自可愈也。
吴人驹曰:此不专事桂枝,而兼合乎麻黄者,谓其面热身痒,邪在轻虚浮浅之处,惟麻黄能达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八九日是当解未解之时,寒热如疟,是虚实互发之症。太阳以阳为主,热多寒少,是主胜客负,有将解之兆矣。若其人不呕,是胃无邪,圊便是胃不实;脉微缓,是有胃气,应不转属阳明。一日二三度发,是邪无可容之地,正胜邪却,可弗药也。若其人热虽多而脉甚微,无和缓之意,是阴弱而发热;寒虽少而恶之更甚,是阳虚而恶寒。阴阳俱虚,当调其阴阳,勿妄治,以虚其虚也。若其人热多寒少,而面色缘缘正赤者,是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当汗不汗,其身必痒。八九日来,正气已虚,表邪未解,不可发汗,又不可不汗,故立此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