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复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复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前言】本条经文是锁定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三之气,暴发于终之气。
终之气天气反常:“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暴病冬温:“民乃康平。其病温。”
终之气时,病人身体出现时有发热,时有汗出,时有头重,时有四肢怕冷的异常症状。经诊断结果:疾病在半表半里之间,这是冬温病邪给人体带来的伤害。病人有胸口满闷,肋周胀痛,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想吐吐不出,干呕,饮食不思,心中烦。仔细观察以“心阳”为核心,“寒与热”往来相互厮杀所及之处,然后进行战后修复。
病人有的出现胸中烦但不呕,有的因内热而渴,有的腹中胁肋间疼痛,还有的用手触摸胁肋处有硬痞块,还有的心悸,有的小便不利,有的口干不渴,有的身体低热,有的出现干咳。以上都是冬温病邪阻滞于人体半表半里之间少阳经络中。
黄元御说:“少阳顺降,则下温而上清。少阳逆升,则下寒而上热。热胜则传阳明,寒胜则传太阴。”可使用小柴胡汤加减调理。
小柴胡方药组成:
柴胡24g、黄芩9g、人参g、炙甘草g、大枣9g、半夏g、生姜9g。
以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柴胡、黄芩外疏木郁,清泻半表间之邪热,阻止隔热不侵袭阳明;用人参、甘草、大枣味甘性温,内补虚土之虚,温化半里之寒浊,阻止寒湿入太阴而壅滞;以生姜、半夏,降浊阴之气逆,致而呕吐,且治腹中急痛者,化解胆胃相战,而生痞满胀痛。
出现以下症状,可以用小柴胡汤对症加减:
①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②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③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④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⑥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⑦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伤寒,五六日。”与“往来,寒热”两个词汇,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伤寒”病又叫冬温病,疾病暴发于冬季小雪节气前后,随着时间、气候、温度、阴消阳长,冬温病邪变异为“中风”,攻击人体少阳经络,疾病起于夏至节气前后五六日。“往来寒热”,倒装句,应“寒热往来”,由“往”嵌履卦,提示“心阳”受损;由“往”知“来”,嵌谦卦,查找到“寒与热”宣战之事由,推错卦之损,致胆胃俱逆,土木壅滯,危及“心阳”。
第一、“伤寒五六日,中风。”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午类的六气人群。大家认真看疾病起病时间,与疾病暴发时间:
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三之气,夏至节气后六天是壬戌日。主位少徵火。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五天的癸亥日,主位太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火运。火气符会。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调少阳之客。
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三之气,夏至节气后六天是戊戌日,主位太徵火。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火当其位。天政布。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前第五天的己亥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土运。火土相得。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治少阳之客。
病人感受太阳病伤寒冬温证,而以“中风”之表症展示出来。
①“日”字,嵌乾卦,乾卦天干内干为甲,外干为壬。乾应地支阳数是:戌。配天干甲戌,壬戌。
第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本条经文对“往来寒热”词汇,是倒装句,应是:“寒热往来。”且是一语双关,一是对夏至节气前后,此时气候寒来暑往交替异常,给人们身体带来伤害的描述;二是对人们身体出现时而发热汗出,时而头重四肢怕冷的异常现状进行诊断。判断疾病在半表半里之间,这是冬温病邪气给人体带来的伤害,胸口满闷,肋周胀痛,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想吐吐不出,干呕,饮食不思,心中烦。
①“往”字,嵌履卦,其数戊辰,“履”原意是脚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实则是提醒医者须仔细认真辨别事由。
履卦的错卦是谦卦,其数是戊戌,“往”嵌履,那么“来”嵌谦,是提示医者要仔细观察夏至节气前后,气候有早晚凉而中午燥热,湿气重形于蒸笼中闷热。对于人体来说:发热汗出,手脚冰凉,而内热严重。“寒与热”往来相互厮杀所及之处,如何进行战后修复?
第三、“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本句经文是指在确保“心阳”不受损的前题,仔细观察“寒与热”往来相互厮杀所及之处,然后进行战后修复。有的出现胸中烦但不呕,有的人因内热而渴,有的人腹中胁肋间疼痛,还有的人用手触摸胁肋处有硬痞块,还有的人心悸,有的人小便不利,有的人口干不渴,有的人身体低热,有的人出现干咳。以上都是寒温病邪阻滞于人体半表半里之间少阳经脉中。黄元御说:“少阳顺降,则下温而上清。少阳逆升,则下寒而上热。热胜则传阳明,寒胜则传太阴。”
可使用小柴胡汤和解,用柴胡、黄芩外疏木郁,清泻半表间之邪热,阻止隔热不侵袭阳明;用人参、甘草、大枣味甘性温,内补虚土之虚,温化半里之寒浊,阻止寒湿入太阴而壅滞;以生姜、半夏,降浊阴之气逆,致而呕吐,且治腹中急痛者,化解胆胃相战,而生痞满胀痛。
终之气天气反常:“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暴病冬温:“民乃康平。其病温。”
终之气时,病人身体出现时有发热,时有汗出,时有头重,时有四肢怕冷的异常症状。经诊断结果:疾病在半表半里之间,这是冬温病邪给人体带来的伤害。病人有胸口满闷,肋周胀痛,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想吐吐不出,干呕,饮食不思,心中烦。仔细观察以“心阳”为核心,“寒与热”往来相互厮杀所及之处,然后进行战后修复。
病人有的出现胸中烦但不呕,有的因内热而渴,有的腹中胁肋间疼痛,还有的用手触摸胁肋处有硬痞块,还有的心悸,有的小便不利,有的口干不渴,有的身体低热,有的出现干咳。以上都是冬温病邪阻滞于人体半表半里之间少阳经络中。
黄元御说:“少阳顺降,则下温而上清。少阳逆升,则下寒而上热。热胜则传阳明,寒胜则传太阴。”可使用小柴胡汤加减调理。
小柴胡方药组成:
柴胡24g、黄芩9g、人参g、炙甘草g、大枣9g、半夏g、生姜9g。
以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柴胡、黄芩外疏木郁,清泻半表间之邪热,阻止隔热不侵袭阳明;用人参、甘草、大枣味甘性温,内补虚土之虚,温化半里之寒浊,阻止寒湿入太阴而壅滞;以生姜、半夏,降浊阴之气逆,致而呕吐,且治腹中急痛者,化解胆胃相战,而生痞满胀痛。
出现以下症状,可以用小柴胡汤对症加减:
①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②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③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④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⑥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⑦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伤寒,五六日。”与“往来,寒热”两个词汇,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伤寒”病又叫冬温病,疾病暴发于冬季小雪节气前后,随着时间、气候、温度、阴消阳长,冬温病邪变异为“中风”,攻击人体少阳经络,疾病起于夏至节气前后五六日。“往来寒热”,倒装句,应“寒热往来”,由“往”嵌履卦,提示“心阳”受损;由“往”知“来”,嵌谦卦,查找到“寒与热”宣战之事由,推错卦之损,致胆胃俱逆,土木壅滯,危及“心阳”。
第一、“伤寒五六日,中风。”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午类的六气人群。大家认真看疾病起病时间,与疾病暴发时间:
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三之气,夏至节气后六天是壬戌日。主位少徵火。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五天的癸亥日,主位太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火运。火气符会。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调少阳之客。
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三之气,夏至节气后六天是戊戌日,主位太徵火。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火当其位。天政布。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前第五天的己亥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阳火。中见:土运。火土相得。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治少阳之客。
病人感受太阳病伤寒冬温证,而以“中风”之表症展示出来。
①“日”字,嵌乾卦,乾卦天干内干为甲,外干为壬。乾应地支阳数是:戌。配天干甲戌,壬戌。
第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本条经文对“往来寒热”词汇,是倒装句,应是:“寒热往来。”且是一语双关,一是对夏至节气前后,此时气候寒来暑往交替异常,给人们身体带来伤害的描述;二是对人们身体出现时而发热汗出,时而头重四肢怕冷的异常现状进行诊断。判断疾病在半表半里之间,这是冬温病邪气给人体带来的伤害,胸口满闷,肋周胀痛,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想吐吐不出,干呕,饮食不思,心中烦。
①“往”字,嵌履卦,其数戊辰,“履”原意是脚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实则是提醒医者须仔细认真辨别事由。
履卦的错卦是谦卦,其数是戊戌,“往”嵌履,那么“来”嵌谦,是提示医者要仔细观察夏至节气前后,气候有早晚凉而中午燥热,湿气重形于蒸笼中闷热。对于人体来说:发热汗出,手脚冰凉,而内热严重。“寒与热”往来相互厮杀所及之处,如何进行战后修复?
第三、“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本句经文是指在确保“心阳”不受损的前题,仔细观察“寒与热”往来相互厮杀所及之处,然后进行战后修复。有的出现胸中烦但不呕,有的人因内热而渴,有的人腹中胁肋间疼痛,还有的人用手触摸胁肋处有硬痞块,还有的人心悸,有的人小便不利,有的人口干不渴,有的人身体低热,有的人出现干咳。以上都是寒温病邪阻滞于人体半表半里之间少阳经脉中。黄元御说:“少阳顺降,则下温而上清。少阳逆升,则下寒而上热。热胜则传阳明,寒胜则传太阴。”
可使用小柴胡汤和解,用柴胡、黄芩外疏木郁,清泻半表间之邪热,阻止隔热不侵袭阳明;用人参、甘草、大枣味甘性温,内补虚土之虚,温化半里之寒浊,阻止寒湿入太阴而壅滞;以生姜、半夏,降浊阴之气逆,致而呕吐,且治腹中急痛者,化解胆胃相战,而生痞满胀痛。
【历代医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五六日,邪气自表传里之时。中风者,或伤寒至五六日也。《玉函》曰∶中风五六日,伤寒,往来寒热,即是。或中风,或伤寒,非是伤寒再中风,中风复伤寒也。经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者正是。谓或中风、或伤寒也。邪在表则寒,邪在里则热。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是以寒热往来也。邪在表,则心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满。今止言胸胁苦满,知邪气在表里之间,未至于心腹满,言胸胁苦满,知邪气在表里也。默默,静也。邪在表,则呻吟不安,邪在里,则烦闷乱。《内经》曰∶阳入之阴则静。默默者, 邪方自表之里,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则不能食,不欲食者,邪在表里之间,未至于必不能食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呕,烦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处,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即是此或为之证。
清·吴谦《医宗金鉴》伤寒中风三、四日,见口苦、咽干、目眩之证,与弦细之脉,知邪已传少阳矣。若兼见耳聋目赤,胸满而烦者,则知是从中风传来也;若兼见头痛发热无汗者,则知是从伤寒传来也。今五、六日,更见往来寒热,胸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则知是中风、伤寒兼见俱有之证也。少阳之邪,进可传太阴之里,退可还太阳之表,中处于半表半里之间,其邪,外并于表,半表不解则作寒;内并于里,半里不和则作热,或表或里无常,故往来寒热不定也。少阳之脉,下胸循,邪凑其经,故胸苦满也;少阳邪近乎阴,故默默也;少阳木邪病则妨土,故不欲饮食也;邪在胸,火无从泄,上逼于心,故心烦也。邪欲入里,里气外拒,故呕,呕则木气舒,故喜之也,此皆柴胡应有之证也。其余诸证,时或有之,总宜以小柴胡汤主之,各随见证以加减治之可耳。然既分中风、伤寒之传,而不分其治者何也?盖以太阳有荣卫之分,故风寒之辨宜严,及传阳明少阳则无荣卫之分,且其邪皆化热,故同归一致也。方有执曰:五、六日,大约言也。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藏府之外,两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乃少阳所主之部位也。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出入无常,故寒热间作也。太阳一经,有荣卫之不同,所以风寒异治;阳明切近太阳,荣卫之道在迩,风寒之辨尚严,少阳一经,越阳明去太阳远矣,风寒无异治。经以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交互为文者,发明风寒至此,同归于一致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此非言伤寒五六日而更中风也。言往来寒热有三义∶少阳自受寒邪,阳气衰少,既不能退寒,又不能发热,至五六日郁热内发,始得与寒气相争,而往来寒热,一也;若太阳受寒,过五六日阳气始衰,余邪未尽,转属少阳,而往来寒热,二也;风为阳邪,少阳为风藏,一中于风便往来寒热,不必五六日而始见,三也。少阳脉循胸胁,邪入其经故苦满,胆气不舒故默默,木邪犯土故不欲饮食,相火内炽故心烦,邪正相争故喜呕。盖少阳为枢,不全主表,不全主里,故六证皆在表里之间。仲景本意重半里,而柴胡所主又在半表,故少阳证必见半表,正宜柴胡加减。如悉入里,则柴胡非其任矣。故小柴胡称和解表里之主方。寒热往来,病情见于外;苦喜不欲,病情得于内。看喜、苦、欲等字,非真呕、真满、不能饮食也。看往、来二字,见有不寒热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无形之半表;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无形之半里。虽然七证皆偏于里,惟微热为在表;皆属无形,惟心下悸为有形;皆风寒通证,惟胁下痞硬属少阳。总是气分为病,非有实可据,故皆从半表半里之治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五六日,又中风邪,此在太阳,即风寒双感,桂麻各半证也。风寒在表,逼遏少阳经气,于是少阳病作。少阳经在太阳、阳明之里,三阴之表。表则二阳,故为半表,里则三阴,故为半里。半表者,居二阳之下,从阳化气而为热,半里者,居三阴之上,从阴化气而为寒。人之经气,不郁则不盛,郁则阳盛而生热,阴盛而生寒。经气郁迫,半表之卫,欲发于外,营气束之,不能透发,故闭藏而生表寒,半里之营,欲发于外,而卫气遏之,不能透发,故郁蒸而生里热。盖寒伤营,则营束其卫而生表寒,及其营衰,则寒往而热又来矣。风伤卫,则卫遏其营而生里热,及其卫衰,则热往而寒又来矣。一往一来,胜负不已,此所以往来寒热也。少阳经脉,下胸贯膈,由胃口而循胁肋,病则经气郁遏而克戊土。戊土胀塞,碍胆经降路,经脉壅阻,故胸胁苦满。戊土被贼,困乏堙瘀,故默默不欲饮食。甲木既逆,相火上燔,而戊土升填,君火又无下降之路,是以心烦。胃土上逆,浊气不降,是以喜呕。或相火熏心,而胃未甚逆,是以心烦而不呕。或相火刑肺,是以渴生。或土寒木燥,土木逼迫,是以腹痛。或经气盘塞,而胁下痞硬。或土湿木郁,心下悸动而小便不利。或肺津未耗,而内不作渴。太阳未罢,而身有微热。或胃逆肺阻,而生咳嗽。凡此诸病,总是少阳中郁,表里不和之故。小柴胡汤,柴、芩,清半表而泻甲木,参、甘、枣,温半里而补己土,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半表之阴虚,则自阳明之经而入于阳明之腑,半里之阳虚,则自太阴之经而入太阴之脏。小柴胡柴芩清泻半表,使不入于阳明,参甘温补半里,使不入于太阴,则邪解于本经,而无入阴入阳之患,是之谓和解表里也。盖木病则传土,所谓病则传其所胜也。《素问》语。少阳与阳明、太阴为邻,防其克土而传阳明,故以柴芩泻半表而清阳明,防其克土而传太阴,故以参甘补半里而温太阴,于是表里双解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从来治伤寒者,凡见小柴胡证,莫不以「少阳」二字了之。试问所谓少阳者,手少阳乎,抑足少阳乎。窃恐仲师而后无有能言之者,此正中医不治之痼疾,贻笑于外人者也。吾谓此当属手少阳三焦。手少阳三焦,唐容川概谓之网油,非也。《内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如雾者,淋巴管中水液排泄而出,已化为气,未受鼻窍冷空气者也。如沤者,淋巴管中始行排泄之水液,含有动气者也。如渎云者,即肾与膀胱之淋巴系统,西医直谓之输尿管。水由肾藏直接膀胱而外泄,故《内经》谓之「决渎之官」。盖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而三焦直为太阳寒水之径隧,如渎之下焦,即从腰中下泄太阳之府,此可见太阳之病关于少阳者,三焦为之主也。本节所列证象,全系夹湿。太阳汗液,不能透发留着皮里膜外,湿甚则生表寒,血热内亢是生表热,故其病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者,气为湿阻。柴胡以散表寒,黄芩以清里热,湿甚生痰则胸胁满,故用生姜、生半夏以除之。中气虚则不欲饮食,故用人参、炙甘草、大枣以和之,此小柴胡汤之大旨也。「胸中烦而不呕」,是湿已化热,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以消胃中宿食,而湿热清矣。若渴者,津液少也,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以润之。腹中痛则寒湿流入太阴而营分郁,故去苦寒之黄芩,加疏达血分之芍药以和之。胁下痞硬,下焦不通而水逆行也,故去滋腻之大枣,用牡蛎以降之。心下悸小便不利,是为水气凌心,故去黄芩,加茯苓以泄之。「不渴,外有微热」者,内有湿而表阳不达也,故去人参,加桂枝以汗之。欬者,湿胜将成留饮也,故去人参、大枣之培补,加五味、乾姜以蠲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