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来解读《伤寒论》第17条,以静态骨架,动态解说,易经数理这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讲第一个框架:静态骨架。讲本条经文病机,症状,诊断,禁忌。就是教科书学习的内容。
病机:是里湿蕴热,具体为中焦湿热。
“酒客”:指长期、过量饮酒之人。酒性辛散温通,但长期饮用会损伤脾胃。
其“辛散”之性易助热。
其“湿浊”之质易碍脾。
脾胃运化功能受损,则水湿内停;酒热与内湿相结合,形成中焦湿热的体质基础。
因此,“酒客病”的本质,是其体内已存在的湿热病理状态。
症状:原文是原则性告诫,并未详列症状,但我们可以通过病机进行合理推导:
本条隐含的症状:一个患有类似“太阳中风”(见发热、汗出、恶风等表证)的酒客。
其内在湿热的典型症状(可能存在的):
胸脘痞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
恶心、呕吐、不欲食:湿浊上逆,胃失和降。
舌苔黄腻:湿热内蕴的典型舌象。
口渴但不欲多饮:热伤津液故渴,湿邪内阻故不欲饮。
身体困重:湿性重浊。
诊断
主诊断:太阳中风表虚证(假设前提)。
兼夹诊断/体质诊断:中焦湿热内蕴。
鉴别诊断:需要与单纯的太阳中风证进行鉴别。单纯的太阳中风证脉浮缓、苔薄白,而此患者必有湿热内蕴之象(如腻苔、呕恶等)。
禁忌
禁忌治法/方剂:禁用桂枝汤。
禁忌原因:
直接原因:“得之则呕”。桂枝汤中的桂枝、生姜辛温,大枣、甘草味甘。甘味药物(如甘草、大枣)有壅滞、助湿的副作用。给湿热内蕴的患者服用,会加重中焦的壅塞,导致湿浊上逆,引发或加重呕吐。
根本原因:“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这是对禁忌原理的高度概括。并非所有“酒客”都绝对忌甘,而是指具有“湿热内蕴”这一病理状态的人(酒客是典型代表),其病机与“甘味”的滋腻壅补之性相抵触。甘能生湿、助满,不利于湿邪的化解。
本条通过“酒客”这一典型例子,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治疗表证时,必须审察患者的体质与内在病机。
病机核心:中焦湿热。
关键症状:呕恶、腻苔等湿热内阻之象。
诊断要点:辨识出表证与里湿并存。
治疗禁忌:禁用纯辛甘温的桂枝汤,以防“闭门留寇”,助长内湿。
第二,动态解读:五运六气视角下的“酒客不可与桂枝汤”
时间定位:终之气·冬行夏令
篇目定位:本条列于《伤寒论》“太阳病篇”,太阳病对应六经中的“太阳寒水”。
节气定位:定位为“终之气”(小雪至大寒,约公历11月下旬至1月下旬)。此时,主气为太阳寒水,是一年中最寒冷、阳气闭藏的时节。
动态分析:在正常情况下,此时人应顺应天时,阳气深藏于内。若患外感,多为纯粹的风寒表证。但若客气(当期的异常气候因素)为热、火之气,就会形成“非时之温”,即冬天不冷反而温暖。以乙卯年终之气“客气少阴火”,正是“外寒包内热”的时空背景,在这种环境下,人体腠理本应致密却因温反而疏松,内热不易发散,极易形成寒包火的复杂病机。
人物定位:先天燥热之“酒客”
酒的属性:性温/热,质湿。它能助气血运行(辛散),但也助湿热。
“酒客”的深层含义:
例如:“子、午、卯、酉”生辰(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和“寅、申、巳、亥”生辰(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人,先天带有“火”与“燥”或“火”与“风”的体质偏性,本身就容易内热、津亏或肝阳偏亢。
“酒客”在此动态框架中,可理解为:在一个先天内热体质的基础上,又叠加了长期饮酒这一助长内湿内热的后天因素,这使得他们体内形成了一个“湿热燥火”的稳态。
动态病源:三火相煽,津液大伤,这是一个层层加码的致病链条:
内火(体质):先天火燥或风火体质,为内在基础。
食火(饮食):长期饮酒,酒之温燥湿热不断添柴加薪,加固了内热的环境。
天火(气候):遭遇如乙卯年终之气“客气少阴火”这样的暖冬,天地间的火热之气引动人的内热。
病邪(外感):在以上三点背景下,感受风寒(主气太阳寒水仍在),形成“外寒内热”格局。
药误(触发):此时若误用桂枝汤。方中桂枝、生姜辛温发散,会令“玄府”(汗孔)大开。
结果:在内外三重“火”的蒸腾下,辛温药物强行发汗,导致的不是正常的汗出而愈,而是体内宝贵津液的急剧流失。津液越伤,内热越炽,形成恶性循环。热扰于中,胃气上逆,则“得之则呕”;热灼筋脉,甚至可能引动风阳。
灵魂之动:乙卯年终之气与经文的契合
在《圣济总录》中关于乙卯年终之气的记载,气候异常:“客气少阴火”(天火)导致“候反温”、“流水不冰”。这是一个“冬行夏令”的格局,是整个病机的时空触发器。
病机对应:“其病温”——这正是外感温热病的总纲,与“酒客”内蕴湿热、复感非时之温的病机高度契合。
治疗禁忌的凸显:
客气的调治原则是“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桂枝汤正是“以甘泻之”的反面典型。其甘温之性在火气用事之时,非但不能泻火,反而会助长邪热。此时的治疗大法应是咸寒清热、酸甘化阴以保全津液,而绝不能用辛甘温助阳耗液之品。
预后的警示:“是岁天符为执法...其病速而危”。这解释了为什么对酒客误用桂枝汤后果如此严重(“得之则呕”仅是轻症,重则可致津伤热炽,病情急转直下)。因为在“天符”这样的强力运气格局下,邪气凶猛,一旦误治,病情发展会非常迅速和危险。
通过五运六气的动态解读,我们看到“酒客不可与桂枝汤”绝非一条孤立的、僵化的禁令。
它描述的是这样一个动态场景:一个先天内热(人物定位)的酒客,在一个冬天反常温暖的特定年份(时间定位与灵魂之动),内外之火相合,感受外邪后,形成了复杂的内热外寒证。此时若用桂枝汤的辛甘温去触发,会如同在干燥的柴堆上点火,导致津液耗伤、邪热内炽的危重局面(动态病源)。
这种解读将人、病、药、天、地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经方的内涵,也充分展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易经数理。
关键字拆解与卦象定位
关键字的定位,是构建数理模型的背景:
“若” , 观卦(巽上坤下) / 数 己亥(壬子)
卦意:“观”,风行地上,有观察、审视、示范之意。“从下向上看,这叫仰望”,提示医者需仔细仰观患者的体质、病因与天时。
数理关联:己亥/壬子。亥、子为水,但己土、壬水共参,提示病机中水土、寒湿与风水相搏的复杂性。它启动了整个观察过程。
“客” 需卦(坎上乾下) / 数 乙巳
卦意:“需”,水在天上,云蒸霞蔚,等待时机。象征外来的、需要等待清晰的危险(如外感邪气,或酒客之外来病因)。
数理关联:乙巳。乙为风木,巳为风火。直接指向了寅、申、巳、亥生辰之人的“风火相煽”体质。此为“人物定位”的数理表达。
“以” 师卦(坤上坎下) / 数 壬申
卦意:“师”,地中有水,寓指聚众、行军、有组织的行动。在此引申为病邪(风火湿热)有组织地集结在体内。
数理关联:壬申。“壬”为阳木,申为风火。再次强化了 “风火相煽之体质,且风多于火” 的动态病机。风性主动、数变,故病情发展迅速。
“甘” ,临卦(坤上兑下) / 数 乙卯
卦意:“临”,地泽相临,君临、俯察。“从高处向下看,这叫俯视”。这与“观”卦的“仰观”形成呼应。“仰观”的是具体的人与症,“俯察”的是宏观的天地运气格局。
数理关联:乙卯。乙为金运不及,乙卯为火+燥。此数直指 “子、午、卯、酉生辰之人的火燥体质” 。更重要的是,“乙卯”本身就是所引用的 “乙卯年终之气”的时空代码。
经文的数理重读与病机
我们用这套数理密码重新翻译第17条:
“若酒客病”:表层:如果酒客生外感病;
数理层:(观卦:仔细审视)具有己亥(风火)、壬申(风水火) 等数理特征的寅、申、巳、亥或子、午、卯、酉生辰的内热体质者(酒客),在太阳病的时间(终之气)生病了。
“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
静态:不能用桂枝汤,用了会呕吐。
动态/数理层:对于这种风、火、燥、湿交织的内外同病格局,桂枝汤的辛甘温发散之性,会打破“需卦”的等待之势,引动“师卦”中集结的内邪(风火湿热)上逆,故发为呕吐。这不仅是助湿碍中,更是 “煽风点火”。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直译:因为酒客不喜欢甘味的缘故。
数理:(以-师卦:因为病邪集结)(甘-临卦:其核心在于乙卯年这样的“天符”运气格局)。真正的关键,不在于“甘味”本身,而在于“临卦”所代表的 “乙卯”之年,客气“少阴君火”君临天下,气候反温的“其病温”背景。在这种“火”临大地的格局下,任何甘温助火的药物都是禁忌。
灵魂之动:临卦上六与乙卯终之气的契合
临卦上六:敦临,吉无咎。
爻辞:“敦厚/笃诚地临察,吉祥,没有灾咎。”
象辞:“‘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解读:此爻居临卦之极,意为要以最敦厚、审慎的态度来俯察全局,才能化险为夷。其志向在于洞察内在的本质(志在内也)。这完全对应了医者在乙卯年这样的“天符”之年,面对复杂病情时应有的态度:必须透过“酒客”、“桂枝汤”、“呕吐”这些表面现象,洞察其内在“风火燥湿”交织、“其病速而危”的本质病机。唯有如此“敦临”,方能“吉无咎”,避免误治的灾祸。
与乙卯年终之气对应:
“敦临”所要求的审慎,正是为了应对“岁天符为执法...其病速而危”的严峻局面。
其治疗大法“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正是在“敦临”之后得出的正确决策——用咸寒清热、酸甘化阴来对抗温邪,保全津液。而误用桂枝汤,则完全背离了此道。
总结
1. 启动“观”卦:仰观,仔细审视患者的先天体质(风火/火燥)与后天因素(饮酒)。
2. 识别“需”与“师”卦:辨明外邪与内邪(风火湿热)相互纠结、蠢蠢欲动的态势。
3. 执行“临”卦:俯察,将个案置于当前宏大的五运六气格局(如乙卯年终之气)中考量。
4. 领悟“敦临”之旨:以最审慎的态度,洞察内在病机,知常达变,从而避开“甘温助火”的陷阱,实现“吉无咎”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
2.《伤寒贯珠集》·清·尤在泾
3.《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4.《伤寒论讲义》(第五版/新世纪第二版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5.《伤寒论选读》(常被用作高级教材或研究生教材)
6.《类经图翼》·明·张景岳
7.《伤寒论集注》·清·张志聪
6.《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
7.《任应秋论医集》·任应秋
8.《中医运气学释要》《五运六气导读》· 顾植山著
9.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八十一·运气》 · 宋代官修医书
10.《温病条辨讲解》·方药中
11.《周易》(《易经》)
1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15.《周易虞氏义》《京氏易传》
16.《思考中医》·刘力红
 
【名家注解】
酒客,谓好饮之人也。酒客病、谓过饮而病也。其病之状,头痛、发热、汗出、呕吐,乃湿热熏蒸使然,非风邪也。若误与桂枝汤服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导读
精选导读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