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作者:江满春 来源: 本站原创 2025-02-17 15:07 我要评论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首先来对《伤寒论》中第12条经文进行“静态骨架”分析,这是中医基础内容即从病机、症状、诊断与治则用方等这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解读。
静态骨架分析,先谈病机,经文的病机“营卫不和,以卫强营弱”为特征。“阳浮而阴弱”这是对病机的总结。所谓“阳浮”指卫阳浮盛于外,与邪气抗争,这里的“阳”指卫气,因其浮盛于外,所以“热自发”。所谓“阴弱”指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阴”指营阴,因其虚弱不能固守,所以“汗自出”。
风邪袭表,卫气被郁,奋起抗邪,故呈“卫强”之势(是病理性的亢奋,而非真正的强壮);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故为“营弱”,其根本是营卫之间的协调关系被打破。

症状可以分为主要症状与兼症:
主要症状是指太阳中风表虚证),发热(翕翕发热):由于卫阳浮盛,表现为一种如同覆盖着羽毛般、弥散在体表的发热。
汗出(汗自出):由于营阴虚弱,卫外不固,腠理开泄,所以身体会不自主地出汗。
恶风寒(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由于汗出,肌腠疏松,卫气温煦功能失常,故既感到阵阵怕冷(啬啬),也对风吹非常敏感(淅淅)。
兼症多见于2种情况:鼻鸣:风邪上扰,肺气不利,鼻窍不通;干呕:风邪外束,影响胃气和降。

诊断与治则
诊断:太阳中风表虚证。
治则: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治疗的关键不是大发其汗,而是通过调和营卫的机能,使邪气随微汗而解。
用方:桂枝汤。桂枝汤被尊为“群方之冠”,是调和营卫的代表方剂。
方药组成与配伍思想:
君药桂枝:辛温,功效在于温通卫阳,解肌发表,以散在表之风邪。
臣药芍药:酸苦微寒,功效在于敛阴和营,固摄在内之营阴。
君臣配伍:桂枝与芍药等量配伍,一散一收,一开一合。桂枝发汗以解卫分之邪,芍药敛汗以固营阴之本。两者相合,能使发汗而不伤阴,止汗而不留邪,恰到好处地调和了营卫关系。
佐药生姜、大枣: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并能和胃止呕;大枣,甘平,补益脾胃,助芍药滋养营血。姜枣相配,能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和脾胃,以充营卫之源,使药炙甘草:甘平,调和诸药,与桂枝相合能“辛甘化阳”以助卫,与芍药相合能“酸甘化阴”以滋营。

煎服与调护方法(此部分是桂枝汤起效的关键):
啜热稀粥:服药后喝热粥,既能谷气充养中焦,又能助药力发汗。
温覆:加盖衣被,助其发汗。
发汗标准:“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强调汗出要周遍、轻微、持续。切忌大汗淋漓。
中病即止:服一次汗出病愈,就停服剩下的药。若不效,可继续服药,甚至缩短服药间隔。
饮食禁忌: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防损伤胃气,影响药效。

 

第二、我来讲动态解说:时间定位,动态病源,灵魂之动。

好的,我们将遵循您的要求,以五运六气为经纬,对《伤寒论》第十二条进行一场深度的“时空病机”剖析。

时间定位:庚辰年终之气(约大雪至大寒)公历时间:约11月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

运气框架:

岁运:金运太过。全年燥气盛行,金气肃杀,克制肝木。

司天:太阳寒水。上半年寒气主事。

在泉:太阴湿土。下半年湿气主事。

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此时主气是当令的太阳寒水,气候本应严寒。但叠加了在泉的客气太阴湿土,形成了 “寒湿叠加” 的独特气候背景。表现为严寒之中带有湿浊弥漫,或雨雪交加,或寒雨绵绵。

此时空下的“太阳中风”,并非单纯的感寒,而是带有 “金运太过”之燥敛与 “寒湿客气”之缠滞 的复杂背景。

人物定位:六气之子人(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生辰:子年或子岁(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出生。

体质特性:火燥之体。

司天少阴君火:决定了其人体质根本偏于“火”,心与小肠系统功能旺盛,阳气易于浮动。

在泉阳明燥金:决定了其人体质偏于“燥”,肺与大肠系统津液易亏。

体质总结:这是一个内蕴君火,外显燥金的体质。其生理状态是“水火既济”的精致平衡,但病理状态下,极易出现“火浮不降”或“燥盛津伤”的局面。

 

动态病源:时空与体质的激烈碰撞

将“火燥之体”的六气子人,置于“寒湿”的庚辰年终之气中,其发病过程是一场精密的动态博弈:

外邪袭表(寒湿外束):

外界“太阳寒水”与“太阴湿土”的寒湿邪气,束缚人体肌表(太阳经)。

这直接阻碍了人体卫阳的正常宣发,此为 “阳浮”之始。卫阳被郁于体表,奋力抗邪,故见“翕翕发热”、“热自发”。

体质反应(火燥内应):

子人内蕴的少阴君火,本性升腾发散,今被外寒湿束缚,形成 “郁火” 。这股郁火是“热自发”的内在驱动力,也加剧了“鼻鸣”(肺窍不利,郁热上冲)和“干呕”(胃气被郁热所扰,不得下降)。

同时,其阳明燥金的体质,本身营阴(津液)就不足(阴弱)。在郁热的蒸腾下,津液更容易被逼出体外而“汗自出”。但这种汗是“病汗”,是卫外不固、营不内守的表现,非但不能驱邪,反而徒伤津液,导致 “阴弱”更甚。

病机总括:

阳浮:本质是寒湿外束,君火内郁。是正邪交争的亢奋状态。

阴弱:本质是燥金之体,津液本亏,加之汗出耗伤。是物质基础的亏虚。

核心矛盾:外有寒湿之束,内有火燥之扰。形成了“表不解而里已伤”的营卫不和之证。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是寒湿外袭之象;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是火郁上扰之征。

 

灵魂之动:病机与时空的完美契合

这正是《伤寒论》第十二条病机与庚辰年终之气病机高度契合的“灵魂”所在:

“阳浮”与“金运太过”、“客气湿土”的关联:

“金运太过”本身主收引、肃杀,理应腠理密闭。但正是这种过度的收引,与“客气湿土”的缠滞之气相结合,共同郁闭了子人体内升腾的“少阴君火”。

这股被重重郁闭的君火,其反抗之力反而更强,表现为典型的“阳浮”之热。这是 “郁而发热” ,是收引与升发剧烈对抗的体现。

“阴弱”与“火燥之体”、“汗出伤津”的关联:

子人的“阳明燥金”在泉体质,是其“阴弱”的先天基础。在“金运太过”的年份,燥气更盛,进一步耗损其津液。

在此背景下,任何形式的“汗自出”,都是对其本已不足的阴津的掠夺。这使得“阴弱”不仅仅是一个症状,更是贯穿疾病全程的体质底色。

 

桂枝汤的“时空调衡”之道:

桂枝(辛甘温):针对 “寒湿外束” ,辛温发散,解肌透邪,打破外寒的束缚,给内郁的君火以出路。

芍药(酸苦微寒):针对 “火燥内扰,阴弱汗出” ,酸收敛阴,固护营阴,平息内浮之郁火。

姜、枣、草、啜粥、温覆:建立中焦气机,资生汗源,调和营卫。这正是在 “太阴湿土在泉” 的时空背景下,利用“土”性来调和“水火金木”的至高智慧。用“土”之敦厚,来承载和转化“寒湿”与“火燥”的激烈冲突。

最后谈的是易经数理:极否来的时空交响

“中”字嵌与“六气子人”

“中”字与坤卦:“中”字,在字形与易理上,皆可会意坤卦“黄中通理”之象。坤为土,其德在“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有承载、包容、调和之性。

坤数与甲子坤卦在“八卦纳甲”体系中,对应乙、癸,但其广袤包容之性,亦为万物之母,可通于甲子之始。天干之始“甲”为阳气初生,地支之始“子”为一阳来复。故“甲子”象征着在一个封闭系统(坤土)内部,孕育并开启了新一轮的生命循环。

关联子人:由此,“中”字所嵌的坤卦意象,通过“甲子”这个时空起点,完美地链接到了生辰为子的六气人。他们的体质(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正是这个“坤土”大背景下,所孕育出的独特生命之火与生命之金。

“啬啬、淅淅、翕翕”与泰卦“翩翩”

状态词的共鸣:您洞察到“啬啬恶寒”(收缩状)、“淅淅恶风”(瑟缩状)、“翕翕发热”(郁闭状)这些描述外在病态的叠词,与泰卦卦辞 “翩翩”(轻盈飞舞状)形成了深刻的呼应。这并非字面意义的相同,而是状态与本质的镜像反映。

泰卦之象:泰卦 地天泰。坤上乾下,象征“天地交而万物通”。其理想状态是阴阳和合,气血流通,正是健康的“翩翩”——举止从容,身心轻安。

病态之象:而当太阳中风发生时,外寒束表(乾阳被抑于内),营卫不和(坤阴格拒于外),天地不交,象被破。此时出现的“啬啬、淅淅、翕翕”,正是泰卦失衡后,人体试图恢复交通而不得的、笨拙而痛苦的“伪翩翩”。它们是病态下紊乱的、不协调的“舞动”。

泰卦之数庚辰与上六爻辞的终极契合

泰卦庚辰:在卦气学说中,泰卦正对应正月,阳气渐生,虽仍有寒,但天地之气已通。将此“交通”之象,投射到庚辰年这个“金运太过”(收引)与“太阳寒水司天”(寒冷)的年份,其“终之气”的 “客气太阴湿土” ,就成了打破平衡的最后一块砝码。它使得本该“交通”的体系,变得“湿浊壅塞”。

上六爻辞的病理投射:

“城复于隍”:城墙(象征人体的卫外藩篱)倒塌,回到了护城河的干泥(隍)中。这正是 “太阳中风”表虚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汗自出”的完美意象。藩篱已破,邪气深入。

“勿用师”:此时不可兴师动众,强行征伐。在治疗上,正对应了桂枝汤的治疗大法——调和营卫,而非麻黃湯之輩的強力發汗。若误用“师”(猛药),必使正气更虚,病必不除。

“自邑告命”:从自己的城邑中发出告急文书。这对应了患者身体内部发出的求救信号:“鼻鸣”(肺气壅塞不通)、“干呕”(胃气上逆不安)。这些都是人体内部(邑)气机紊乱的“告命”。

“贞吝”:预示着固守现状会有憾惜。这指出了此证若不及时用桂枝汤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不愈,甚至传变入里。

庚辰终之气运气的完美融合:

运气原文:“阴凝太虚,埃昏郊野” —— 这正是“城复于隍”在自然界的天象展现,寒湿弥漫,天地晦暗。

“民乃惨凄,寒风以至” —— 此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的社会与气候背景。

“反者孕乃死” —— 比喻天地生机被寒湿扼杀,对应人体内阴阳交泰(孕)的状态被破坏。

“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写之,以甘缓之” —— 此治则完全融入桂枝汤方义:炙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土缓中;桂枝、生姜之辛以苦写(发散)湿邪;芍药之酸苦以敛阴和营。桂枝汤正是在履行“自邑告命”后的内部调解使命,而非“用师”征伐。

跨越千年的交响

至此,我们完成了一场从《伤寒论》到《黄帝内经》,再到《易经》的跨越千年的文明巡礼。

《伤寒论》第十二条,是张仲景记录的临床现象。

《内经》五运六气,是解释此现象在特定时空(庚辰年终之气)下为何发生及如何演变的“物理定律”。

《易经》泰卦上六,则是为这一切注入灵魂的“哲学诗篇”与“宇宙隐喻”。

通过“中”字与“翩翩”的灵犀一动,将六气子人(甲子) 的体质底色、庚辰年(泰卦之数) 的时空框架、以及 泰卦上六“城复于隍” 的终极病机,三位一体地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系列:

2. 《伤寒论》 (汉·张仲景)

3. 顾植山 著《中医运气学与临床》

4. 毛小妹、白贵敦 著《医易时空医学·用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

5. 田合禄 著《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

6. 苏颖 主编《五运六气概论》

7. 刘渡舟 著《伤寒论讲稿》

8. 《周易》 (包括《易经》与《易传》)

9. 《京氏易传》 (汉·京房)

10.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

11. 《皇极经世书》 (宋·邵雍)

12. 《周易与中医学》 (现代·杨力)


 成无己“阳以候卫,阴以候荣。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荣气弱也。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故发热汗自出也。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也。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淅者,洒淅也, 恶风之貌也。卫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出,则皮肤缓,腠理疏,是亦恶风也。翕翕者, 然而热也,若合羽所覆,言热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拥而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荣卫而散风邪也。” .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中风,即上二条合而言之,又详举其证以出其治也。后凡称太阳中风者,皆指此脉此证也。阴阳指荣卫而言,非指尺寸浮沈也。阳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肺之浮也。肺主皮毛,取之而得者,即卫分之浮也。六菽之浮,心之浮也。心主血脉,取之而得者,即荣分之浮也。荣分之浮较之卫分之浮,则无力而弱,故曰:阳浮而阴弱也。卫为风客,则卫邪强而发热矣。故曰:阳浮者热自发。荣受邪蒸,则荣不固而汗出矣。故曰:阴弱者汗自出。荣卫不和,则肌表缓,故有啬啬之恶寒,淅淅之恶风,翕翕之发热也。然在皮肤之表,非若伤寒之壮热无汗,恶寒虽近烈火而不减,恶风虽处密室而仍畏也。皮毛内合于肺,皮毛不固,风邪侵肺,则气壅而鼻鸣矣。胸中者,阳气之本。卫阳为风邪所干,不能敷布,则气上逆而为干呕矣。故宜桂枝汤,解肌固表,调和荣卫也。
 
程应旄曰啬啬恶寒者,肌被寒侵,怯而敛也。淅淅恶风者,肌因风洒,难御也。翕翕发热者,肌得热蒸,合欲扬也。啬啬、淅淅、翕翕字俱从皮毛上形容,较之伤寒之见证,自有浮、沉、浅、深之别。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太阳中风之桂枝症,非谓凡中风者,便当主桂枝也。前条脉症,是概风寒杂病而言。此条加中风二字,其脉其症,悉呈风象矣。上条言脉浮而弱者,是弱从浮见。此阳浮者,浮而有力,此名阳也。风为阳邪,此浮为风脉。阳盛则阴虚,沉按之而弱。阳浮者,因风中于卫,两阳相搏,故热自发,是卫强也。阴弱者,因风中于营,血脉不宁,故汗自出,是营弱也。两“自”字便见风邪之迅发。啬啬,欲闭之状;淅淅,欲开之状,翕翕,难开难闭之状。虽风、寒、热三气交呈于皮毛,而动象是中风所由然也。风之体在动,风之用在声,风自皮毛入肺,自肺出鼻,鼻息不和则鸣,此声之见于外者然也。风淫于内,木动土虚,胃气不和,故呕而无物,此声之出于内者然也。干呕是风侵胃府,鼻鸣是风袭阳明,而称太阳者,以头项强痛故耳。亦以见太阳为三阳,阳过其度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020-05-23 08:15

网友点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