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本句经文首先锁定患病人群为少阳相火申数六气人群,患得太阳少阳并病,其病临床症状与《伤寒论》第142条相类似,但在经文具体描述文字排列上颠倒,治疗方案针灸穴位相同,但医嘱太阳少阳并病注意事项却有异,前者慎用汗法,本条则是慎下法。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颠倒文字排列顺序,以“当”字,嵌履卦,履卦互动,变家人卦,从而查找到丙寅术数,而概定了疾病暴发时间。
第一、“太阳少阳并病” 直译理解是太阳病未解,病邪由表传入半表半里,又发生少阳病,而太阳病的症状仍然存在的病症。此时,患者既有太阳病的恶寒、发热、脉浮等症状,又有少阳病的恶心、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邪在太阳则当汗,邪在少阳则禁汗。太阳与少阳并病,亦不可汗,若误用汗法或攻下法,则可能导致邪热内陷,形成结胸等重症。
在《伤寒论》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与本句经文相鉴别时,少了一个“与”字,更直接。142条患病人群是少阴君火子数的六气人群,患得疾病的时间疾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九天的壬子日,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第九天的癸丑日。而本条经文患病人群是少阳相火申数的六气人群,患得疾病的时间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九天的丁卯日,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处暑节气第八天的丙寅日。
患病人群与时间有异,但太阳少阳并病却相同,这是解读本条经文的特点。
第二、“心下硬 ,颈项强而眩者。”本句经文指胃脘部痞结胀硬,这是少阳病的症状之一,通常与小柴胡汤证相关。此处的心下硬并非实证,而是由于胃虚所致,因此不可用攻下法治疗。指胃脘部宿塞胀满,按之若石之硬。这一病症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及,与多种疾病相关。“颈项强”指颈项拘急不舒,为太阳病的症状;而“眩”则是指头晕目眩,为少阳病的症状。这两者的同时存在,说明了太阳少阳并病的情况。
与142条鉴别:“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而本句经文颠倒了文字排列描述:“心下硬,颈项强而眩”,同时少了“痞”,“时如结胸”虽说病症有近似,但还是有区别。
第三、“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针对太阳少阳并病的症状,应当采用针刺疗法,刺激大椎、肺俞、肝俞等穴位。大椎穴能宣肺解表、清热止咳;肺俞穴能调节肺脏虚实,治疗与肺脏相关的疾病;肝俞穴则具有疏肝理气、清热除湿、安神息风的作用。这些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调和体内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从而缓解症状。由于太阳病在表,少阳病在半表半里,且心下硬为胃虚所致,因此绝对不可用攻下法治疗。攻下法会损伤正气,加重病情。
142条针刺穴位与本条相同,但医嘱不同,“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本条是“慎勿下之。”虽然原文强调“慎勿下之”,但并未排除中药治疗的可能性,在实际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用如桂枝汤、柴胡加葛根汤等具有解表和调理阳气作用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由于太阳病在表,少阳病在半表半里,且“心下硬”为胃虚所致,因此应绝对避免使用攻下法治疗。以免损伤正气,加重病情。
①当,嵌履卦,其数戊辰,履的原意是脚印,踩在上面走过去。履由踩踏又引申为经历、做、实践。但履卦的互卦是家人卦,上面讲过与142条相比较,文字排列颠倒,但症状大致相类似。所以,除了患病人群,患得疾病的时间有异,但治疗的方案针刺的穴位是相同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