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我们来解读《伤寒论》第二条,本条经文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静态骨架,动态病源,易经数理。
先谈静态骨架,这是教科书的基础内容,相信所有的中医及学者都刻进骨髓里了,第二条病机是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卫不和。
它的症状有四大特点: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治法方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和解。但其矛盾之处“卫强营弱”,其中“卫强”是病理性的亢奋(郁而发热),并非功能强健;“营弱”是指汗出导致的实质性耗损,教科书框架式内容,为辨证提供了不可动摇的“标准”。静态骨架: 抓住 “营卫不和,腠理疏松” 的病机,这是不变的“证”。

下面我们来谈动态病源,是讲五运六气与本条经文关联的内容。先从“太阳病”关键词谈起,见经文提及“太阳病"三字,即锁定时间定位于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终之气,若逢太阴湿土客气加临,便形成了“寒湿”的天地气化格局,这个时间段,人体易感受寒湿之邪,这便与条文契合。
在“寒湿”背景下发生的太阳病,其“汗出、脉缓”就获得了新的理解空间:
汗出: 不仅是风邪开泄,更是湿邪困表,卫阳被郁,迫津外泄。其汗出感觉粘腻不爽,与纯中风之汗不同。
脉缓: 不仅是营阴外泄,更是湿性粘滞,阻滞脉道,故脉象缓怠乏力。
症状演变: 患者不仅恶风,兼见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口淡不渴等湿邪困阻的症状。
易感人群:谁在此时易得病?素体脾虚湿盛者,在“太阴湿土”加临时,内外与邪相合,最易发病,其表现的中风证,湿象会非常明显。
治疗加减化裁: 此时单纯的桂枝汤恐力有不逮,需合入平胃散、羌活胜湿汤,或直接选用桂枝加附子汤(若兼阳虚)、桂枝加白术茯苓汤等,成为随机的、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
动态气象: 结合 “终之气太阴湿土” 的运气背景,理解 “寒湿” 如何赋予疾病特定的临床表现,这是变化的“象”。
在我尝试以易经数理来分析:辰、巳作为“风”的代码,辰为太过之数,巳为不及之数。此说法源于《易经》的卦气学说(如“巽为风”对应辰、巳之位)与五运六气的干支化运(“辰、戌之岁,太阳司天”)。辰年(如甲辰(睽卦)、丙辰(兑卦)、戊辰(履卦)、庚辰(泰卦)、壬辰(大畜卦)): 岁运各有不同,但司天之气为太阳寒水,与“太过之数”关联,或可理解为太阳寒水司天,其气盛,为“太过”。
巳年(如乙巳(需卦)、丁巳(小畜卦)、己巳(小壮卦)、辛巳(有卦)、癸巳(夬卦)): 司天之气为厥阴风木,与“不及之数”关联,或可理解为巳年属阴干,多为不及之岁。
辰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运气格局: 寒水盛于上,湿土居于下,全年气候寒湿偏重。终之气影响, 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正是在泉之气发挥作用之时,寒湿之气达到顶峰。
“太阳中风”特点: 在此时发病,多为风寒夹湿。其症状恶寒、发热、汗出、身痛之外,头身困重、关节酸楚、舌苔白腻尤为突出,治疗需散寒祛湿,调和营卫。
巳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运气格局: 风木司天,相火在泉,全年气候风火相煽。终之气影响, 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阳相火,客主加临形成“冬行夏令”的“火包寒”真假寒热错杂的证候:
外面(客气火):环境温暖,阳气不潜藏,人体感受的是“温邪”、“热邪”。这导致了口干、咽痛、心烦、小便黄等一派热象。
内面(主气寒水,人体本质):时值寒冬,人体阳气本应深藏于内,但外界反常温热,导致毛孔开泄,内在的阳气被扰动外泄,反而使内部的阳气相对不足,形成“内寒”或“本虚”的底子,同时,毛孔开泄,真正的寒气也可能乘虚而入。
“太阳中风”的变证:桂枝汤证是“营卫不和”,病机相对单纯,症状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主。
在此运气下,“太阳中风”的表证恶风、汗出,只是一个引子或外在表现,其本质是外感风热,内含相火,兼有本虚(阳气不藏)或内寒的复杂证候,也可理解为 “寒包火”的变异,或表里俱热,但根源有虚”。治疗需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之类,易经数理运用 “辰巳-风水” 的术数背景,从更高角度推演不同年份气运的“太过”与“不及”,是为动态辨证提供先见之明。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 伤寒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 顾植山. 五运六气三十二讲[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3] 毛小妹, 白贵敦. 医易时空医学[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4] 杨力. 周易与中医学[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在太阳病总纲之下又分出两个证,一个是太阳中风证,一个是太阳伤寒证。总纲是讲共性的,中风和伤寒则是讲个性的。中风的“中”字念重(zhòng)。承第一条的描述,既然是太阳病,脉缓是脉浮而缓。中风就是风邪伤了太阳之表。“中”字相当于“伤”字,和伤寒的“伤”字意思相同。不过,中风比伤寒轻一些。风为阳邪,伤人以后病位比较浅,在卫分而没到营分。因为是太阳风阳之邪伤了卫阳之气,就是以阳邪而伤阳气,以阳并阳,所以发热的证候比较突出。
卫和营在生理上是互相协调,互相支援的。卫行脉外,营行脉内,卫属阳而营属阴,卫在外而为固,营在内而为守,两者是互相支援的。风邪客居在卫阳,卫的邪气就强了,就叫卫强。从正气来说,卫的邪气一强,本身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就不能保护和固密营阴。从邪气来说,风邪的特点是善行数变,有开泄作用,迫使营阴不能内守,因而汗出。发热和汗出这两个症状是相互衔接的。风阳之邪伤了卫阳之气,以阳并阳,因此发热要快一些,不像伤寒是寒邪闭郁了卫阳之气,闭郁到一定的程度才发热。由于发热、风的邪气、阳邪的开泄,再加上卫气的不固,因此就汗出。根据临床观察,中风的汗出不太多,和阳明里热证的汗出濈濈然、大汗不能相比,它的汗只是到皮肤湿润的程度。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如果遇到感冒发烧的患者,一定要进行切诊,用手要摸一摸他的皮肤是干燥还是湿润的。如果皮肤灼热而干燥,这是发热而无汗;如果发热而皮肤潮湿有汗,这是发热、汗出。发热、汗出都是中风的特点。
恶风,就是怕风,也包括恶寒。中风的恶风比伤寒的恶寒程度要轻,是当风则恶,如果多穿衣服,盖上被子,体表加以保护的话,是可以缓解的。伤寒就不是这样,即使采取以上措施,其恶风、恶寒也不能缓解。为什么会恶风?其一,被风邪所伤,中风则恶风,伤寒则恶寒;其二,被风邪所伤,风邪在表,卫气不利,就会恶风。
脉缓者,就是脉来的比较迟缓,不是紧张有力的,和伤寒的脉紧不同。为什么会出现缓脉?因为有汗出,营阴外泄。综合来说,脉浮反映病在太阳之表,脉缓反映营卫不和,营阴外泄。后人就把这种病叫做中风表虚证。
根据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些证,就可以诊断是太阳病的中风。那有没有头痛呢?有,因为第一条已经说了。
这个太阳病,就是指第一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样的太阳病的证。那么假如它又发热汗出,这个汗出不是大汗出,得感冒也出现这个,身上潮乎乎的出汗并不太多,而且这个汗啊,觉着有臭味,发热,不但恶寒而且还恶风,这个恶风比恶寒厉害。
“脉缓”,缓者和紧脉是对脉,这个紧脉就象烟卷一样,裹的很紧,你要是倒出去一半,这个烟卷就是缓了,你按着软不大的,就不是那么硬了,这叫缓。为什么脉缓呢?就是因为出汗了,出来了,水份丧失一部分了,所以这个脉一按就缓了。那么后面要讲的伤寒,它就一点汗都不出,它的脉就特别紧。那么这一段它说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太阳证:发热,汗出,不但恶寒还脉缓,这类的太阳病就叫做中风,这个风在古人的意思就是风邪了,就是中的风邪了,这是错的。它是因为怕风,所以古人给它起名叫中风,其实它就是个类型的问题。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要出汗达不到出汗,才有太阳病这么一种情况,这会它见汗了,应该好了,但它没好,这就是出汗的机能的关系了。
这个汗达不到驱除疾病质和量的问题,虽然出汗但不能接触疾病,而下面的伤寒干脆就达不到出汗的目的,就这么两种情形。那么古人说中风,那就是拿现象当本质,这是古人的一个错误。古人吗,像仲景的时候,两千来年科学水平在那呢,现在咱们不能这么说了,现在把中风当一个证名看就是了,并不是真有风邪在这里,可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关系对于解释就成问题了,我们过后再谈,现在先不说这个。
那么说这个中风,这个“中”字上是有用意的,这个“中”就是拿箭射东西谓之中,中者中于内,这就说明出点汗而邪却留到里面去了,你出汗表就虚呀,可是表虚……(音频缺失)这个部位,所以古人叫中风。中风者,言其邪深也。这个邪就是病邪了,在表的部位较伤寒要深,所以用这个“中”字,这个“中”字是很有意义的。但这个风邪的说法,先在不要这么信了,不要说恶风就是风邪,这个恶风它是以为出汗,身上有热又有汗,非恶风不可,这个洗澡大家都知道,从热水里出来,出一身汗那就是怕风,你非披上点衣服不可。它这个身上热又有汗那就要恶风了,他不但恶寒还恶风,所以恶风比恶寒厉害。由于恶风,古人说是风邪,这风邪是不对的。但是这种证不妨碍我们治疗,假如太阳病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这个病。它有脉缓,发热汗出这一类的太阳病(就是中风证),这个病邪比较深,不在皮肤这一层,在肌肉那一层。古人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所以这个邪乘着这个虚,它就往里面去,到哪呢?它进不到太里面,就在肌肉这里面,所以后面我们要讲了,桂枝本为解肌,不叫发表了,这是第二条。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