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

作者:江满春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07-24 11:21 我要评论

【原文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原文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并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上法。


《伤寒论》第25条,短短数十言,却蕴含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它不仅告诉我们“如何治”,更引导我们思考“为何如此治”。让我从静态病机、动态时空和易经数理三个角度,层层深入地解开这条经文的奥秘。
静观其证:表证未解的两种变局与应对
当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患者服下桂枝汤后,病情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地痊愈,反而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变化。此时的决策,考验着医者的定见与慧眼。
大汗出,脉洪大——为何仍用桂枝汤?
症状表象:患者服汤后,汗出淋漓,脉搏从原来的浮缓变为洪大有力,如同汹涌的洪水。
病机核心:这并非病邪传入阳明经变成了实热证,而是发汗太过,导致人体阳气一时过度浮越于体表。可以想象,身体的护卫之气(阳气)被药物鼓动后,未能有秩序地驱邪外出,反而失控地向外奔涌。所以,大汗是津液外泄,脉洪大是阳气外浮的假象。最关键的是,导致一切的表邪并未被清除,营卫不和的根本病机没有改变。
用方思路:此时最忌被洪大的脉象所迷惑,误用清里热的寒凉药物。仲景指示“与桂枝汤,如前法”,正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病根仍在肌表。继续使用桂枝汤,并通过喝热粥、盖被子等方法辅助,目的是重新调和营卫,收敛浮越的阳气,让身体恢复有序的排汗过程,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效果。
形似疟,一日再发——为何选桂枝二麻黄一汤?
症状表象:患者像得了疟疾一样,出现寒热交替的症状,一天内发作两次。
病机核心:这是表邪没有被完全祛除,有一部分邪气郁闭在体表较浅的位置。正气(身体的抵抗力)想驱邪外出,与邪气交争时就发热;一时不能取胜,正气稍歇时则恶寒。因邪气不多,正邪交锋并不激烈,所以一天只发作两次,而非疟疾的定时发作。这属于轻微的表格郁闭证。
用方思路:治疗的关键是“汗出必解”,但必须是“微发其汗”。若用麻黄汤强力发汗,恐重蹈大汗亡阳的覆辙;若单用桂枝汤,又恐开表之力不足。于是,仲景给出了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个精妙的合方。它以桂枝汤为主体(二分)来调和营卫,奠定正气基础;加入少量麻黄汤(一分)来轻启毛孔,透发郁邪。如同在和解的基调下,进行一次精准的“小规模军事行动”,微微出汗,疏通郁结,从而达到“汗出病解”且不伤正气的目的。
本条经文首先教导我们,治病必须抓住核心病机,不为表象所惑。无论是阳气浮越还是表郁不解,其根源都在于表证未除,治疗始终围绕着“调和”与“微汗”的原则。

 

伤寒论

动察其源:天、人、地共振下的疾病戏剧 如果将静态分析看作一张照片,那么动态分析就是一部电影,它揭示了疾病在特定时空与特定人身上演出的完整剧本。
时间定位:非常规的冬天——“寒包火”的天时
本条文所述的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冬天的终之气(约公历11月22日至次年1月20日)。这个时期,主宰的天气(主气)是太阳寒水,本该天寒地冻。但在某些特殊年份,当值的客气(阶段性气候)可能是少阳相火——代表温暖甚至炎热的能量。
这就形成了“冬行夏令”的格局:外环境是寒冷的(太阳寒水),但天地间却涌动着一股暖流(少阳相火)。对于人体而言,就构成了“寒包火”的条件:身体内部阳气(相火)被外界的暖流引动,毛孔本该闭合却反而开泄。此时一旦感受寒邪,或用药发汗不当,就会形成外部寒邪束缚、内部郁热不得透发的状态。这正是“形似疟”这种寒热往来症状的天然温床。

人物定位:特定体质——“火风之身”的个体
天时是背景,主角是病人。什么样的人会在这种天时下演出一场“形似疟”的戏剧呢?
大汗、脉洪大者:往往是先天阳盛体质,俗称“火体”或“木火之体”。他们根基厚实,能量旺盛。在“寒包火”的冬天,服用桂枝汤后,体内之火与天地之火里应外合,反应过度,导致阳气如“龙雷之火”般冲天而上,表现为大汗和脉洪大。
“形似疟”者:则可能是火风体质。风的特点是“善行数变”,火的特点是“炎上”。风与火在体内相互煽动,就像一阵风吹动火苗,时起时伏。表现在症状上,就是寒热交替,发作无常。这类体质,与寅年、申年等风气偏盛的年份出生的人,有密切关联。
动态病源与灵魂之动:当“火风之体”遇上“风火之年”
让我们构想一个极致的场景:一个壬寅年出生的人。
壬寅之体:壬年为木运太过,寅年为少阳相火司天。这个人的体质底色就是木火亢盛,风火相煽,是一个典型的“火风之体”。他在丁巳年的终之气生病了。
丁巳之时:丁年为木运不及,巳年厥阴风木司天,其终之气的客气正是少阳相火。更奇妙的是,在五运六气的化合中,“丁壬化木”,意味着丁年与壬年出生的人或气候相遇,会产生强大的“风木”共振效应。

于是,一场天地人共谋的“戏剧”上演了:一个体内风火旺盛的个体(壬寅之体),在一个外寒包绕、内热萌动,且天时五行与之强烈共鸣(丁壬化木,助长风势)的时空点(丁巳年终之气)发病了。他生命能量的异常波动(灵魂之动),就表现为“一日再发”的、有节律的攻冲之象——体内的风火一次次试图冲破外在的寒束,如同海浪反复拍击堤岸。这已不是简单的感冒,而是个体生命节律与宇宙能量场同频共振下的生动展现。

通其易理:小畜卦——“密云不雨”的疾病隐喻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其卦象能高度概括万事万物的状态。仲景的《伤寒论》深得其中三昧,“若形似疟”的微妙病机,正与小畜卦(䷫) 的意象完美契合。
卦象直解:风行天上,寒包火
小畜卦的卦象是“风行天上”(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乾☰为天)。这正好对应了我们动态分析中的格局:
下卦乾天:象征患者体内阳刚充实(火风之体)。
上卦巽风:象征体内风火之性欲动。
整个卦象:风行天上,还未形成降雨,象征着能量在聚集、流动,但被某种力量约束着。这正是“外寒包火”的卦象表达——上方的风(欲动的火热)被终之气的“太阳寒水”所包裹、约束。

卦辞奥秘:密云不雨,为何汗出复作?
小畜卦的卦辞是“密云不雨”。这四个字,精准地捕捉了“形似疟,一日再发”的病机核心。
“密云”:比喻患者体内的津液和驱邪的正气已经聚集,如同乌云密布。
 “不雨”:为什么不能酣畅淋漓地下一场大雨(彻底汗出而解)?因为气机不通,表郁未开,就像缺少一股使乌云凝结成雨的关键气流。
因此,病情表现为:正气积聚到一定程度,勉强汗出一次(下几滴雨),症状暂缓(云暂散);但因根本的郁闭未解,邪气很快再度聚集,一日之内,又开始“密云”,等待下一次的“雨”(再次发作)。这个过程,就是“密云不雨”状态下的零星小雨。

爻辞印证:治疗的关键提示
小畜卦的上九爻辞说:“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既雨既处”:雨下了,又停了。这简直是对“汗出必解”后,病状“一日再发”循环的最传神描述。
“尚德载”:需要以厚重的德行(坤土之性)来承载。在医学上,这“德”就是人体的中气与营卫。它提示治疗的关键在于扶助中焦,调和营卫,而非一味发汗。这正是桂枝二麻黄一汤以桂枝汤为君,重在“调和”的依据。
“月几望,君子征凶”:月亮将近圆满(比喻患者体内阳气已经很盛),此时君子(医者)若再有所征伐(用麻黄汤等猛剂发汗),则结果凶险。这直接呼应了仲景不用麻黄汤而创制桂枝二麻黄一汤此等和缓之剂,旨在微通营卫,略开毛窍,如春风化雨,自然而解,避免了大动干戈所带来的危险。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 《伤寒论》.
2.黄帝内经素问.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李梴. 《医学入门》. 明朝.
4.刘渡舟.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顾植山. 《五运六气三十二讲》.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0.
6.黄元御. 《四圣心源》. 清朝.
7.杨力. 《周易与中医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8.张其成. 《易图探秘》.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9.李宇铭, 等. “从《伤寒论》桂枝汤后调息法探析仲景护正思想”.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 37(5).
10.王建康, 顾植山. “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辨识丁酉年咳嗽病症的临床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11).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经曰∶如服一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之。服桂枝汤汗出后,脉洪大者,病犹在也;若形如疟,日再发者,邪气客于荣卫之间也。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解散荣卫之邪。


清·吴谦《医宗金鉴》
服桂枝汤,大汗出,病不解,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入阳明,是白虎汤证也。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服汤不解,若形如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是为风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荣卫之汗,其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者,盖因大汗已出也。


方有执曰:服桂枝汤,证转大汗出,脉转洪大者,乃风多寒少,风邪欲散而以微寒持之,两者皆不得解,而寒热如疟也。桂枝二麻黄一汤者,重解风而轻于散寒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服桂枝汤,取微似有汗者佳,若大汗出,病必不除矣。然服桂枝后大汗,仍可用之更汗,非若麻黄之不可复用也。即大汗出后,脉洪大,大烦渴,是阳邪内陷,不是汗多亡阳。此大汗未止,内不烦渴,是病犹在表,桂枝症未罢,当仍与之,乘其势而更汗之,汗自漐漐,邪不留矣。是法也,可以发汗,汗生于谷也,即可以止汗,精胜而邪却也。若不用此法,使风寒乘汗客于玄府(“玄府”即汗孔),必复恶寒发热如疟状。然疟发作有时,日不再发,此则风气留其处,故日再发耳。必倍加桂枝以解肌,少与麻黄以开表,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也。此又服桂枝后少加麻黄之一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020-05-23 08:15

网友点评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