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前言】解读本条经文,首先锁定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患太阳与阳明合病,疾病起于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阳明燥金。疾病暴发于五之气,主气客气均为阳明燥金。因寒邪侵袭人体时,寒伤荣而一身尽痛,风伤卫而无汗,荣强卫弱则肺气壅塞,气逆则喘。故用麻黄发散寒邪,开玄府而达皮毛,治风湿之一身尽痛,消咳逆而肺胀,桂枝发散营气之郁,杏仁利其肺气,降逆而止喘,甘草调和诸药。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鉴别“头痛发热”有汗为中风,无汗为伤寒,脉弦细为少阳。鉴别“无汗而喘”,太阳阳明合病,重点鉴别是何人得病,病起于何时,发于何时?
第一、“太阳病,头痛发热,”就读解读本句经文时,我反复读了五遍,无须辨人,更不辨发病时间,仅在临床表现鉴别“头痛发热”有汗为中风,无汗为伤寒,脉弦细为少阳。
以运气学来说,首先要辨人,是何人患病?锁定少阴君火的子类,午类六气人群。
再就是分析疾病起于何时?暴发于何时?肯定有时间阶段的。疾病起于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阳明燥金。疾病暴发于五之气,主气客气均为阳明燥金。
第二、“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从头痛到脚部,从腠理,皮肉间,腰部,到骨节,一身尽痛,内经云:“寒气及体,民病肤腠”这是谈疾病暴发时的临床表现,是指“经气郁滞不通”时,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
①“节”字,嵌颐卦,其数是丙子,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内经云:“君子周密”懂得养生之人,在终之气时,知道提前防御寒邪的入侵。
第三、“恶风,无汗而喘者”在临床症状鉴别时,如何用药的游戏规则:汗出恶风是桂枝汤;无汗恶风是葛根汤;身热恶风是小柴胡汤;时时恶风兼大渴白虎加入参汤;无汗恶风兼喘麻黄汤。但并没有人研究疾病起于何时,暴发于何时,自然界的规律又如何?
就谈“无汗而喘”经文,在阳明篇第235条出现一次,太阳与阳明又如何鉴别呢?难道用“恶风”是太阳,“脉浮”是阳明作为鉴别依据吗?这种说法是站不稳脚的。
故读伤寒必须先辨人,研究是何人患病?疾病起与暴发时间。
“恶风,无汗而喘”是指太阳与阳明合病。对于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十五天的戊午日。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阳明燥金。中见火运。火胜金。水反制之。燥今行。余火内格。肿於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霿翳。病生皮腠。内舍於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宜调阳明之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第十五日,中见土运。土生金。金得位。惨命已行。寒露下。霜雪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宜调阳明之客。
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15天的壬午日,主位太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木运。金胜木。燥令行。余火内格。肿於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霿翳。病生皮腠。内舍於胁。下连少腹。甚则寒中。地将易也。宜治阳明之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立冬后第九天癸末日,主位少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火运。气与运同。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肤腠。宜调阳明之客。
“无汗而喘”当阳明与太阳合病时,又是如何鉴别的呢?
首先鉴别的当然是人,太阴湿土丑类六气人群。疾病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七天辛巳日,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阴土。中见水运。客土刑运。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宜治太阴之客。
疾病暴发于二之气,立夏节气后第12天庚辰日,主位太徵火,客气阳明金,中见金运。气运同,大凉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宜治阳明之客。
第四、“麻黄汤主之”卫气行于脉外,营气行于血中,川流不息的运动,卫气掌控皮毛之开合,而营气又作荣气。《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当寒邪入侵人体,寒伤荣而一身尽痛,风伤卫而无汗,荣强卫弱则肺气壅塞,气逆则喘。故用麻黄发散寒邪,开玄府而达皮毛,治风湿之一身尽痛,消咳逆而肺胀,桂枝发散营气之郁,杏仁利其肺气,降逆而止喘,甘草调和诸药。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清·吴谦《医宗金鉴》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