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今天来解读《伤寒论》第七条,我们还是从三个方面静态骨架,动态解说,易经数理三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谈静态骨架,本条经文抛出了两个核心症状,用阴与阳这把尺子,衡量“有无发热”。
第一是发于阳,“阳”是指三阳。其症状是“发热恶寒。”
第二是发于阴,“阴”是指三阴。其症状是“无热恶寒”
根据两个症状分析病机:三阳的病机是正气充足,正邪战争激烈;三阴的病机是阳气不足,正虚无力扺抗。这是我个人理解,不知道同盟有无第三种解释方法。
“阳”者,病位在表,在腑 ,多热,多实;“阴”者,病在里,在脏,多虚,多寒。
第二个我要讲的是动态解说,依然是时间定位,动态病源,灵魂之动三个方面,这样便于记意,也有顺藤摸瓜的感觉。
读经文“病”字,以太阳病提纲“发热,恶寒”,再就是经文列入太阳篇,依据这三点就直接锁定时间定位于终之气。
“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以运气术数来解读,发于阳者,为太过之数;发于阴者,为不及之者。例如:以甲寅年,其数为太过;又例如今年乙巳年为不及之数。常见的外感病即使不吃药,对于身体健壮之人,也是六七天基本痊愈,故此以“七”与“六”,作为痊愈的标准也是正确的。
时间定位:终之气与太阳病
终之气(冬令,公历11月下旬至1月下旬):主气为太阳寒水(固定),客气虽年年不同,但大环境是寒气当令,这与太阳病“伤寒”的病因“寒邪”完全吻合。
为何列于太阳篇:因为这是外感病的初始阶段和最常见类型,寒邪侵袭人体,首犯太阳经,太阳主一身之表,为人体的抵御外邪的保护屏障,所以,条文虽为总纲,但置于太阳篇之首,意在告诫医者,辨外感病,首先要从太阳这个“表”开始辨其阴阳。
动态扩展:在终之气背景下,临床中,我们需知,非终之气时节,若因空调、冷饮、冒雨等感受寒邪,同样可发为太阳病,但于终之气发病,其“寒”性最为纯粹典型,病势也最为猖獗。
关于讲解动态病源及五运六气与邪正盛衰,我只能用“太过”与“不及”来解读“发于阳”和“发于阴”,是画龙点睛。
以“发于阳”为太过之数(如壬寅年)为例:
病机动态:岁运太过(如壬年木运太过),当年整个气候气场偏盛。人体感邪后,正气被强大的外环境所引动,反应也会过于亢盛,这好比两军打仗,我方(正气)兵力本足,又逢“风木鼓动”之大环境,故一遇外敌(寒邪),立即激烈反抗,表现为正邪交争剧烈的“发热恶寒”,为 “实” 的病态。
在临床中此类病证,在太过之年可能发病更急、热度更高,甚至直传阳明,表现为“但热不寒”的大热证。
又例如:“发于阴”为不及之数(如乙巳年):
病机动态:岁运不及(如乙年金运不及),当年气候气场偏弱,应之于人,则整体正气水平偏低。人体感邪后,正气无力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这就好比国力(正气)本弱,外敌(寒邪)入侵时,只能被动挨打,无力还击,故表现为 “但寒无热” 或 “无热恶寒” ,为 “虚” 的病态。
在临床中此类病证,在不及之年更为常见,易直中三阴,形成少阴病(心肾阳虚)或太阴病(脾阳虚衰),病情更为深重缠绵。
第三个讲灵魂之动,自愈周期与阴阳自和,《伤寒论》第七条经文最富哲学和生理学智慧的部分。六、七天是常见的自愈周期,非常符合临床观察,其“灵魂”在于,它揭示了人体阴阳之气在时间上的能自我调节与修复规律。
“七”与“六”不是刻板天数,而是节律象征:
河图有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水为阴,其成数为六;火为阳,其成数为七。故“六”为阴数之极,“七”为阳数之极。愈期的本质是 “阴阳至极而复” ,物极必反,疾病在发展到顶峰后,会自然转向痊愈。
“发于阳,七日愈”:阳病在阳气发展到最旺的周期(七日后),开始衰减,邪气亦随之而退。
“发于阴,六日愈”:阴病在阴气发展到最盛的周期(六日后),开始转阳,阳气来复,疾病向愈。
临床意义:
预测与安抚:医生可以告知患者大致的病程,避免其因焦虑而过度治疗。
判断转归:若超过此周期未愈,说明疾病可能发生了传变(如太阳传少阳、阳明,或传入三阴),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阴阳自和”为愈:疾病的痊愈,根本在于人体自身的阴阳恢复平衡。无论用药与否,都是通过扶持正气(阳)或祛除邪气,来帮助身体完成这个“自和”的过程。经文的核心灵魂,正是对“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深刻信任与尊重。
最后我们来谈谈《伤寒论》第七条易经数理,本条经文“七”字与易经既济卦相连。既济卦,其数甲寅,与运气甲寅终之气相契合。
构建了“病愈周期(七),易经卦象(既济)与运气格局(甲寅),临床表现(咳、阳气不藏)”的完整闭环。
“七”与既济卦,物极必反,病愈之机。既济卦的象征,既济卦(䷾)是《易经》第六十三卦,卦象为水火既济。上卦为坎(水),下卦为离(火)。坎水在上,欲下润;离火在下,欲上炎。水火相交,各得其所,象征着 “事已完成”、“大局已定”。
在疾病背景下,这意味着邪正斗争的高潮已过,阴阳之气在经历了剧烈的交争后,达到了一个新的、趋于稳定的平衡点,这正是“七日愈”的深层哲学内涵,疾病发展到了“既济”的节点,开始转向痊愈。
既济卦上六爻,“濡其首,厉”的警醒。引用的“上六:濡其首,厉”是既济卦的最后一爻,意思是:水漫过了头顶,危险。恰恰解释了为什么是“七日愈”,而不是“七日必愈”,物极必反,“既济”的完成状态蕴含着走向其反面“未济”的风险,在疾病中,如果到了这个周期节点,正气未能成功驱邪,或者治疗不当,那么病邪就可能像水淹过头顶一样,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发生传变,这为医生在“七日”关键节点观察病情、干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甲寅终之气运气条文,精彩地展示了这一理论在具体气候,物候,病候中的体现:
运气格局,主位太羽(太阳寒水,主气),客气厥阴风木,中见土运。形成 “木(风)克土(湿)” 的格局。
气候物候,“风乃至,万物反生”。冬季本应闭藏,却因暖风(厥阴风木)的到来,出现了万物反生、雾霾(雾霿)流行的冬行春令的反常现象。
病机“阳气不藏,而咳”。这正是“既济”卦象中“离火在下,欲上炎”的病理表现,本该潜藏于肾中的阳气,被风木之气引动,向上、向外疏泄,导致上焦肺气不降而咳。同时,“关闭不禁”也体现了风性开泄、阳不固密的特点。
现在,我们可以全部解读静态、动态、数理整合起来。“病发于阳,七日愈”一个素体阳盛(太过之体)的人,在甲寅年终之气这样的“风木鼓动”环境下感寒,正邪激烈交争,表现为“发热恶寒”,这个过程持续发展,符合“七日”之阳数周期,当病程走到“七日”这个节点,恰如走到 “既济”卦,如果人体正气能借此节点,实现阴阳自和,则病愈(水火既济)。若不能,则可能出现“濡其首,厉”的变局,如阳气过耗或化热传里。
治法呼应,运气条文给出的治法“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正是针对“风木克土”、“阳气不藏”的病机,辛散以助肝(厥阴)之疏泄(补其不及),酸收以敛其过度发散(泻其太过),甘味以培补被克之脾土。这本身就是一首促进人体回归“水火既济”平衡状态的协奏曲。
“发于阴,六日愈”的易经数理。“六”为阴数之极:物极必反,阴尽阳生, “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是理解这个问题的钥匙,源自《易经》的筮法,并与“河图”之数紧密相关。
静态数理:河图与卦爻中的“六”
河图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在河图五行生成数中,水为万物之始,其生数为一,成数为六。
水,在方位对应北方,在时节对应冬至,在气候中代表寒,在人体代表肾(阴精),其性本阴。因此,“六”是水的成数,是阴寒之气完备、成熟的象征,与“发于阴”的“阴”性病机(寒、虚)完全吻合。
卦爻之称“阴爻称六”,《易经》中,阳爻称“九”,阴爻称“六”,这是因为在筮法中,“六”是老阴之数,代表阴气达到极致,即将发生转变。所以,“六”从符号学上,就直接代表了 “阴”与“变”。
动态节律:“阴变于六,正于八”
关于阴气在发展过程中的有两个阶段:“阴变于六”,当阴气发展到“六”这个极致的阶段(老阴),它就走到了尽头,物极必反,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这就是 “变”是质变的节点。“正于八”,“八”是少阴之数,代表阴气虽然仍占主导,但其内部已包含了稳定、平和的阳气,不再像“老阴”那样亢盛欲变,故而称之为 “正”,是相对稳定的量变阶段。
我们将动态节律映射到疾病过程“发于阴”的疾病,其本质是阳气不足、阴寒偏盛。病程的发展,就是这股“阴寒”之气由盛转衰的过程。当它发展到第六日,达到了“六”这个阴数的极点(老阴),此时,按照“物极必反”的法则,阴寒之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来复(阴变于六),阳气一来复,机体就有了驱邪外出的动力,因此疾病转向痊愈。所以,“六日愈”的本质是 “阴病在阴气发展到极致时,因其‘变’的特性,而自动触发阳气来复的愈病机制”。
阴阳愈期的完美闭环
现在,我们可以将“发于阳”与“发于阴”的愈期背景完整地对应起来:要素发于阳(三阳病) 发于阴(三阴病),病机正气强,邪正交争剧烈正气虚,阴寒内盛。愈期数理 阳数七 (火之成数) 阴数六 (水之成数)
易经卦象既济卦 (水火相交,事已完成) 或关联“坎”卦(阳陷于阴),待阳复。变化节点阳至极而转平,阴至极而转阳 (阴变于六)。阳病的终结是“和谐” 阴病的终结是“转变”。我对第七条的理解,“六日愈”绝非一个孤立的、经验性的天数记录,它背后是一整套源于《易经》和《内经》的、关于阴阳消长与物极必反的宇宙节律观。
“七日愈” 是阳病在火数周期(七)完成后,达到 “水火既济” 的平衡而愈;“六日愈” 是阴病在水数周期(六)完成后,凭借 “阴变于六” 的法则,由阴转阳而愈;充分证明了《伤寒论》的“六经”体系与“阴阳”法则,其根基深深植于易学的象数理之中。
【参考文献】
1.清·邵同珍《医易一理》
2.清·黄元御《四圣心源》、《伤寒悬解》
3.明·张景岳《类经图翼》
4.邹学熹《易学十讲》 与《中国医易学》
5.杨力《周易与中医学》
6.《周易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7.《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方药中、许家松著)
8.顾植山《疫病钩沉》
9.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10.宋·朱熹《周易本义》
11.清·江永《河洛精蕴》
12.刘力红《思考中医》
阳为热也,阴为寒也。发热而恶寒,寒伤阳也;无热而恶寒,寒伤阴也。阳法火,阴法水。火成数七,水成数六。阳病七日愈者,火数足也;阴病六日愈者,水数足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病谓中风、伤寒也。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中风之病,发于卫阳者也。有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伤寒之病,发于荣阴者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合七数,阴合六数也。
方有执曰:此推原中原、伤寒之所以始,以要其所以终之意。凡在太阳皆恶寒也,发起也,愈瘳也。
(吴注:此段论述太阳病、阳明病及少阳病发于阴的表现和机理,太阳病发于阴为无热而恶寒,无热是因为阳气闭郁,尚未宣发之故,恶寒说明是阴寒为病,故称为太阳病发于阴也。阳明病发于阴为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也有“无热恶寒”的特点,这与太阳病相似,但是,它没有头项强痛这一特点,据此可与太阳病相鉴别。太阳病有三大临床特点“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阳病发于阴为往来寒热,但恶寒而脉弦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