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方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前言】本条经文锁定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多因居在西北方位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三之气白露节气后第十三天的丙戌日;暴发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十四天的丁亥日。而多因居在西南方位的午类六气人群,在处暑节气后第五天壬戌日;暴发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五天癸亥日。感受太阳病暑夹湿寒之邪。
治太阳病暑夹寒湿之邪,使用汗法并没有缓解病情,反而发热继续,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是因发汗致亡阳,木郁风动,水寒土湿加速下运行,身体战摇,腿脚寒冷。用真武汤和解。以芍药味酸苦,入肝经,补阴血,血行风自灭,息风能镇木之振摇,以苦补之;附子性温,味辛甘,温肾水之寒而助阳,以辛润之;茯苓味甘,色白,白入手太阴肺经,甘入太阴脾,肺气肃降,通调水道,利水渗湿,火气下行;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补脾土,以苦补之。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发”、“身”二字,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以“发”嵌乾、坤两卦锁定疾病发病的地域,以“身”嵌艮卦而知疾病起于三之气白露节气后的丙戌日,反推疾病暴发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的丁亥日。
第一、“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本句经文是指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三之气,“民病寒”,感受太阳病暑夹湿寒之邪,医者使用汗法治疗,汗出了,但并未得到缓解。
①“发”字,嵌入坤卦,提示发病的地域在西南;嵌入乾卦,提示发病的地域在西北。
第二、“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汗法并没有解决发热问题,且添新病,心悸,用手捶拍胸部来缓解不适,头眩,眼皮跳动,身上肌肉抽缩跳动,身体振振摇动欲倒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擗:用手捶拍胸部来缓解心悸不适。
①“身”字,嵌艮卦,其数丙戌,艮为止,打开本卦的钥匙:阳爻不与阴爻呼应。阳在上无上升空间,阴在下,又不愿同流合污,故为止。
多因居在西北方位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三之气白露节气后第十三天的丙戌日;主位少徵火。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气与运相符。而布天政。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宜调太阳之客。
暴发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十四天的丁亥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木运。木生火。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调少阳之客。
②“动”字,嵌坤卦,坤性本柔顺,为静。但阴寒湿之邪的特性:重浊向下运行。坤卦的初爻是阴爻,对应人体的脚腿部位。卦辞:“履霜,坚冰至。”理解为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正因为寒冷,冻得发抖,故“身瞤动。”使用汗法治疗后,经脉中血气亏损,脾主四肢,伤及脾阳,加速加快寒湿之邪向下运行,寒气大发,阳气受寒气侵袭,血虚而风动,肝木郁动不宁,手足厥冷,而筋肉振动。“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第三、“真武汤主之”,治太阳病暑夹寒湿之邪,使用汗法没有缓解病情,反而发热继续,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因发汗致亡阳,木郁风动,水寒土湿加速下行,身体战摇,腿脚寒冷。用真武汤和解。以芍药味酸苦,入肝经,补阴血,血行风自灭,息风能镇木之振摇,以苦补之;附子性温,味辛甘,温肾水之寒而助阳,以辛润之;茯苓味甘,色白,白入手太阴肺经,甘入太阴脾,肺气肃降,通调水道,利水渗湿,火气下行;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补脾土,以苦补之。
①“之”字,嵌比卦,打开比卦的钥匙:六三爻“比之匪人”,“匪人”其行为图谋不轨之邪气,三爻对应人之心脏,心胸部位,“大下、注下”会导致暑夹寒湿邪气逞虚而入,停留于胸中而“心烦”。但医者错误的汗法治疗,“发热未解,”还会出现“头眩,心下悸”,寒气大发,木郁风动,提速了寒湿之邪向下运动,“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治太阳病暑夹寒湿之邪,使用汗法并没有缓解病情,反而发热继续,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是因发汗致亡阳,木郁风动,水寒土湿加速下运行,身体战摇,腿脚寒冷。用真武汤和解。以芍药味酸苦,入肝经,补阴血,血行风自灭,息风能镇木之振摇,以苦补之;附子性温,味辛甘,温肾水之寒而助阳,以辛润之;茯苓味甘,色白,白入手太阴肺经,甘入太阴脾,肺气肃降,通调水道,利水渗湿,火气下行;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补脾土,以苦补之。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发”、“身”二字,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以“发”嵌乾、坤两卦锁定疾病发病的地域,以“身”嵌艮卦而知疾病起于三之气白露节气后的丙戌日,反推疾病暴发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的丁亥日。
第一、“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本句经文是指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三之气,“民病寒”,感受太阳病暑夹湿寒之邪,医者使用汗法治疗,汗出了,但并未得到缓解。
①“发”字,嵌入坤卦,提示发病的地域在西南;嵌入乾卦,提示发病的地域在西北。
第二、“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汗法并没有解决发热问题,且添新病,心悸,用手捶拍胸部来缓解不适,头眩,眼皮跳动,身上肌肉抽缩跳动,身体振振摇动欲倒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擗:用手捶拍胸部来缓解心悸不适。
①“身”字,嵌艮卦,其数丙戌,艮为止,打开本卦的钥匙:阳爻不与阴爻呼应。阳在上无上升空间,阴在下,又不愿同流合污,故为止。
多因居在西北方位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三之气白露节气后第十三天的丙戌日;主位少徵火。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气与运相符。而布天政。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宜调太阳之客。
暴发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十四天的丁亥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木运。木生火。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调少阳之客。
②“动”字,嵌坤卦,坤性本柔顺,为静。但阴寒湿之邪的特性:重浊向下运行。坤卦的初爻是阴爻,对应人体的脚腿部位。卦辞:“履霜,坚冰至。”理解为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正因为寒冷,冻得发抖,故“身瞤动。”使用汗法治疗后,经脉中血气亏损,脾主四肢,伤及脾阳,加速加快寒湿之邪向下运行,寒气大发,阳气受寒气侵袭,血虚而风动,肝木郁动不宁,手足厥冷,而筋肉振动。“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第三、“真武汤主之”,治太阳病暑夹寒湿之邪,使用汗法没有缓解病情,反而发热继续,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因发汗致亡阳,木郁风动,水寒土湿加速下行,身体战摇,腿脚寒冷。用真武汤和解。以芍药味酸苦,入肝经,补阴血,血行风自灭,息风能镇木之振摇,以苦补之;附子性温,味辛甘,温肾水之寒而助阳,以辛润之;茯苓味甘,色白,白入手太阴肺经,甘入太阴脾,肺气肃降,通调水道,利水渗湿,火气下行;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补脾土,以苦补之。
①“之”字,嵌比卦,打开比卦的钥匙:六三爻“比之匪人”,“匪人”其行为图谋不轨之邪气,三爻对应人之心脏,心胸部位,“大下、注下”会导致暑夹寒湿邪气逞虚而入,停留于胸中而“心烦”。但医者错误的汗法治疗,“发热未解,”还会出现“头眩,心下悸”,寒气大发,木郁风动,提速了寒湿之邪向下运动,“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历代医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发汗不解仍发热,邪气未解也;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汗出亡阳也。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身振振摇,与真武汤主之,温经复阳。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申首条,示人以救逆之法也。首条言误汗,此条言过汗,互文以明其义也。盖二证皆属亡阳,故均当以真武汤主之,扶阳抑阴以救其逆也。大汗出,仍热不解者,阳亡于外也;心下悸筑筑然动,阳虚不能内守也;头眩者,头晕眼黑,阳微气不能升也;身动者,蠕蠕然动,阳虚液涸,失养于经也。振耸动也;振振欲擗地者,耸动不已,不能兴起,欲堕于地,阳虚气力不能支也。
张璐曰:此为误用大青龙因而致变者立法也。汗出虽多而热不退,则邪未尽而正已大伤,况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身振振摇,无往而非亡阳之象,所以用真武,把关坐镇之法也。
汪琥曰:或问治不在表,何以方中尚用生姜?盖病自过汗而来,虽无郁热可发,其内外寒邪犹在,用生姜者,乃温中有发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肾液入心而为汗,汗出不能遍身,故不解。所以然者,太阳阳微,不能卫外而为固,少阴阴虚,不能藏精而起亟也。仍发热而心下悸,坎阳外亡而肾水凌心耳。头眩身 ,因心下悸所致。振振欲擗地,形容身 动之状。凡水从火发,肾火上炎,水邪因得上侵。若肾火归原,水气自然下降,外热因之亦解。此条用真武者,全在降火利水,重在发热而心下悸,并不在头眩身 动也。如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亦重在悸,不重在厥。但彼本于太阳寒水内侵,故用桂枝;此则少阴邪水泛溢,故用附子。仲景此方,为少阴治水而设。附会三纲之说者,本为误服青龙而设。不知服大青龙而厥逆筋惕肉 ,是胃阳外亡。轻则甘草干姜汤,重则建中理中辈,无暇治肾。即欲治肾,尚有附子汤之大温补,而乃用真武耶?要知小便自利,心下不悸,便非真武汤证。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虚之人,发汗过多,土败阳飞,则头目眩晕。风木动摇,则心悸肉瞤。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土湿,木郁风生,是以悸动。根本摇撼,则悸在脐间,枝叶振摇,则悸在心下。振振欲擗地者,风动神摇,欲穴地以自安也。木郁风动,原于土湿而水寒,真武汤,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泻水而燥土,芍药清风而安振摇,附子温肾水以培阳根也。真武汤,治水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呕者。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太阳为寒水之经,外主皮毛,内统上中二焦(西医谓之淋巴管,为水液所出)。少阴为寒水之藏,膀胱为寒水之府,属下焦(西医谓之尿管,又名淋巴系统,为水道所自出)。发汗不解,则少阴肾气为浮阳所吸,水气凌心,故心下悸。水在心下,故阳不归根而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上实下虚,故痿弱不支,谚所谓头重脚轻也。此为表汗太过,少阴上逆之证,故非用炮附子一枚,温其肾气,使三焦水液,化蒸气外出皮毛,上及头目,不足以收散亡之阳,非利水之茯苓、白术,不足以遏心下之水,非芍药、生姜,疏营之瘀而发其汗液,不足以杀其水气。此太阳篇用真武汤之义也。少阴病情,与此相反,所以同一方治者,详少阴篇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