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2条陈述“微恶寒”之证,病机为表阳虚弱、寒邪外袭,兼有湿郁内阻。本证与终之气(小雪至大寒)的运气特点高度相应;本时段寒湿交织,易伤阳气,临床可见恶寒、胸闷、脉促等症,治当温阳散寒、化湿透邪。
五运六气背景
时间:壬辰年与戊辰年终之气,均对应小雪至大寒时段。
大运:壬辰年为木运太过,风木偏胜;戊辰年为火运太过,火热偏亢。二者皆逢终之气,寒湿主令。
司天在泉:壬辰年与戊辰年两年司天均为太阳寒水,在泉皆为太阴湿土,形成上寒下湿之格局。
主气与客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固定),客气为太阴湿土(轮转)。
客主加临:客气太阴湿土加临于主气太阳寒水之上,寒湿相搏,气候阴冷多湿。
运气病机:寒湿困表,阳气不展,湿邪内阻,易见表虚寒湿、气机郁滞之证。
《伤寒论》22条经文病机
《伤寒论》22条“若微恶寒者”提示表阳已虚,寒邪未解,兼有湿郁;去芍药因其阴柔敛滞,不利于阳气宣通;加附子辛热,温阳散寒,助正驱邪;病机为阳虚寒湿、表卫不固。
运气病机与经文病机契合
终之气寒湿氤氲,客主加临更助其势,人体阳气易受遏伤。经文陈述“微恶寒”正是阳弱寒袭之象,与运气背景下寒湿伤阳、表里同病的特点相合;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既解表寒,又温里阳,兼化湿邪,正中寒湿伤阳之病机。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加减化裁
原方局限:原方偏于温阳解表,若湿邪较重、中焦不运者,恐力有未逮。
加减方案:若湿浊明显,加苍术、茯苓以健脾化湿;若气滞胸满,加陈皮、苏梗以行气宽中;若寒甚肢冷,加重附子用量,或加干姜以增强温阳之力。
终之气运用警惕
失治转归:若未能及时温阳化湿,可转为寒湿痹阻、阳虚水泛等证,见关节困重、水肿、腹泻等。
防治要点:避寒湿,居处宜温燥;饮食忌生冷黏腻,宜温中健脾;可酌用艾灸、药熨等外治法助阳化湿。
《伤寒论》22条“微恶寒”之证,与壬辰、戊辰年终之气寒湿伤阳之运气背景高度相合;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阳散寒、通阳化湿,正对此病机;临证须据湿邪轻重、阳气虚损程度灵活化裁,以防寒湿深入,变生他病。
清·吴谦《医宗金鉴》
喻昌曰:此条之微恶寒,合上条观之,则脉促、胸满、喘而汗出之内,原伏有虚阳欲脱之机。故仲景于此条,特以「微恶寒」三字发其义,可见阳虚则恶寒矣。又可见汗不出之恶寒,即非阳虚矣。
沈明宗曰:若脉促胸满、而微恶寒,乃虚而局踖,阳气欲脱,又非阳实之比,所以加附子固护真阳也。然伤风下后之恶寒,与未下之恶寒,回然有别。而汗后之恶寒,与未汗之恶寒亦殊。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