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不当 :太阳病初起时,医生可能会选择发汗法来解表。但如果发汗不当,如发汗过度或发汗不足,都可能影响病情的发展。在本例中,发汗后患者仍然发热恶寒,说明表邪未解,且可能因发汗过度而伤了表阳。
攻下失误 :在表邪未解的情况下,医生又错误地使用了攻下法(如承气汤),这进一步伤了里阳,导致脾胃之气受损,出现心下痞满的症状。此时,患者的表里正气都已虚弱,阴阳之气也同时虚竭。
烧针误治 :面对复杂的病情,医生又错误地选择了烧针法来治疗。烧针法虽然能祛寒,但也可能损伤正气,惊扰心魂。在本例中,烧针法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导致胸烦、面色青黄、肤瞤等症状的出现。
本条经文细现特点:“医发汗”、“复下之”、“烧针”等三词汇,均为太阳病治疗方法,但须严格尊守医疗原明。如果医生判断失误或操作不当,就可能导致病情复杂化。
第一、“太阳病,医发汗” ,太阳病作为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两大类。其中,太阳经证常由风寒侵袭肌表所致,而太阳腑证则多因邪气内传至膀胱而起。针对太阳病,医者常常采用发汗解表的治疗方法,但发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妥善处理。
太阳病发汗的治法
1、桂枝汤 :桂枝汤是太阳病中风证,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通过温阳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来缓解太阳病的症状。桂枝和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2、麻黄汤 :麻黄汤是太阳病伤寒证,由麻黄、桂枝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散寒的作用。麻黄能宣肺散寒,桂枝温经散寒,两者合用可使外邪从表而解,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发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1、发汗不解 :
症状:太阳病发汗后,若汗液排出但疾病并未有痊愈倾向,或仍有发热、上腹部悸动不适、头晕、肌肉颤动等症状,甚至使整个身体出现倾斜。
处理方法:由于发汗过多或体虚之人出汗损伤了人体阳气。此时应用真武汤,以温补阳气、通利小便。真武汤由炮附子、芍药、茯苓、白术和生姜等组成,对肾脏阳虚及水液停滞在胃肠、四肢等部位所致病症有较好治疗效果。
2、发汗过多 :
症状:若发汗过多,可能导致体液丢失过多,出现虚脱、乏力等症状。
处理方法:应立即停止发汗,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体液平衡。同时,应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再次发汗过多。
第二、“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发热恶寒是指体内有外感病邪,正气抗邪而出现的发热、怕冷等症状。这是由于外感风寒之邪侵入人体,机体为驱散这些病邪而出现发热反应。此时体表毛窍闭塞,不能宣发汗液,故见畏寒怕冷。伴随这种病理机制,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头痛、身痛、无汗、舌苔薄白等不适症状。
1、遂发热恶寒 :
发汗后,患者仍然出现发热和恶寒的症状,这意味着发汗不当,病邪未除或正气受损。
2、因复下之 :“下”通常指的是使用泻下的药物或方法来治疗疾病。然而,如果在此时不恰当地使用了泻下法,尤其是在患者表邪未解、正气已虚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其后果 ,泻下法会伤及脾胃之气,使在表之邪因之而内入,构成心下的痞塞。同时,由于已经发过汗,又经过泻下,患者的表里都会变得虚弱,阴阳之气也会并竭。
3、心下痞:“心下”指的是人的胃部区域,“痞”意为“满而不痛”。所以心下痞的意思就是患者自觉胃部有堵塞、胀闷的感觉,但触摸时并无明显的疼痛或凸起。其症状患者主要是容易出现脾胃不适、食欲不佳、胸闷等不适症状。心下痞的主要临床表现,除了患者自觉胃部胀满外,还可能伴有胸膈不适、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及呕吐等症状。于心下痞的治疗,重点在于调理脾胃气机,使消化功能运转正常,从而使痞症自然消退。
4、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是患者的表和里都表现出虚弱的状态。阴阳气并竭则是指患者的阴阳之气都已经衰竭,人体的阴阳之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是病情危重的表现。阴阳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一旦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治疗这种病理状态需要采用补虚扶正的方法,同时兼顾解表。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辨证施治来确定。例如,可以使用十全大补汤等方剂来调理气血、阴阳,达到补虚扶正的目的。
第三、“无阳则阴独”,“阳”通常代表正气、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阴”则代表邪气、阴液等。“无阳则阴独”意味着正气耗竭,只剩下邪气独存。通常指的是由于误治(如发汗过多、攻下不当等)导致阳气耗散,表邪内陷,正气无法抵抗,从而形成心下痞满等症状。
第四、“复加烧针” ,“烧针”是一种古代中医治疗方法,即将特制的针烧红后刺入患部穴位,以达到祛寒、通络、止痛等目的。“复加烧针”指的是在已经正气耗竭、邪气独存的情况下,医生又错误地使用了烧针疗法。
误治导致的复杂病理状态:
1、误治导致正气耗竭 :原本的太阳病(如太阳伤寒或太阳伤湿)由于治疗不当(如发汗过多、攻下不当等),导致正气耗散,表邪内陷。
2、邪气独存 :正气耗竭后,邪气(如风、寒、湿等)得以在内脏(如胃脘部)聚集,形成心下痞满等症状。
3、烧针疗法加重病情 :在正气已经耗竭、邪气独存的情况下,医生又错误地使用了烧针疗法。这不仅无法祛除邪气,反而可能进一步损伤正气,导致病情加重。
第五:“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 ,当患者出现胸烦、面色青黄、肤瞤等症状时,说明病情已经较为复杂且严重。此时的治疗难度较大,因为患者的正气已经严重受损,且存在多种病理变化。因此,仲景认为这种情况“难治”。然而,并非所有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都无法治愈。如果患者的面色虽然青黄但微带黄色,且手足温暖,说明胃气尚存,阳气还能到达四肢末梢。这种情况下,治疗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1、胸烦 :烧针的火热之邪扰于心胸,导致患者胸中烦闷不适。
2、面色青黄 :面色青黄是肝脾不和、肺气虚弱的表现。青是肝之色,黄是脾之色。在本例中,面色青黄可能意味着患者的肝脾功能已经受损,且病情较为严重。
3、肤瞤 :肤瞤是指皮肤跳动不已的症状。这通常是脾肺之气虚造成的。在本例中,肤瞤可能意味着患者的脾肺之气已经严重虚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第六、“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提醒医生在治疗太阳病时要谨慎用药,避免误治。同时,也强调了望诊在诊断中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和手足温度等体征,可以判断患者的正气盛衰和病情轻重,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1、面色微黄 :面色微黄说明患者的脾气尚未完全衰败,肝气没有乘虚横克脾气。这是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临床中的体现。脾主黄色,当脾气充沛时,人的面色会呈现健康的黄色。如果脾气衰败,肝气就会乘虚而入,导致面色青黄不华。
2、手足温 :手足温暖说明患者的阳气尚存,能够温煦四肢。阳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人体的生命活力和温煦作用。当阳气充沛时,人的手足会温暖有力;当阳气衰败时,人的手足会冰冷无力。
3、易愈 :综合以上两点,面色微黄、手足温暖的患者说明其正气尚存,虽然经过了一系列误治,但病情并未发展到难以挽回的地步。因此,这类患者的病情相对容易治愈。
【名家注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