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痢,时瘛疭(chizo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今天我们来解读《伤寒论》第6条,当然,还是从三个方面静态骨架,动态解说,易经数理三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谈静态骨架,这是我们从教科书里掌握到的病机,症状,及诊断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是基本功,粗旷的树干,易于记意,刻骨铭心,不易忘记。
本条经文病机我要从三个方面来讲解:
首先谈温病的本质,它的特点是外感温邪,热盛津伤。再谈风温是怎样形成的?多见医者不知是温病或者判断失误,医生错误的使用汗法,辛温的药物,或者用热疗灸法,以热助热,津伤热盛,导致邪气内陷心包。
最后谈危重变证, 一错再错(脑袋被门板夹了)错误使用(汗、下、火法),导致阴液枯竭与热极风动的恶性循环。
风温病,常见的临床证状总结有三方面:
温病主证: 发热、口渴(津伤)、不恶寒(不怕冷)。
风温主证: 身体灼热(发烫)、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嗜睡)、鼻鼾、语言难出。
误治变证: 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误下);发黄、惊痫、瘛(筋脉拘急收缩)疭(筋脉弛缓伸展)。
最后谈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 通过“渴与不渴”、“恶寒与不恶寒”区分温病与伤寒。
综合诊断:结合脉象、热型、汗液、神志、二便等,判断热邪的深浅与津液的存亡。
预后诊断: 根据误治次数(一逆再逆)和危重症状(直视、失溲、瘛疭)判断病情转归。
第二,我对《伤寒论》第六条经文进行深入的动态解读,还是从三个方面来讲解:时间定位,动态病源,灵魂之动。我讲过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自己的舞台,如一草一木都有一春。
首先来谈《伤寒论》第六条经文的时间定位。经文“太阳病”三字,广义上是指外感病的初期,以运气来讲正是建立在 “太阳寒水”主令的背景下的,直接道出时间定位于终之气,于每年公历11月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
在终之气时,天寒地冻时,“太阳病”,是风寒邪气,正常患病应该是恶寒、发热、无汗、脉紧。
异常温病(变气):当客气(当年轮值的异常气候因素)加临到寒冷的气候之上时,剧情就发生了根本性逆变。
“温病”,所谓“温”理解为“热”,与“热”相关的客气主要是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说明客气加临于太阳寒水之上。
下面举例说明:
2019年(己亥):“己”为土运不及,司天为厥阴风木,在泉为少阳相火,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寒冷),客气为少阳相火(一把火),这就好比在寒冬腊月,舞台上却架起了一个火炉。好比 “冬行夏令” 《内经》称之为“冬温”即冬天应寒反温,从而为温病的发生搭建了完美的“舞台”。在时间定位上,不仅定下了“冬季”时间点,更关键的是定下了 “寒水主令却见火热客气” 这一核心矛盾背景,这是理解一切的前提。
我们再来谈谈动态病源:在温病的舞台下,演员不是静态的“风寒”,而是动态的 “温邪”或 “疠气”。
从静态到动态,直观解读可能只看到“热邪”。但用运气学说,动态地观察,“热邪”是在 “太阳寒水”的框架下,由 “少阳相火”的客气所发酵和引燃的,它是一种 “郁热”,外有寒水主气之束闭,内有火热客气之煽动,从而形成一种蕴藉深厚、待机而发的伏邪。
病源的动态演变:
初起(太阳温病): “发热而渴,不恶寒”。此时,人体感受到“温邪”。虽然身处冬季(寒水主气),但客气之火热太盛,压制了主气的寒冷,所以人体表现为纯热无寒。
误治后(风温):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此处的“发汗”,是指误用了治疗风寒的辛温发汗法(如麻黄汤、桂枝汤)。这个错误治疗,就像一个催化剂:
辛温药物犹如在已经架着火炉的舞台上又浇了一把油,助长了客气“相火”的势力。
它强行发汗,不仅耗伤了在寒冬本应固藏的津液,更打破了“寒水主气”带来的一丝束闭之力,使得内郁的伏热彻底失去制约,如决堤之水,奔腾而出,形成“风火相煽”的危重局面。
动态病源就是 “客气之火” 与 “误治之火” 里应外合,共同引动的 “伏邪爆发” 过程。它不再是单纯的外感,而是内外因交织下的复杂剧变。
最后谈谈灵魂之动,人体的“正气”回应
寒邪和温邪都已就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主角人体的反应,即“正气”或“神机”的应对,这是疾病表现的灵魂。
常态应答(对风寒): 在正常的寒冬,人体阳气内收,腠理密闭。感受风寒后,正气奋起抗邪于表,表现为恶寒、脉浮紧。这是有序的、可控的防御。
非常态应答(对风温): 在“冬温”的异常环境下,人体阳气本应藏而未藏,出现“冬不藏精”的内在薄弱点。此时感受温邪:
初起: 正气识别到的是温邪,所以跳过“恶寒”阶段,直接进入“发热、伤津(渴)”的对抗模式。这是正气在异常环境下的正确但吃力的应答。
误治后(灵魂的失控): 误汗的介入,彻底打乱了正气的节奏,导致灵魂之动陷入混乱和危机:
脉阴阳俱浮: 不是单纯的表证,而是里热蒸腾,阳气完全脱越于外,失去了正常的敛藏之性。是“神”不能安守于内的表现。
自汗出: 不是桂枝汤证的营卫不和,而是热迫津泄,阴不内守的亡失之象。
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这是灵魂之动被遏抑、被蒙蔽的最核心表现。热邪不仅耗伤津液,更直犯心包,扰乱神明。身重是神机运转不利;多眠睡、语言难出是神昏的前兆;鼻鼾是痰热壅肺,呼吸之“神”受阻。这一切都指向了 “神”的层面的损伤。
后续误治的终极后果(失溲、直视、瘛疭): 这是灵魂之动即将熄灭的征象。失溲是肾气不固,神明失守;直视是肝肾之精不能上注于目;瘛疭是阴竭阳亢,风火妄动,神机化灭。
最后,我要与大家谈的是易经数理。
当我在反复解读《伤寒论》第六条时,本条经文连续重复用了四个“若”字,我们用静态骨架思维就会理解为“如果”,自古就有医易同源,“若”通观卦,亦通巽卦,巽为风,这个是比较易于理解的,但观卦的意义则不同,它是告诉医者要仔细观察,这个“观”是由下向上看,“仰望”的意思,其术数为己亥。
观卦上九,2019年(己亥)终之气应之也,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其中的玄妙关联。
“若”字通“观”:从静态假设到动态观察,“若”不仅是表示假设的连词,更是医者需要秉持的 “观” 的态度。
静态解读: “若发汗已”、“若被下者”、“若被火者”——这是在罗列一系列错误的治疗步骤和其后果,是一种静态的、骨架式的警示。
动态解读(观卦精神): 当“若”通“观”,这段经文的意义便升维了。它是在命令医者:你必须仔细观察! 观察误治后脉象、汗液、神志、二便的每一次动态变化。这四个“若”,就是四个最重要的临床观察窗口。一旦观察到“身灼热”、“脉阴阳俱浮”、“直视失溲”等象,就必须立刻意识到已陷入“风温”的危局。
观卦上九:医者的最高境界
观卦上九爻辞——“观其生,君子无咎”,正是对医者态度的最高概括。
“观其生”:此处的“生”,可以理解为病机的生机、生命的活动。上九爻高居卦极,象征一个超然的观察者。对于医者而言,就是要跳出单一的“发热”症状,去观察整个疾病生态系统的全貌——包括天时(己亥年运气)、病势(风火相煽)、人体(津液存亡)。“观其生”就是动态病机分析,观察生命正气与病邪斗争的全部过程。
“君子无咎”:为什么能“无咎”(没有过错)?因为只有通过这种透彻的观察,才能避免《伤寒论》后文所说的“逆”(错误治疗)。做到了,便是“君子”(高明的医者);做不到,便是“逆”,会“促命期”。
己亥终之气:观卦在2019年的完美上演
观卦上九与己亥年终之气相契合,这是一个绝妙的临证应象。
让我们回顾己亥年终之气的描述:“终之气...客气少阳火...畏火司令,阳乃大化...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其病温厉。”这不正是一幅生动的 “观其生” 的画卷吗?
观察自然之“生”:在严冬(太阳寒水主气),我们却观察到春天般的生机(少阳相火客气):蛰虫出、流水不冰、草木生。这是天地之“生意”的错位。
观察疾病之“生”:这种错位的“生”(非时之暖),催生出的不是健康,而是“温厉”(温病疫厉)。此时,致病的关键是“客气少阳火”。因此,治疗法则(“宜治少阳之客...”)正是基于深刻“观察”后得出的精准对策。
易经数理:完成最终的圆融统一
现在,我们可以将这一切通过“数理”融汇贯通:《伤寒论》第六条:用四个“若”字,为后世医者设立了临床观察的四大关口。《易经》观卦:用“观其生”三字,揭示了洞察全局、审慎明察的哲学方法论。
五运六气(己亥年终之气):用“流水不冰,其病温厉”的自然与疾病现象,提供了 “观”的具体时空对象和内容。
以上“医、易、运”闭环,当我们在2019年(己亥年)的冬天,面对一场来势汹汹的“温病”时,我们不仅仅是的在看《伤寒论》的条文,更是在实践观卦“观其生”的古老智慧。我们观察着天地异常的生发之气,推演着人体内风火相煽的病机,从而避免了“发汗、下、火”等逆治,最终达到“君子无咎”的圆融境界。疾病的背后是一个动态的、有生命的舞台。而《易经》的数理,正是理解这个舞台节奏和剧本的密钥。
【参考文献】
1.《温病条辨》 (清·吴鞠通)
2.《温热论》 (清·叶天士)
3.《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七篇大论”
4.《三因司天方》 (宋·陈无择)
5.《医易通说》 (清·唐宗海)
6.《周易与中医学》 (现代·杨力)
7.《顾植山五运六气临证指南》 (现代·顾植山)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此太阳受邪,知为温病,非伤寒也。积温成热,所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也。
伤寒发汗已,则身凉;若发汗已,身灼热者,非伤寒,为风温也。风伤于上,而阳受风气,风与温相合,则伤卫。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者,卫受邪也。卫者气也,风则伤卫,温则伤气,身重,多眠睡者,卫受风温而气昏也。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风温外甚,而气拥不利也。若被下者,则伤脏气,太阳膀胱经也。内经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阳之脉起目内 ;内经曰∶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为下后竭津液,损脏气,风温外胜。经曰∶欲绝也为难治。若被火者,则火助风温成热,微者热瘀而发黄;剧者热甚生风,如惊痫而时螈 也。先曾被火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犹延引时日而不愈,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发热不渴,恶寒者,太阳证也。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证也。今太阳病始得之,不俟寒邪变热,转属阳明,而即热渴不恶寒者,知非太阳伤寒,乃太阳温病也。由于膏梁之人,冬不藏精;辛苦之人,冬伤于寒,内阴已亏,外阳被郁,周身经络,早成温化,所以至春一遇外邪,即从内应:感寒邪者,则无汗,名曰温病,当以河间法用水解散,审其表里以解之。水解散,即天水六一散,防风通圣之合剂也。感风邪者,则有汗,名曰风温,当以水解散减麻黄,加桂枝,倍石膏,令微似汗以和之,若大发其汗,则益助蕴热,必令身热如火灼也。盖风温为病,乃风邪外盛于表,故阴阳六脉俱浮;热邪内壅于胸,故多眠睡,鼻息鼾也。风邪伤卫,表气不固,故自汗出;壮热伤气,故身重倦,声微语难出也。若被下者,则愈夺阴液,故水泉竭而小便不利也。
太阳府气将绝,故目直视也。少阴藏气不固,故遗失溲也。若被火者,则以火益火而阳气熏灼,将欲发黄,故微发黄也;剧者热极生风,故如惊痫时瘈瘲也。微黄,病深色渐加黑,故若火熏之也。温病、热病不恶寒者,表热也。口渴引饮者,里热也。表热无寒,故不宜汗;里热无实,故不宜下。表里俱热,尤不宜火。曰一逆者,若汗、若下、若火也;再逆者,汗而复下,下而复火也。一逆已令阴竭,尚可延引时日;再逆则阴立亡,故曰促命期也。伤寒者,伤冬月之正寒也。温病、热病者,伤三时之暴寒也。非时暴寒乃异气也,以其兼令气而为病也,故春兼风温,即以风温名之;夏兼暑热,即以暑热名之。世人通名曰伤寒,又名曰时气,医工见其传变六经,表里情状皆同,故同乎一治也。其温病、热病无汗者,宜大青龙汤;时无汗、时有汗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有汗者,宜桂枝合白虎汤。内热者,防风通圣散。表实者,倍麻黄;里实者,倍大黄。量其病之轻重,药之多少而解之,三日之前,未有不愈者。其有外感邪重,内早伤阴,已经汗下而不愈者,则当审其表里,随其传变所见之证,治之可也。此法惟西、北二方四时皆可行之,无不随手取效。若江淮间地偏暖处,冬月初春乃可用之。若春末秋前,即脉证允合,当用麻、桂、青龙等汤者,亦必轻而减之,随证消息,适可即止,慎不可过,过则反致变逆。经所谓同病异治者,此之谓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