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伤寒论》第4条,本条经文依然是从三大方面讲解:静态骨架,动态解读,易经数理。
首先讲静态骨架,是指教科书里所学习到内容,粗旷的树干模型:病机,症状,诊断要点。容易刻骨铭心,不易忘记。
本条经文病机:判断太阳病伤寒证是否“传”变。反思“太阳病中风证”它是不传的,因其脉象为浮缓,说明病在表,缓者,运动节奏慢也。
本条经文其判断方法:以脉证合参为标准。
“不传”是指病位在太阳,脉静(是指脉浮或者浮紧),其临床症状表现是太阳伤寒证,或者是太阳中风证,以太阳病提纲为模板:发热,恶寒,头项强痛。
“传变”是指疾病的病位可能不在太阳,已向内发展,“颇欲吐,若躁烦”,欲吐,是指邪气内犯,影响到胃腑(足阳明胃经),或者是半表半里的少阳(胆腑);躁烦,是指烦躁不安,邪入里后化热,热扰心神(手少阴心经)的征兆。“脉数急”,说明体内热,病势紧迫,邪气在扩展,印验了“传变”的发生。
前面我们谈过太阳病中风证,“脉浮而阴弱”,这描述的就是脉浮缓,也就是说脉象保持浮缓,伴有发热,恶风,恶寒,头项强痛,其病位就在太阳,就不传。
第二谈的是动态解读《伤寒论》第四条,依然是从三个角度解读:时间定位,动态病源,灵魂之动。
第四条经文不仅是静态的诊断学,更是动态的疾病演化预言,其动力源于天、人、邪三者之间的交互感应。
首先是时间定位,它锁定“太阳寒水”的天时背景,“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这是宇宙节律,此句锁定了“终之气”,这是极具洞见的。在五运六气背景下,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至大寒(约公历11月下旬至1月下旬)是一年中寒气最盛、阳气闭藏的时期。
“太阳受之”在此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体太阳经作为人体外保护屏障,首当其冲;二是指天之太阳寒水主令,形成了“同气相求”的致病环境。因此,在此时间段内,太阳病伤寒证的发病达到了年度最高峰,是为“伤寒一日”提供了精确的天时坐标。
我来再谈动态病源,客主加临及与先天体质相叠加,这是我要讲的动态解读的精髓所在,外邪只是诱因,疾病如何传变,取决于“客气”(轮回)与“主气”(固定)的结合,以及个体患者先天体质的“静化”助力的组合。
下面举例两种情况:
假设第一种情况:厥阴风木引动,少阴君火体质的人群,易于传变的高危人群。
运气格局: 岁运太过(如丙申、壬申年),其客气为厥阴风木,加临于主气太阳寒水之上,这叫“水生木”,五行为相生关系。
其病因,病机归结三大特点:
外寒内热: 主气“太阳寒水”导致外感寒邪(固定),客气“厥阴风木”的(轮回),风木升发之性,会扰动内在的阳气,如同风吹火势,其病有向内进展之象。
体质引爆: 若患者先天为“子、午少阴君火”体质之人(心肾阳气偏旺,属先天的火性体质),其体内原本宛如蕴藏了一团火。此时,外寒束闭,风木客气在内点风煽火引爆,极易引动内在之火,形成 “寒包火”的格局。
传变路径: 内火被引动,必然外泄,表现为“躁烦”(热扰心神,传阳明);风木之气横逆,影响中焦,则“颇欲吐”(传少阳)。脉象也由单纯的浮紧,迅速转为热盛的“数急”,疾病传变的内在驱动力极强。
假设第二种情况:寒极生热,火郁发之,少阳相火体质的人群,易于传变的潜在现象。
首先看运气格局: 岁运不及(如乙未、己未年),客气为太阳寒水,加临于主气太阳寒水之上,这是 “两寒叠加”。
其病因,病机也归结三大特点:
物极必反: 内外皆寒,寒气鼎盛,将人体的阳气严实实地包裹在体内,根据“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及“寒极生热”的内经理论,被郁遏的阳气会逐渐积蓄,最终从“阴”的状态下爆发出“热”的变证。
体质转化:若患者先天为“寅、申少阳相火” 体质人群,体内相火旺盛,枢机灵敏,其阳气虽有郁闭,但生机勃勃,更有能力进行这种“郁极发热”的转化。
传变路径: 起初可能是纯粹的太阳伤寒,但随着阳气郁积化热,同样会出现“躁烦、脉数急”等化热入里的表现,其过程一旦发生,热势可能会更为深重。
第三个我要谈的是灵魂之动,正邪交争合偕共鸣,以上所有分析结果,最终都是落在“人”的机体之上,疾病的传与不传,其最重要的核心,在于 “正气”与“邪气”相互战斗后的结果,其结果不外乎两种脉象:静与数急,反应的是传与不传,疾病的进退。
“脉静”的灵魂: 说明正气稳固,无论自然界客气是风是寒,无论患者是何体质,只要其自身的阴阳气血足够调和,卫阳之气能稳固在表,就能有效地抵御和局限邪气,其脉象从容和缓,呈显机体处于“动中求静”的坚定之稳健,为不传的根本。
“传”的灵魂: 正邪相搏,机体失衡的警报。无论是风木引动了伏火,还是寒极生热,皆标志着邪气突破了太阳屏障,深入体内,引发了叠加剧烈的斗争。
“颇欲吐”,是少阳枢机之机体枢纽失灵的临床动态表现。
“躁烦”,是少阴君火机体神明被热邪扰动的临床动态表现。
“脉数急”,是整个身体气血体系在应激状态下加速、紊乱的临床动态表现。
第三个我要谈的是易经数理,“传”的预测与提前干预。关于“传”的病机,我们可以通过卦象爻位之“变”与运气“演”化,转换为可以推演、预测疾病进展,做到可控可防的目的。
首先可将术数变为卦象,卦象有六爻,以上爻动变为枢机,“病在表,是上爻;病进向五爻发展”。我们以卦象代表人体的能量状态, 一个六爻卦可以看作一个太极人体,其中上爻(第六爻), 对应体表、太阳经层面,所谓“上爻为末,为表”。五爻(第五爻): 对应体内、脏腑层面,尤其是核心功能区域,所谓“五爻为君,为心”。
动变代表病传:上爻动,表示邪气在表;若动变影响到五爻,则意味着病势由表入里,由经入脏,此为“传”的卦象体现。
四大运气与卦象病“传”的推演,以《伤寒论》第三条太阳病伤寒证里的术数为例,将四个术数作基础背景,可以进行详细的推演:
首先以解卦为例,其术数为丙申年, 变困卦,其术数为癸未年,是燥化湿郁之传。
推演: 解卦,有缓解、疏散之意。动第五爻,变泽水困卦。困卦,象征困顿、阻滞。
运气分析:司天太阴湿土,湿气弥漫,易困阻脾阳。在泉太阳寒水,寒气在下,与湿相合,为寒湿。五之气阳明燥金(客气)加阳明燥金(主气),“阳明燥金叠加”,此为核心病传“风标”。
病机与“风标”(预测性症状):
口干多饮或大便燥结: 这是“燥化”的明确信号。阳明燥金当令,湿邪(太阴)中又兼见燥化,形成复杂的“湿滞津液布散”与“燥伤津液”并见的局面,大便燥结是燥伤肠腑的直接体现。
寒热错杂: “旺金乘木” 的必然结果。燥金过旺,克制肝木(厥阴风木),导致肝疏泄失常,气机逆乱,木郁则可能化火,形成下焦寒湿、中焦湿滞、肝胆郁热的复杂格局。
干预先机: 在见到初起“口干、便干”苗头时,治疗就不能单纯解表,需表里同治,在解表方中佐以运脾化湿、清润燥结之品,如杏仁、厚朴、芦根、瓜蒌等,防止完全陷入“困”局。
再谈以师卦为例,其术数为壬申年,变卦为坎卦,其术数为庚寅年,是风火相煽之传。
推演:谈师卦,象征争战、聚集。动五爻变坎卦,坎为水、为险陷。象征正邪剧烈交争后,病邪深入,陷入险境。
运气分析:司天少阳相火,火气在上;在泉厥阴风木,风气在下。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太阳寒水,客气寒加临于燥金之上,此为“金水相生”。
病机与“风标”:“风火相煽”, 这是本背景的总病机。少阳相火与厥阴风木互为助长(木生火),易导致高热、惊厥、烦躁等症。
外寒束闭,内热炽盛: 五之气的“金水相生”寒凉之气,会强力束闭肌表,使内在的“风火”无处宣泄,郁闭于内,形成极度的寒包火状态。脉象“数急”在此格局下会表现得非常典型。
干预先机: 因本格局传变迅猛。一旦见烦躁加重、目赤、脉在浮紧中透出急数之象,即需果断采用表里双解甚至先清里热之法,如大青龙汤、防风通圣散之类方剂的思路,开表闭而清内火,避免直中坎水之险。
推演: 井卦(水风井)与升卦(地风升)互变,重点在于“寒寒相见”(太阳寒水主气,叠加寒性客气)。
病机与“风标”:本格局的传变最具隐蔽性和突然性,初期是完全的太阳伤寒实证,一派寒象。但根据 “重阳必阳,寒极生热” 的《内经》之理,阳气被寒邪极度郁遏后,会爆发性地产热,这就像井卦,深处之水看似寒冷,实则蕴含地阳;也像升卦,地中之阳气终要向上生发。
传变信号: 可能表现为患者在持续恶寒发热后,突然出现烦躁不宁、口渴、或身体某一局部感觉灼热、或脉象由紧转洪大而数,这种热象的突然出现,就是“寒极生热”的临床风标。
干预先机: 在本背景下治疗太阳表寒证时,我们心中要存“防变”之念,用药不可过于辛温燥烈,中病即止。一旦热象显露,治疗思路需立即从辛温解表转向辛凉透热或表里分消,如麻杏石甘汤之变法。
我提供运气,卦象,病传观念,它的价值不是占卜为主,而是
提供框架: 它为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将零散的症状(吐、躁烦、脉数急)置于一个更大的、动态的时空和体质背景下理解。
预测先机: 它通过分析“客主加临”和卦象动变,提示了疾病最可能的传变方向和潜在病机(如燥化、风火、寒极生热),使“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治疗中得以落地。
指导决策: 它最终服务于临床决策,让医者能提前预判,见微知著,根据“风标”调整治法,从而阻断病传,化险为夷。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
[2]《周易正义》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
[3]《周易集注》来知德
[4]《周易本义》朱熹
[5]《伤寒论· 宋本》张仲景
[6]《伤寒论集注》张志聪
[7]《伤寒论浅注》陈修园
[8]《注解伤寒论》成无己
[9]《伤寒来苏集》柯琴
[10]《伤寒贯珠集》尤怡
[11]《伤寒论诠解》刘渡舟
[12]《伤寒论理论与临床》李宇航
[13]《郝万山讲伤寒论》郝万山
[14]《疫病钩沉:从五运六气看中医抗疫史》顾植山
[15]《周易与中医学》杨力
[16]《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潘毅
[17]《中医体质学》王琦
[18]《周易与中医学》田合禄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传里者,则变热,如颇欲吐,若烦燥,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热,传于阳明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当脉浮紧,或汗或未汗,若脉静如常,此人病脉不病,为不传也。初病或呕未止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外邪不解,内热已成,病势欲传也。
宜以大青龙汤发表解热,以杀其势;或表里有热证者,则当以双解汤两解之也。
沈明宗曰:此凭脉辨证,知邪传与不传也。脉浮而紧,为太阳正脉,乃静是不传他经矣。若颇欲吐,或躁烦而脉数急,则邪机向里已着,势必传经为病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主表,故寒邪伤人,即太阳先受。太阳脉浮,若见太阳之浮,不兼伤寒之紧,即所谓静也。脉静证亦静,无呕逆烦躁可知。今又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不须七日衰,一日自止者,正此不传之谓也。若受寒之日,颇有吐意,呕逆之机见矣。若见烦躁,阳气重可知矣。脉急数,阴阳俱紧之互文。传者,即《内经》“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之“传”,乃太阳之气,生热而传于表。即发于阳者传七日之谓,非太阳与阳明、少阳经络相传之谓也。欲字、若字,是审其将然,脉之数急,是诊其已然,此因脉定证之法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