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作者:江满春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06-24 13:48 我要评论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我们先来读一下《伤寒论》第13条经文,然后从静态骨架上学习本条经文的病机,病症,方药。在教科书上学到的13条病机是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我们先来读一下《伤寒论》第13条经文,然后从静态骨架上学习本条经文的病机,病症,方药。在教科书上学到的13条病机是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风寒袭表”是谈病因/病位。
“卫强营弱”,卫与营,实际谈的是气与血,也可以理解阳与阴,“强弱”这是对立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多与少,卫多营少,阴阳就失去平衡,这就是矛盾之处。
本条经文谈的是四大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是人感受风寒后的临床表现。
所谓“方药”就是化解身体的不适的矛盾。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解肌”区别于“发汗”,说明其作用机理不是强力开泄腠理,而是通过调和体内气血阴阳来驱散表邪。
方剂:桂枝汤
桂枝:辛温,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以祛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益阴和营,敛固外泄之营阴。
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兼和胃止呕。
大枣:甘平,补益脾胃,滋养生化之源以助营卫。
甘草:甘平,调和诸药,与桂枝相配“辛甘化阳”以助卫,与芍药相配“酸甘化阴”以滋营。
配伍精髓:桂枝与芍药等量配伍,一散一收,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共同恢复营卫的协调。生姜、大枣、甘草辅佐君臣,滋汗源,和脾胃。

 


 

第二谈的是动态讲解:时间与人物定位,动态病源,灵魂之动。
首先,我们来谈时间定位,经文开头“太阳病”即已定位在“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在太阳寒水主政的冬季下,人体最可能出现的普遍病理状态。
甲辰年(2024年11月下旬-2025年1月下旬)终之气为例:
大背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全年气候主调为“上寒下湿”。
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此时,主宰的“寒”与当令的“湿”叠加,形成 “寒湿包裹” 的整体外环境。客气湿土加临于主气寒水之上,意味着这种寒邪带有粘滞、困阻的特性。
在这样的时空里,“太阳病”就不再是单纯的风寒,而是夹带着湿邪的太阳表证。这为理解桂枝汤证“汗出”的复杂性提供了更深层的背景——汗出不仅是营卫不和,也可能与湿邪困表,营卫气机运行更为不畅有关。

第二要谈人物定位,将患病个体置于上述时空背景下,病象便呈现出独特的个人色彩。以六气人“午”年生辰(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的“火燥”体质之人为例:
内在体质(先天):火与燥。其人体质偏于热盛津亏,生理状态下玄府(汗孔)的开阖就可能比常人更倾向于“开泄”。
外在环境(当前):甲辰年终之气的“寒湿”能量场。

矛盾与发病:
寒湿包裹于外:外在的寒湿邪气束缚肌表(太阳经),企图“关闭”玄府。这与体质固有的“开泄”趋势形成第一对矛盾。
内热郁闭于内:体质的内热被外来的寒湿郁遏在体内,无法正常宣散。热郁而寻求出路,会进一步加剧玄府开泄的冲动。
最终结局:在“寒湿闭表”与“内热冲表”的拉锯战中,肌表的营卫系统功能紊乱,固摄能力下降。于是,虽然感受的是寒邪,但因为内在的“火燥”体质和郁热,患者依然会表现出 “汗出” 。而汗出之后,肌表更虚,故而对风邪的侵袭异常敏感,即 “恶风”。
通过这个动态分析为什么同样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有的人表现为无汗的麻黄汤证(表实),而此处的患者却表现为有汗的桂枝汤证(表虚)。其“表虚”不仅是绝对的卫气不足,更是在特定时空与体质下,卫气功能相对失调的动态结果。

最后谈灵魂之动:13条病机与甲辰年终之气病机高度契合
《伤寒论》第13条的“灵魂之动”:其核心是 “营卫不和” 。是卫气的开与营血的守之间失去了动态平衡。具体表现为“卫强(浮越于外而失固)营弱(阴液外泄而不足)”,一开一阖的节律失常。
甲辰年终之气的“灵魂之动”:其核心是 “寒湿困阻,开阖不利”。
寒性收引:主令的太阳寒水,其气为“收”,主“阖”。
湿性粘滞:加临的太阴湿土,其气为“滞”,主“困”。
两者结合,其动态趋势就是抑制、困顿、收敛人体的气机与腠理开阖。

二者的共鸣在于:
桂枝汤证“营卫不和”的“开阖失常”,恰恰是人体小宇宙对甲辰年终之气“寒湿困阻,开阖不利”这个大宇宙能量的微观映照与病理响应。外在天地的“寒湿”能量场,在人体这个生物钟上,拨动了“营卫失调”的指针。
因此,桂枝汤在此刻就不仅仅是一剂治病的药,更是一首“调和”的乐章:
桂枝之辛温,对抗“寒”的收引,助卫阳以“开”。
芍药之酸敛,内守营阴以“阖”,并防桂枝过散,同时其微寒之性可清体内之郁热。
生姜、大枣、甘草,培补中焦,建立中气,以抵御“湿”的困阻,为调和营卫提供能量基础。
它通过调和人体内在的营卫气血,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并平衡外在异常时空能量(寒湿)的冲击。这正是《伤寒论》超越时代之处——它提供的不仅是一系列症状的解决方案,更是一套让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恢复和谐的动态方法。

第三谈:易经数理——暌卦中的病理与救赎
“汗出恶风”之“恶”,正是贯通《伤寒论》与《易经》的密钥。此“恶”不仅是症状的描述,更是一个精准的“数理定位”,它将我们直接引向了 “暌卦” 及其所对应的时空——甲辰年。
病象即卦象:“汗出恶风”与暌卦之“恶人”
“恶风”:患者对风邪的憎恶、畏避,是一种外在的、明显的“不和”状态。
暌卦”:,上离(火)下兑(泽),其本义为 “违”、“乖离”、“背对” 。火性炎上,泽性润下,二者运动趋势相反,象征事物处于矛盾、分离的状态。
“恶风”正是人体内部“”态的外在表现。 体内的营与卫,本应如胶似漆,和谐运作。如今却如卦象所示:卫气(属阳,类比离火)浮越于外而不能固守,营阴(属阴,类比兑泽)泄泻于下而不能内守。阴阳、营卫、升降,皆成“违”之势。故患者周身不适,对正常的环境(如风)也产生“恶”的反应,此即暌卦所描述的“乖离”之象。

数理即天时:暌卦上爻与甲辰终之气的精准契合
“其数甲辰”,我将卦象置于甲辰年终之气的时空背景下,其契合度令人惊叹。
暌卦上九爻辞的病理隐喻:
上九:孤, 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这看似光怪陆离的爻辞,正是甲辰年终之气下,太阳病患者(尤其是火燥体质者)的病理心理与转机之象:
孤”: 是患者营卫乖离、周身不适的孤独感。
“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豕”为水畜,对应太阳寒水;“涂”为泥沼,对应太阴湿土。 这正是甲辰年终之气“客气太阴湿土加临主气太阳寒水”所形成的 “寒湿包裹” 之邪气的形象化表达!在患者看来,这股外邪如同满车鬼怪、泥猪般可怕又可憎。此为“恶”之由来。
“先张之弧,后说之弧”: “弧”为弓箭。初始,医者或患者本人可能误判此为表实证(如同见到寇匪),欲用强力发汗(麻黄汤类)攻邪——“先张之弧”。但发现患者“汗出”,此为虚象,非寇匪,实为“婚媾”(一种需要调和而非攻伐的内部矛盾),于是放下弓箭——“后说(脱)之弧”。这精准地描述了从“表实”到“表虚”的辨证过程,否定了汗法,指向了和法。

“往遇雨则吉”的治法揭示:
“雨”: 在易象中,为阴阳交和之产物。天上之水(阳)与地气(阴)交感,乃成甘霖。
“吉”: 预示了疾病的转机。
“遇雨”在病理上的对应,正是服用了“桂枝汤”! 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魁”,其核心作用正是 “调和营卫” 。它并非猛剂发汗,而是像一场温和的春雨,滋营阴(地气),通卫阳(天气),使乖离的阴阳重新交感、和谐。一旦营卫调和,则如暌卦上九动而变卦,乖离之局得解,故曰“吉”。

天、地、人、病、易的终极统一
天时(运气):甲辰年终之气,太阳寒水与太阴湿土,形成 “寒湿” 外环境;卦象(易理):暌卦,精准捕捉了此环境下“阴阳乖离”的核心气机;人病(医理):火燥体质之人,在内热与外寒湿的冲突下,呈现 “营卫不和” 的桂枝汤证,主症为 “汗出恶风”;治法(方药):桂枝汤,作为“阴阳调和剂”,其作用正是促成 “遇雨则吉” ,以“甘(补)、苦(泻)、甘(缓)”之法,对应运气治则,化解乖离,重归和谐。



【参考文献】

1.《伤寒论》· [汉] 张仲景.

2.《黄帝内经》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顾植山五运六气讲录》《疫病钩沉:从运气学说论疫病的发生规律》顾植山 相关研究

5.《中医运气学》· 任应秋 (主编). 《中医运气学》.

6.《运气辨证实录》· 李阳波 (讲述),刘力红等(整理). 《运气辨证实录》.

7.《周易》与易学基础· [魏] 王弼, [晋] 韩康伯 (注), [唐] 孔颖达 (疏). 《周易正义》.

8.《易学与中医》· 张其成 (主编). .

9.《周易与中医学》· 杨力. .

10. 《伤寒论》的易学解读· 刘力红. 《思考中医》.

11. 《伤寒论讲义》· 多家中医药院校教材. 如“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

12. 《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上古] 佚名. 《神农本草经》.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条是桂枝本证,辨症为主,合此症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症,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症中,头痛是太阳本症。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症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020-05-23 08:15

网友点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