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作者:江满春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07-02 16:47 我要评论

【原文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原文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第21条陈述太阳病误下后脉促胸满之证,病机为表邪未解、胸阳受损。结合甲辰年终之气(小雪至大寒)运气特点,寒湿相搏,易伤阳气,与本条病机高度契合;本阶段寒水司天,湿土在泉,人体阳气易为寒湿所遏,致胸阳不展,故治法当以通阳解表为要。

五运六气背景
    时间:围绕甲辰年终之气,对应小雪至大寒时段。
    大运:甲辰年为土运太过之年,终之气时段土湿壅盛,易困脾阳、阻气机。
    司天在泉:司天为太阳寒水,在泉为太阴湿土,全年寒湿偏盛,终之气尤甚。
    主气、客气:主气(固定):太阳寒水;客气(轮回):太阴湿土。
    客主加临:客气太阴湿土加临主气太阳寒水,形成“寒湿相搏”之局,湿寒交阻,阳气受困。
    运气病机:寒湿壅滞,伤及中上二焦,脾失健运,胸阳不宣,易见胸满、脉促、恶寒、肢重等症。

《伤寒论》21条经文病机
    《伤寒论》21条太阳病误下后,表邪未除,反伤胸中阳气,邪气内陷,与正气相争于胸膈,故见脉促(数而急促,属阳郁不伸)、胸满(气机壅滞)。芍药酸收敛阴,不利于阳气的宣通,故去之,以桂枝汤解表,兼畅达胸阳。

运气病机与经文病机契合
    甲辰年终之气寒湿壅盛,易外束表阳、内困气机,与《伤寒论》21条“表邪未解、胸阳被遏”之病机相呼应。寒湿客于上焦,则胸满;正气抗邪,则脉促。二者皆以阳气郁遏为核心,治法均需温通解表、宣畅气机。

桂枝去芍药汤加减化裁
    原方局限:仅解表通阳,若寒湿重者,恐力不及。
    加减方案:寒重加附子:温肾阳以助散寒;湿明显加苍术、茯苓:健脾化湿;气滞甚加厚朴、苏梗:行气宽胸;若兼痰浊可合二陈汤:化痰降逆。

终之气运用警惕
   失治转归:若未及时温阳化湿,可转为太阴虚寒(腹泻、肢冷)、寒饮上逆(咳喘、心悸)。
   防治要点:避寒湿,保暖胸背;饮食忌生冷黏腻,宜温中健脾;可艾灸膻中、中脘以助阳化湿。

   《伤寒论》21条太阳病下后脉促胸满,病机为表邪未解、胸阳被遏,桂枝去芍药汤主通阳解表。甲辰年终之气寒湿壅盛,易伤阳气、困气机,与本条病机相合。临证需兼顾温阳化湿,防治寒湿内陷,体现“天人相应”之治。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胸实邪陷,则为胸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胸虚邪陷,则为气上冲,桂枝汤证也。今下之后,邪陷胸中,胸满脉促,似乎胸实而无冲喉不得息之证,似乎胸虚又见胸满之证,故不用瓜蒂散以治实,亦不用桂枝汤以治虚,惟用桂枝之甘辛,以和太阳之表,去芍药之酸收,以避胸中之满。

程应旄曰有阳盛而见促脉,亦有阳虚而见促脉者,当辨之于有力无力,仍须辨之于外证也。
沈明宗曰:误下扰乱阴阳之气则脉促,邪入胸膈几成结胸,但结满而未痛耳!故以桂枝汤单提胸膈之邪,使从表解。去芍药者,恶其酸收,引邪内入故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促为阳脉,胸满为阳症,然阳盛则促,阳虚亦促,阳盛则胸满,阳虚亦胸满。此下后脉促而不汗出,胸满而不喘,非阳盛也,是寒邪内结,将作结胸之症。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酸寒,则阴气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暂无标签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020-05-23 08:15

网友点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