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前言】本条经文首先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午类的六气人群,已知疾病暴发于终之气,反推得疾病起于三之气,先谈时间、再谈症状的方式,再谈医者处理的办法,最后谈处理后得到的结果等顺序展开论述。
仲景为何用心良苦?实际上是要医者鉴别小柴胡汤证,五苓散证,桂枝汤证。本属病在表,错误的使用下法,导致脾胃虚寒,当医者意识到辨证错误,想用柴胡汤和解,却不知黄芩大寒,而致错上加错,又添新病“后必下重,饮水呕,食谷哕。”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因“弱”而知不及,概定疾病暴发之时在终之气,反推疾病起于三之气。“食”字两次在经文中出现,“不能食,食谷则哕”,食嵌需卦,不能食则逆,那就是晋卦,其数则是乙巳与乙亥时间上的锁定。
第一、“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 首先要知道是何人“得病”?锁定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所谓“得病六七日”是指已经患病有六、七日,即是指暴发的时间。“脉迟浮弱”迟为寒;浮为风;弱为虚、为不及,论病人脉象分析虚实错杂,病位在太阳,故怕风寒;疾病当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手脚温暖。
①“弱”字,嵌大过卦,其数丙午,锁定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弱”又代表不及的术数日发病时间,疾病暴发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的癸亥日,主位太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火运。火气符会。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调少阳之客。
那么疾病起于三之气夏至节气后的壬戌日,主位少徵火。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宜治太阳之客。
第二、“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解读本句经文我们要把上一句经联系起来分析:
①“医二三下之”医者为何要用下法?必须有“可下”之因,当表里兼证同时出现时,以里证为主,表证为辅时,可以先使用下法先救里,再治表。或者医者并不知道病在太阳,仅以“脉迟,小便难。”定病位在阳明,当然“脉迟,腹满,有潮热,大便不通”,其次“目及身黄”茵陈蒿汤,病位均在阳明,可用下法。但令人质疑的是“医二三下之”且多次使用下法,不排除利小便亦为下法。
②“不能食”胃中有热才能消食善饥。“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胃中寒湿阻遏导致胃气不降则“不能食”。当然不排除医者过度使用下法。“食”字,嵌需卦,其数乙巳,不能“食”,不是需卦,那就是晋卦。因为它与需卦,是错卦关系,其数乙亥,晋卦的本意是追着太阳跑,上卦为离,下卦为坤,离为火,坤则是湿浊,湿浊的属性是重浊向下运动,但是因离火在上,却改变了它的运动方式,故就有了“呕”、“哕”而气逆的病状。
③“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当太阳病,传入少阳时,是“胁下硬痛,干呕不能食。”本句是指“中寒”脾胃寒湿导致气机逆乱,土反侮木,表现在胁下肋周脉络阻滞而胀满,胀痛。“面目及身黄”,面黄、目黄、身黄即阳明篇身目俱黄,寒湿在里不解。
④“恶风寒,颈项强,脉浮弱”这是太阳病中风的表证。应该用桂枝汤和解。
⑤“小便难,”常见两种情况:其一、阳明病,若下之,腹满,小便难;其二:太阳中风证,使用火劫发汗,导致阴虚则小便难。本句经文提示前者,在医者判断失误时,错误使用下法导致“小便难。”是比较合理。
⑥“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赐予柴胡汤和解,必定会治疗方法错误。明确指出脾胃寒湿证发黄有类似少阳胆郁发黄,用小柴胡汤来治疗“中寒”,黄芩本性大寒,清胃中热,使用后心加重“寒中而致肝脾郁陷”必定会加重脾胃病证。
一个“后”字两个意思:一是指肛门;二是“后”嵌泰卦,其数庚辰,如果“恶风寒,颈项强,脉浮弱。”那就应该用桂枝汤和解;泰卦的错卦是否卦,其数庚戌,还是桂枝汤和解。而不用小柴胡汤而损伤脾胃,中气不升而下陷;病证表现肛门下坠,或下利滞涩,传说中小柴胡汤是抵万汤,使用时须谨慎。
第三、“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本句经文就“柴胡汤不中与也”来鉴别小柴胡汤证:①不欲食,并非不能食;②小便不利,并非小便难;③胁下痞硬,并非满痛;④或渴,并非不能饮水;⑤喜呕,并非饮水呕。
“渴而饮水呕”常见于两种情况:①是脾胃虚寒,阳不化津,津不上承,胃气不降而上逆;②是少阳胆热,热伤阴津,津不上承,胆热逆胃而不降。
“食则哕”这是“中寒”脾胃虚寒证。
仲景为何用心良苦?实际上是要医者鉴别小柴胡汤证,五苓散证,桂枝汤证。本属病在表,错误的使用下法,导致脾胃虚寒,当医者意识到辨证错误,想用柴胡汤和解,却不知黄芩大寒,而致错上加错,又添新病“后必下重,饮水呕,食谷哕。”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因“弱”而知不及,概定疾病暴发之时在终之气,反推疾病起于三之气。“食”字两次在经文中出现,“不能食,食谷则哕”,食嵌需卦,不能食则逆,那就是晋卦,其数则是乙巳与乙亥时间上的锁定。
第一、“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 首先要知道是何人“得病”?锁定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所谓“得病六七日”是指已经患病有六、七日,即是指暴发的时间。“脉迟浮弱”迟为寒;浮为风;弱为虚、为不及,论病人脉象分析虚实错杂,病位在太阳,故怕风寒;疾病当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手脚温暖。
①“弱”字,嵌大过卦,其数丙午,锁定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弱”又代表不及的术数日发病时间,疾病暴发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的癸亥日,主位太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火运。火气符会。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调少阳之客。
那么疾病起于三之气夏至节气后的壬戌日,主位少徵火。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宜治太阳之客。
第二、“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解读本句经文我们要把上一句经联系起来分析:
①“医二三下之”医者为何要用下法?必须有“可下”之因,当表里兼证同时出现时,以里证为主,表证为辅时,可以先使用下法先救里,再治表。或者医者并不知道病在太阳,仅以“脉迟,小便难。”定病位在阳明,当然“脉迟,腹满,有潮热,大便不通”,其次“目及身黄”茵陈蒿汤,病位均在阳明,可用下法。但令人质疑的是“医二三下之”且多次使用下法,不排除利小便亦为下法。
②“不能食”胃中有热才能消食善饥。“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胃中寒湿阻遏导致胃气不降则“不能食”。当然不排除医者过度使用下法。“食”字,嵌需卦,其数乙巳,不能“食”,不是需卦,那就是晋卦。因为它与需卦,是错卦关系,其数乙亥,晋卦的本意是追着太阳跑,上卦为离,下卦为坤,离为火,坤则是湿浊,湿浊的属性是重浊向下运动,但是因离火在上,却改变了它的运动方式,故就有了“呕”、“哕”而气逆的病状。
③“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当太阳病,传入少阳时,是“胁下硬痛,干呕不能食。”本句是指“中寒”脾胃寒湿导致气机逆乱,土反侮木,表现在胁下肋周脉络阻滞而胀满,胀痛。“面目及身黄”,面黄、目黄、身黄即阳明篇身目俱黄,寒湿在里不解。
④“恶风寒,颈项强,脉浮弱”这是太阳病中风的表证。应该用桂枝汤和解。
⑤“小便难,”常见两种情况:其一、阳明病,若下之,腹满,小便难;其二:太阳中风证,使用火劫发汗,导致阴虚则小便难。本句经文提示前者,在医者判断失误时,错误使用下法导致“小便难。”是比较合理。
⑥“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赐予柴胡汤和解,必定会治疗方法错误。明确指出脾胃寒湿证发黄有类似少阳胆郁发黄,用小柴胡汤来治疗“中寒”,黄芩本性大寒,清胃中热,使用后心加重“寒中而致肝脾郁陷”必定会加重脾胃病证。
一个“后”字两个意思:一是指肛门;二是“后”嵌泰卦,其数庚辰,如果“恶风寒,颈项强,脉浮弱。”那就应该用桂枝汤和解;泰卦的错卦是否卦,其数庚戌,还是桂枝汤和解。而不用小柴胡汤而损伤脾胃,中气不升而下陷;病证表现肛门下坠,或下利滞涩,传说中小柴胡汤是抵万汤,使用时须谨慎。
第三、“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本句经文就“柴胡汤不中与也”来鉴别小柴胡汤证:①不欲食,并非不能食;②小便不利,并非小便难;③胁下痞硬,并非满痛;④或渴,并非不能饮水;⑤喜呕,并非饮水呕。
“渴而饮水呕”常见于两种情况:①是脾胃虚寒,阳不化津,津不上承,胃气不降而上逆;②是少阳胆热,热伤阴津,津不上承,胆热逆胃而不降。
“食则哕”这是“中寒”脾胃虚寒证。
【历代医家】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则邪气在半表半里,未为实,反二三下之,虚其胃气,损其津液,邪蕴于里,故不能食而胁下满痛。胃虚为热蒸之,熏发于外,面目及身悉黄也。颈项强者,表仍未解也。小便难者,内亡津液。虽本柴胡汤证,然以里虚,下焦气涩而小便难,若与柴胡汤,又走津液,后必下重也。不因饮水而呕者,柴胡汤证。若本因饮而呕者,水停心下也。《金匮要略》曰∶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饮水者,水停而呕;食谷者,物聚而哕,皆非小柴胡汤所宜,二者皆柴胡汤之戒,不可不识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食谷者哕」四字,衍文。食谷呕者有之,从无哕者。得病六、七日,少阳入太阴之时也。脉迟,太阴脉也,浮弱太阳脉也,恶风寒太阳证也,手足温太阴证也,医不以柴胡桂枝汤解而和之,反二、三下之,表里两失矣。今不能食,下满痛,虽似少阳之证,而实非少阳也。面目及身发黄,太阴之证已具也;颈项强,则阳明之邪未已也。小便难者,数下夺津之候也,此皆由医之误下,以致表里杂揉,阴阳同病。若更以有少阳下满痛之一证不必悉具,而又误与柴胡汤,则后必下重,是使邪更进于太阴也。虽有渴证,乃系数下夺津之渴,其饮水即呕,亦非少阳本证之呕,缘误下所致,故柴胡汤不中与也。
程知曰:前言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此更言下满痛,亦有不宜柴胡者,以为戒也。
程应旄曰:以一渴证辨之,前条之手足温而渴者,热在里,未经数下,自能消水,今本渴而饮水则呕。知其渴为膈燥津亡之渴,数下中虚,不能消水,究于胃阳无涉。然则柴胡汤之于少阳,岂可云但见一证便是乎?又岂可云下之而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乎?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浮弱为桂枝脉,恶风寒为桂枝证,然手足温而身不热。脉迟为寒,为无阳,为在藏,是表里虚寒也。法当温中散寒,而反二三下之,胃阳丧亡,不能食矣。食谷则哕,饮水则呕。虚阳外走,故一身面目悉黄;肺气不化,故小便难而渴;营血不足,故颈项强;少阳之枢机无主,故胁下满痛。此太阳中风误下之坏病,非柴胡证矣。柴胡证不欲食,非不能食;小便不利,非小便难;胁下痞硬,不是满痛;或渴,不是不能饮水;喜呕,不是饮水而呕。与小柴胡汤后必下利者,虽有参、甘,不禁柴、芩、栝蒌之寒也。此条亦是柴胡疑似证,而非柴胡坏证。前条似少阴而实少阳,以条似少阳而实太阳坏病,得一证相似处。大宜着眼。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而恶风寒,是太阳中风脉证。手足温,是少阳证,而亦阳明、太阴中气之未败也。医乃二三下之,伤其中气,胆胃俱逆,故不能食而胁下满痛。浊气冲塞,颈项亦强。脾湿肝遏,遍身发黄而小便难者,与柴胡汤,黄芩寒中,肝脾郁陷,后必下重。本来作渴,而饮水则呕者,此土湿中寒,柴胡不中与也。不能容水,亦当不能纳食,饮水既呕,食谷亦哕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得病六七日,当是论列小柴胡汤证,兼及不宜小柴胡汤证。所恨诸家望文生训,不能补其脱漏,令仲师立言本旨,前后自相刺谬也。夫曰「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与上「血弱气尽」何异。「恶风寒,手足温」,此证属肌理凝闭,与中风同。本书所谓「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正以足太阴脾主一身肌肉故也。此本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医家不知病在太阳,而反二三下之,以致中气虚而不能食。太阳寒水,陷于胁下而成满痛。此与上「默默不欲饮食,邪正相抟,结于胁下」又何异。况「太阳病十日以去,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成例具在,焉可诬也。若以小柴胡汤为禁忌,则后此阳明篇「胸胁满而不去,小柴胡汤主之。」「胁下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少阳篇「胁下硬满,不能食,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俱不可通矣。吾直谓满痛下遗脱「小柴胡汤主之」六字。「面目及身黄」以下乃为忌柴胡证,夫面目及身黄,即阳明篇身目俱黄,寒湿在里不解之证。轻则宜麻黄加术,重则桂枝附子、白术附子二汤可知也。「颈项强,小便难」,此太阳经输未解而里阴先竭,上文所谓亡津液之证,阴阳和必自愈者也。若寒湿在里之证,更投黄芩以撤热,则腹痛下利,可以立见。津液亡而更以柴胡劫其表汗,则虚阳吸于外,肠胃涸于内,必至欲大便而不得。虽下节颈项强手足温而渴者,未尝不用柴胡,但彼系未经二三度误下之证,不似此证之亡津液也,此所谓「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者也。若夫本渴,饮水而呕,是名水逆,为五苓散证,或中有留饮故也。于此而不以五苓散利其小便,导上逆之冲气,使之下行,反与小柴胡汤迫其战汗,致令阳气外浮,胃中虚冷,而食入呃逆矣,故曰:「食谷者哕也」无如庸工密传衣钵,动以柴胡汤为和解之剂,而不知为发汗之剂,何怪液虚者重虚之,卒令津枯胃败,致人于死而不自知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