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静态解析《伤寒论》第24条:病机与“针药并用”
症状分析:一个意外的转折
“太阳病”指外感表证,应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医生辨证为“太阳中风”(表虚证),开出对证的桂枝汤。然而,患者服第一次药后,不仅病没好,反而增添了“心烦”。这“反烦不解”是理解本条的关键。
病机探秘:为何对证用药反而添乱?
根本原因在于“邪气壅盛,郁于经络”。
基础病机未变:主体仍是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所以仍需用桂枝汤。
特殊矛盾激化:患者体表邪气较重,壅堵在头项部的经络。桂枝汤的温通药力鼓动正气驱邪,却被郁堵的邪气格拒。气血郁而化热,热扰心神,故而“心烦”。这好比援军已到,但城门被堵死,城内反而因拥挤而混乱。
治法精要:先开城门,再派援军
张仲景采用“两步走”战术:
第一步:先刺风池、风府。这两个穴位是头项部气血汇通的要害门户。针刺它们,能直接疏通经络、打开郁结、清泄热邪,相当于为被围困的城池强行打开一个“泄洪口”。
第二步:再与桂枝汤。待郁热得泄,道路畅通后,再服用桂枝汤,药力便能顺利发挥 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的作用,从而汗出病愈。
本治法证明,即使出现“烦”的疑似热象,只要病机未变,就当守方,并通过辅助手段扫清障碍。

第二谈动态推演:当“风火之人”遇上“暖冬”
如果将以上静态分析置于五运六气的动态时空模型中,情节将更为生动。
假设背景:一个不寻常的冬天(终之气太阳寒水当令),设定疾病发生在乙巳年(如2025年)的终之气(小雪至大寒)。此时:
主气(常态):太阳寒水,天寒地冻。
客气(变数):少阳相火,带来不应有的温热。
格局:外寒包绕,内热郁蒸,形成一个“流水不冰,地气大发”的暖冬。这种气候容易引发“温厉”之病。
人物设定:一个内藏风火的人,设定患者生于庚申年。其体质格局为:“庚”为金运太过:性偏“燥”,易耗伤津液。
司天在泉: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形成了 “火在上,风在下” 的体质,内在如同有一个风箱在不断煽动火势,天生风火内蕴,津液易亏。
病机爆发:当内火遇见外火。在这暖冬,这位“风火之人”感受了外寒。于是:
外:太阳寒水之气闭束肌表。
内:体质的风火与客气的相火 里应外合,郁热空前炽盛。
此时服用桂枝汤,温散的药力瞬间点燃了内郁的风火,但表寒的束缚仍在,导致郁热无处可逃,只能上冲扰心,引发剧烈的“烦”。这正是“外寒闭郁,内热炽盛,风火相煽,欲出不能” 的僵局。
治疗呼应:《内经》指导此气候下的治则是“宜治少阳之客” 。张仲景“先刺风池”的决策,正是精准地直捣病机疏通少阳经,清泄作为“变数”的客气相火,体现了“因时而治”的原则。
易经数理:揭示病机与治法
从《易经》象数的角度看,本条文的设定与化解充满了玄妙的对应。
体质之卦:庚申嵌离火在纳甲筮(shi)法中,“申”对应离卦(☲)。离为火,为心。从数理上印证了患者庚申年出生的“风火内蕴”体质,其心中的那把“火”,正是“烦”的内在根源。
病机之卦:水天需(䷄)的困局。设定流年乙巳对应水天需卦(䷄)。
卦象:上卦为 坎(☵水),下卦为 乾(☰天)。
对应:上坎水,正应外界的 “太阳寒水”;下乾天,象征人体被郁闭的纯阳之气。整个卦象描绘了阳气被寒水笼罩,亟(ji)待疏通而又必须等待时机的状态,与“太阳病”欲汗不得的病理完全吻合。
灵魂之爻:需卦上六的破局之道。需卦上六爻辞:“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入于穴”:形象地指出病邪深入于“风池、风府”这两个穴位之中。
“不速之客三人”:正是导致僵局的三大因素——主气 太阳寒水、客气 少阳相火、以及乙庚化金带来的 燥气。
“敬之终吉”:揭示了治疗的最高智慧——不是蛮攻,而是以“敬”的态度因势利导。“先刺风池、风府” 正是“敬之”的体现,用针尖恭敬地疏通门户,礼送“三位不速之客”离开。待僵局打破,再予桂枝汤,自然“终吉”而愈。
【参考文献】
1. [汉] 张仲景. 《伤寒论》.
2. [战国] 佚名 (传). 《黄帝内经素问》.
3. [清] 柯琴. 《伤寒来苏集》.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 [清] 尤在泾. 《伤寒贯珠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 任应秋. 《任应秋运气学说六讲》.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 顾植山. 《五运六气三十二讲》.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7. 杨力. 《中医运气学》.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8. [周] 姬昌 (传). 《周易》.
9. [三国] 王弼,[晋] 韩康伯 (注);[唐] 孔颖达 (疏). 《周易正义》.
10. [清] 江永. 《河洛精蕴》. 北京:九州出版社.
11. 刘力红. 《思考中医》.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烦者,热也。服桂枝汤后,当汗出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通太阳之经,而泄风气,却与桂枝汤解散则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服桂枝汤,外证不解者,可更作服。今初服不惟不解,而反加烦,是表邪太盛。若遽与桂枝,恐更生烦热。故宜先行刺法,疏其在经邪热,然后却与桂枝,发其肌腠风邪,俾外内调和,自然汗出而解矣。
方有执曰:桂枝全在服法,发汗切要如经。若服不如法,汗不如经,病必不除,所以反烦。反者、转也,言转加热闷也。风池穴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风府穴在项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二经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
张志聪曰:风池、风府虽非太阳穴道,乃属太阳经脉所循之部,故刺之以衰太阳之病势。
魏荔彤曰:恐误认此为已传之躁烦,故标出以示人。言不解则太阳之证俱在,但添一烦,知其非传里之烦,而仍为表未解之烦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前条治中风之始,此条治中风之变。桂枝汤煮取三升,初服者,先服一升也,却与者,尽其二升也。热郁于心胸者,谓之烦;发于皮肉者,谓之热。麻黄症发热无汗,热全在表;桂枝症发热汗出,便见内烦。服汤反烦而外热不解,非桂枝汤不当用也,以外感之风邪重,内之阳气亦重耳。风邪本自项入,必刺风池、风府,疏通来路,以出其邪,仍与桂枝汤,以和营卫。《内经》曰∶“表里刺之,服之饮汤。”此法是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