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 2025-02-08 11:12 我要评论

【原文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ti)肉瞤(run),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

【原文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
【前言】本条经文锁定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在丙午日、甲午日患太阳病伤寒表实兼内热,出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使用大青龙汤和解。患太阳病,受风、寒之邪气侵袭后,于是玄府自敛,风郁而不能外出,见伤寒,故用桂枝汤不中。应该使用大青龙汤和解,取麻黄辛温之性,撬开玄府之门,驱赶寒邪于外,用桂枝、生姜辛温、气味芳香,来舒缓伸散血分中之风郁,以杏仁之苦,降肺中壅滞之气逆,用石膏甘寒之性,清肺热且除烦躁,用甘草、大枣补脾气而和中焦。
  假如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脉微弱,汗出恶风,发病时间是不及之数,暴发时间是太过之数,故此病人出现一派虚象,不能服大青龙汤。气血俱虚之人服大青龙汤汗法治疗后,服后必然大汗出,阳气不足脉微弱,大汗后必然亡阴亡阳,出现肢体厥逆,肌肉痉挛跳动,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法。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脉浮紧”“脉微弱”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风邪、寒邪联手侵袭人体时为实证,见证起病为太过之数,暴发于不及之数,当风邪侵袭人体时一派虚象,见证起病于不及之数,暴发于太过之数。
第一、“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读本句经文找矛盾之处:
①中风证提纲: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②伤寒证提纲:发热,恶寒,体痛,呕逆,不汗出,脉阴阳俱紧。
  既谈“中风”,又谈“伤寒”证,这是本句经文的矛盾之处。
  吾认为辨病先辨人,再辨疾病起与暴发的时间。本句经文锁定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太阳中风”其文字“太阳,中风。”这里的“太阳”是指终之气主气“太羽水”,是指病起于太过之数日,如果是“少羽水”那就是不及之数日,反推暴发于不及之数日。
  本是伤寒证,却写“中风”其用意是什么?先找出太过之数是什么?“中”字嵌坤卦,但是仲景的用意不是坤卦之数,而“中风”见伤寒证,是指坤卦的错卦是乾卦,那么乾卦之数是甲午,内经云:“中见土运。土生金。”甲数为土运太过之数。顺数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一直顺数下去, 辰、巳两数是风盛,风盛在先,寒邪随之于后,当风邪先伤及人之卫气后,卫气应激反应而关闭玄府,故风郁而不能外达,自然而然无汗,内热郁盛,人则烦躁。
  甲午岁,终之气,内经云:“主位太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土运。土生金。燥令行。余火内格。肿於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霿翳。病生皮腠。内舍於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宜治阳明之客。”
  疾病起于小雪节气后第五天的甲午日,暴发于五之气秋分节气后第七天的乙未日,甲为土运太过,乙木为金运不及嘛。
  乙未 岁五之气。主位少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金运。气与运同。又得其位。惨令巳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宜调阳明之客。”
  若以“伤寒”证论,又见“烦躁”,当然“烦躁”关键词在太阳、少阳、阳明、少阴篇多次出现。但安置此处“不为害”,内经云:“虽有燥邪。不能为害。是岁火胜则水复。金胜则火复。气之胜也。”
  “大青龙汤主之”,是治疗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患太阳病,受风、寒之邪气侵袭后,于是玄府自敛,风郁而不能外出,证见伤寒,故用桂枝汤不中。应该使用大青龙汤和解,取麻黄辛温之性,撬开玄府之门,驱赶寒邪于外,用桂枝、生姜辛温、气味芳香,来舒缓伸散血分中之风郁,以杏仁之苦,降肺中壅滞之气逆,用石膏甘寒之性,清肺热且除烦躁,用甘草、大枣补脾气而和中焦。
 第二、“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本句经文“若”字,嵌观卦,观卦的本义,就是仰视,是由下向上看。上句经文是谈午类人群,本句经文是谈子类人群。
  ①“弱”字,嵌大过卦,因为大过卦的互卦是乾卦,大过卦之数是丙午。
  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四天丁未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水当其位。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持於气交而为病也。宜调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三天丙午日,主位太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水运。水金得位。燥令行。余火内格。肿於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霿翳。病生皮腠。内舍於胁。下连少腹。甚则寒中。地将易也。宜调阳明之客。
  本句经文的意思:假如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群,脉微弱,汗出恶风,发病时间是不及之数,暴发时间是太过之数,故此病人出现一派虚象,不能服大青龙汤。有人说: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其实也是错误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脉微弱,仅此对上,本句经文是“汗出恶风”,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治疗无阳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病人群是少阳,起病时间与暴发时间也不相同,故切记慎重、慎重,用药如同子弹上堂。
  虽说都是在终之气,但是治疗原则是不相同,内经云:“天气胜则有太阳之复。地气胜则有少阳之复。其治各依胜复之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此其道也。”
  第三、“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气血俱虚之人服大青龙汤汗法治疗后,服后必然大汗出,阳气不足脉微弱,大汗后必然亡阴亡阳,出现肢体厥逆,肌肉痉挛跳动,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法。

【名医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荣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荣卫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也。与大青龙汤发汗,以除荣卫风寒。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荣卫俱虚,反服青龙汤,则必亡阳,或生厥逆,筋惕肉,此治之逆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中风,脉当浮缓,今脉浮紧,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脉也。中风当身不痛,汗自出,今身疼痛,不汗出,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证也。不汗出而烦躁者,太阳郁蒸之所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阴寒郁于外则无汗,阳热蒸于内则烦躁,此风寒两伤,荣卫同病,故合麻桂二汤加石膏,制为大青龙汤,用以解荣卫同病之实邪也。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即有烦躁,乃少阴之烦躁,非太阳之烦躁也。禁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之患生,而速其亡阳之变矣。故曰:此为逆也。喻昌曰:大青龙汤为太阳无汗而设,与麻黄汤证何异,因有烦躁一证兼见,则非此法不解。程应旄曰:此汤非为烦躁设,为不汗出之烦躁设。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虽有烦躁证,乃少阴亡阳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郁蒸者比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风有阴阳,太阳中风汗出脉缓者,是中于鼓动之阳风。此汗不出而脉紧者,中于凛冽之阴风矣。风令脉浮,浮紧而沉不紧,与伤寒阴阳俱紧之脉有别也。发热恶寒,与桂枝症同。身疼痛不汗出,与麻黄症同。惟烦躁是本症所独,故制此方以治风热相搏耳。热淫于内,则心神烦扰。风淫末疾,故手足躁乱。此即如狂之状也。风盛于表,非发汗不解。阳郁于内,非大寒不除。此本麻黄症之剧者,故于麻黄汤倍麻黄以发汗,加石膏以除烦。凡云太阳,便具恶寒头痛。若见重者,条中必更提之。凡称中风,则必恶风。桂枝症复提恶风者,见恶寒不甚。此恶寒甚,故不见其更恶风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

    2025-02-08 10:21

  • 《伤寒论》第37条 太阳病,十日以去

    《伤寒论》第37条 太阳病,十日以去

    2025-02-08 10:19

  • 《伤寒论》第36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伤寒论》第36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2025-02-08 10:17

  • 《伤寒论》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

    《伤寒论》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

    2025-02-08 10:16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