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作者:江满春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06-28 09:07 我要评论

【原文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我们今天来解读《伤寒论》第19条,还是从静态骨架,动态解读,易经数理这三个思路逐步讲解。第一,先谈“静态骨架”病机、症状、诊断...

【原文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我们今天来解读《伤寒论》第19条,还是从静态骨架,动态解读,易经数理这三个思路逐步讲解。
第一,先谈“静态骨架”病机、症状、诊断三个环节,来逐层解析《伤寒论》中的第19条经文
首先来分析《伤寒论》第19条病机。
在读本条经文时大脑里就出现画面线条,喝桂枝汤吐,然后过一段时间吐脓血。这是什么情况,第一反应:里热壅盛,兼有痈脓。
说明病人平素体内有蕴积的邪热,这种热邪并非表热,而是深伏在里的实热或湿热。
里热炽盛,可以灼伤血络,腐肉败血,正在酝酿或已经形成了内痈(如肺痈、胃痈等)。此时,身体内部是一个热毒壅塞的状态。
但一位内热壅盛的病人又感受风寒,医者错误用桂枝汤干预,这正是以温治热,抱薪救火。桂枝汤的性质是辛温的,其作用是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主要针对的是表虚寒证。
当里热炽盛时,误用辛温的桂枝汤,无异于向燃烧的火中添柴。温热的药力会助长内热,使本已壅盛的邪热更加亢奋,从而引发身体的剧烈抗拒——呕吐。这个“吐”是身体试图排出热邪与错误药物的自救反应。
转归病机,实则是谈病情发展情况:热极伤络,肉腐成脓。
由于误用桂枝汤,里热被极大地加重。炽盛的热邪会灼伤血络,导致出血。
同时,热毒会腐灼血肉,使已经存在的内痈迅速化脓、溃烂。
最终,溃烂的痈脓与损伤的血络相结合,导致脓血随呕吐而出,形成“吐脓血”的严重局面。
病机链条总结:
里热内伏(或有痈脓)+ 误用桂枝汤(辛温助热) → 热势亢盛,机体拒药而吐 → 热极腐血,痈脓溃破 → 吐脓血。

症状
这是本条文中最直接、最表层的临床表现。
1. 前驱症状: 患者表现出类似“太阳中风”的症状,如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等。正是基于这些症状,医者才使用了治疗表虚证的桂枝汤。
2. 关键症状(误治后即时反应): 服药后,患者不仅病情未缓解,反而出现了呕吐。这表明病证与方药不符,机体产生了剧烈的排斥反应。
3. 预后症状(后续发展): “其后必吐脓血”。在呕吐之后,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了咳吐或呕吐出脓血的症状。这表明体内的痈脓已经形成并溃破。(在静态骨架分析中,仿佛记录的是一个人生病全过程。这就比较呆板。)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条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诊断与预后判断过程。
诊断要点:
抓独证: “服桂枝汤吐”是一个关键的诊断性事件。它强烈提示病不在表,或非纯表寒,而是存在里热壅滞。
见微知著: 通过一个简单的呕吐反应,推断出体内存在“痈脓”的病理基础,并预判了“吐脓血”的严重后果。这体现了“治未病”和见端知末的思想。
鉴别诊断:
与普通桂枝汤证相鉴别: 典型的桂枝汤证是营卫不和,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服药后应身出微汗而解,绝不会呕吐。出现呕吐,则证明诊断有误。
与其它原因所致呕吐相鉴别:
如果是半夏泻心汤证的寒热错痞,呕吐的同时应有心下痞满。
如果是吴茱萸汤证的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呕吐物多清涎,伴见巅顶头痛、畏寒肢冷。
本条之“吐”,是里热被药物触发上的热涌上逆,是病情加重的标志,与其他虚寒性呕吐有本质区别。
警示意义:
这条文是张仲景对医者的重要警示:辨证论治是核心,切不可见“发热汗出”就套用桂枝汤。
必须详查有无里热。对于素有内热(如“酒客病”,即湿热内蕴者)、或体内有痈脓倾向的患者,桂枝汤之类的辛温剂当属禁忌。这为后世“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告诫提供了依据。

 

第二,我们来谈动态解说,时间定位,人物定位,动态病源,灵魂之动四个环节去逐渐讲解。
时间定位:终之气。我定位依据是本条文列于《伤寒论·太阳病篇》。太阳病,为外感病之初始,其气与天之寒水相应。太阳寒水正是终之气的主气,于每年小雪至大寒(约公历11月22日至次年1月20日前后)。此时,天地之气以主气太阳寒水为主导,气候寒冷。在这个时间段,人体阳气潜藏于内,肌表被自然界的寒邪所引动,腠理易于闭合,最易感受风寒邪气。仲景把这种病称为太阳表证,可用桂枝汤加减治疗。
人物定位:素体内热之人。在个体上研究,并非所有人都适用于本条文。故条文的“主角”,是素体阳盛、内有郁热或湿热之人。
于是我用撒网式的将人物画像,这是根据运气理论而来,列出的子、午、卯、酉、寅、申、巳、亥生辰人群,进行分析其先天运气格局中往往带有火、燥、风三大偏盛元素。例如:
午年出生者:司天为少阴君火,在泉为阳明燥金,形成“火燥”体质。
酉年出生者:司天为阳明燥金,在泉为少阴君火,同样为“燥火”体质。
后天加持: 此类人群若再有嗜好饮酒的习惯,酒性辛热剽悍,会进一步助湿生热,形成“湿热内蕴”的格局,即《伤寒论》中提到的“酒客病”。
那么这类人的身体内部是一个“火炉”,平时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一旦感受外邪,极易形成“寒包火”的复杂局面,这是误治的内在伏笔(故提醒医生在接诊时要了解病人生活嗜好)。
动态病源:时空与体质的激烈碰撞
病所举例的庚辰年终之气,一位午年生辰(火燥体质) 的患者为例,来演绎这场“疾病戏剧”:
背景设定(庚辰年终之气运气格局):
运:“庚”为金运太过,全年燥气盛行。
司天:太阳寒水,上半年寒气主事。
在泉:太阴湿土,下半年湿气主事。
终之气(小雪至大寒):
主气:太阳寒水,正常的冬季严寒。
客气:太阴湿土,当令的异常湿气。
格局总结: 自然界是一个 “寒+湿” 叠加于外,病人午六气人是“燥(岁运)+火(体质)” 郁结于内的矛盾格局。客气湿土加临于主气寒水之上,形成 “阴凝太虚,埃(ai)昏郊野” 的寒湿弥漫之象。
发病过程:
外邪触发(画面): 在这种寒湿交加的环境中,该火燥体质之人感受风寒。
病机形成:
外有寒湿束缚肌表,闭塞毛孔,使其内在的火燥之气不得向外宣散。
内有岁运燥金之气的引挚,更加重了内热的壅滞。
于是,一个典型的“寒湿包火”或“寒包火”证形成。其内在的热邪,比单纯的里热更为复杂和郁遏。
误治与转归:
错误决策: 医者只见其“发热、恶寒、汗出”等表象,断为太阳中风,投以辛温的桂枝汤。
病情剧变:
桂枝汤的辛温之性,对于内郁的邪热而言,如同向密闭的火炉中鼓风添柴。
内热被药物瞬间激发,炽盛而上逆,机体产生剧烈排斥,故而 “得桂则吐”。
这股被助长的亢盛邪热,无处宣泄,遵循“火克金”的规律,灼伤肺络(肺属金)。热毒壅盛,腐肉成脓,最终导致肺脏或呼吸道痈脓溃破,随呕吐而出,即 “其后必吐脓血”。

灵魂之动:谈的是经文病机与运气背景契合
《内经》关于庚辰年终之气记录
“阴凝太虚,埃昏郊野”: 此八个字精准描述了外环境的寒湿状态。这种环境正是将内在火燥体质逼向“寒包火”困境的直接推手。
“民乃惨凄,寒风以至”: 指出了外感寒邪的病因。
“反者孕乃死”: 暗示了在此寒湿当令之时,若用相反(温热)之法治疗不当体质的病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与误用桂枝汤导致“吐脓血”的恶果,在病机上完全相通。
“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写之,以甘缓之”: 此治疗法则,是针对客气太阴湿土而设,重点在于健脾祛“湿”。这从反面印证了,此段时间的重点病邪之一是“湿”。若医者不识此“湿”与患者内“热”交织的复杂病机,盲目发汗解表,便是误治之根源。
灵魂契合:《伤寒论》的条文,揭示了一个普适性的误治规律“里热证禁用温散”。而《内经》的运气论述,则为我们展示了这一规律在特定时空下的具体演绎。庚辰年终之气的“寒湿外束”格局,与素体“火燥内郁”的体质,在桂枝汤的触发下,完美上演了“辛温助热,热腐成脓”的病理全过程。这就是“灵魂之动”将经典的病机模型,在天人相应的动态宇宙中复活了。

第三:易经数理与病机推演
我在仔细研读经文时,发现在于,经文中的两个关键字 “服” 与 “后” ,不仅是时间序列的描述,更是两个蕴含着特定时间的模型“卦象代码”,精准预言了疾病在不同体质下演变的轨迹。
第一组动态模型:“服”字嵌豫卦丁亥终之气
关键字:“服” -> 豫卦 -> 数理:丁亥
“服”字嵌豫卦:为模型的起点。“服”字通过数理转换,对应《周易》的豫卦豫卦卦象为雷地豫,雷出地奋,有阳气发动、万物复苏之象,但其上六爻已至顶点。
数理定位:丁亥豫卦的数理指向了丁亥年的运气格局。
人物与时空的共振:壬寅人在丁亥年终之气
人物定位(壬寅人):年干“壬”,木运太过。先天木气亢盛。
司天在泉: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体质总结:这是一个 “木火相煽” 的体质,内在的阳气、火气非常旺盛,如同一个充满了风和火的炉子。
时空定位(丁亥年终之气):岁运 “丁”为木运不及。“丁壬”化合,丁年为木运不及,但遇到壬年出生的木过体质之人,不及与太过相合,引动了强大的“木”气能量,气化成立。
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外寒),客气为少阳相火(外温)。
格局总结:外在是“寒水包相火”,内部是体质固有的“风火亢盛”,客气少阳相火引动了内在的少阳之火,形成了内外皆热的趋势,但体表仍有寒水束缚。
病机契合:豫卦上六与丁亥终之气
豫卦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爻辞释义:“昏昧沉迷于逸乐(冥),情势已形成但即将发生改变(成有渝),及时转变则无灾祸(无咎)。”
病机解读:此爻精准描述了患者的状态。内在的木火之气如同“冥”,过度亢盛。疾病(热邪壅闭)的态势“已成”。此时若误用桂枝汤(辛温助火),便是继续“冥”,必将生变。而“吐”正是身体“有渝”(发生改变)的自救信号,若能因此停用温药,则“无咎”。若不止步,则热邪彻底爆发。
丁亥终之气运气描述佐证:
“客气少阳火...畏火司令,阳乃大化...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

这段描述与豫卦“雷出地奋”的意象完全一致:在冬季(终之气)出现了春夏季的温暖气象。这种“非时之暖”会极大地助长壬寅人体内的风火,使其即便外感风寒,也迅速入里化热,形成温病。此时再用桂枝汤,无异于火上浇油,故“得桂则吐”是必然的热涌上逆。
本组模型总结:一个木火体质(壬寅人),在一个应寒反温(丁亥年终之气) 的时空里,其内在的“冥”之火被天地之“畏火”引动,机体拒绝任何温补之品,豫卦上六预示了从“已成”到“有渝”的临界点,“服桂枝汤吐”就是这个临界点的临床表现。

第二组动态模型:“后”字嵌泰卦庚辰终之气
关键字:“后” -> 泰卦 -> 数理:庚辰
“后”字嵌泰卦:此为模型的进阶。“后”字通过数理转换,对应《周易》的泰卦泰卦卦象为地天泰,天地交泰,是三阳开泰、阴阳和通的理想状态,但其上六爻已是泰极否来的转折点。
数理定位:庚辰泰卦的数理指向了庚辰年的运气格局。
人物与时空的共振:庚午人在庚辰年终之气
人物定位(庚午人):年干“庚”为金运太过。先天燥气亢盛,津液易亏。
司天在泉: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体质总结:这是一个 “火燥相刑” 的体质。火在烤,金在燥,体内津液被严重耗伤,是阴分不足、虚火上炎的格局。
时空定位(庚辰年终之气):岁运“庚”为金运太过。与人物年干两燥相合,燥气能量加倍。
司天在泉: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太阴湿土。
格局总结:外在是 “寒湿叠加” ,内部是体质与岁运结合的 “双重燥火” 。形成了 “外寒湿如裹,内火燥相刑” 的极度矛盾的“阴阳格拒”状态。
病机契合:泰卦上六与庚辰终之气
泰卦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yi)告命,贞吝(|in)。
爻辞释义:“城墙倒塌在干涸的城壕里(城复于隍huang),不可动用武力(勿用师)。只能在自己的城邑(yin)中发布罪己的诏(zhao)命(自邑yin告命),守持正固以防憾事(贞吝lin)。”
病机解读:这是“泰极否来”的绝佳意象。“城墙”象征人体的卫外与平衡功能。“城壕”象征阴津,现已干涸(对应庚午人津液亏损)。整个防御体系崩溃了(城复于隍)。此时“不可用师”,即不可再用桂枝汤这样的“军队”(辛温发汗)去攻伐,否则会加速崩溃。“吐脓血”就是身体内部发出的最严重的“告命”,宣告痈脓已成,阴血已伤,是为“贞吝”的凶险局面。
庚辰终之气运气描述佐证:
“客气太阴土...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
这段描述充满了“否塞”之象:天地间被寒湿阴霾笼罩,生机被压抑。这与泰卦上六“城复于隍”的败落景象高度一致。外部的寒湿(阴凝太虚)强力束缚,使内部的燥火(阴伤所致)无处宣泄,只能向内腐灼血肉。“反者孕乃死” 一句,正暗示了这种内外格拒、治疗相反对立(用温药治内热)会导致的死亡结局。最终,热毒腐肉成脓,损伤血络,“其后必吐脓血”。

本组模型总结:一个火燥阴伤(庚午人),在一个寒湿密布(庚辰年终之气) 的时空里,其内在的平衡如“极”之城墙已然不稳。误用桂枝汤如同“用师”,触发了“城复于隍”的总崩溃。泰卦上六精准预言了从“”到“否”的剧变,“吐脓血”就是剧变后的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的这两组“字-卦-运气”模型,阐释了《伤寒论》本条经文的深层奥秘:
“服”与豫卦丁亥)模型,揭示了疾病初期的、动态的转折点(从表证误治向里热深入),关键在于 “火郁发之”的反面——“助热则逆”。
“后”与泰卦庚辰)模型,揭示了疾病后期的、终局的病理结果(里热壅盛到腐肉成脓),关键在于 “阴阳离决”的危局——“极否来”。


【参考文献】
1.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清·吴谦等。
2. 《伤寒贯珠集》 · 清·尤在泾
3.《伤寒来苏集》· 清·柯琴。
4.《注解伤寒论》· 金·成无己。
5.《中医运气学》 ·任应秋、苏颖等编著
6.《五运六气天文历法数据库》· 现代数字化工具
7.《中药大辞典》
8.《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
9.《梅花易数》· 北宋·邵雍。
10.《周易集注》(《来瞿唐先生易注》)· 明·来知德
11.《周易译注》· 现代权威注本(如黄寿祺、张善文版,或周振甫版)
12.《运气辨》/《运气商》等运气学专著· 清·陆懋修
13.《中医运气学》· 现代教材或专著(如任应秋、杨力、苏颖等著)
14.《卦气溯源》· 现代研究著作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吐脓血,谓之肺痿。
《金匮要略》曰∶热在上焦为肺痿。谓或从汗或从呕吐,重亡津液,故得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

凡酒客得桂枝汤而呕者,以辛甘之品,能动热助涌故也。若其人内热素盛,服桂枝汤,又不实时呕出,则益助其热,所以其后必吐脓血也。然亦有不吐脓血者,则是所伤者轻,而热不甚也。
刘宏璧桂枝气味甚簿,酒客不可与者,举一以例其余也。庸工不得其解,每遇热盛之人,但去桂枝,于甘辛极热之类,全无顾忌,仲景岂意后人如此之愚哉!即如产后不宜寒凉,所以举一白芍之味酸微寒者以示戒,今祗知除去白芍,于三黄寒凉等药,反恣用无忌。殊不知圣人一语,该括无穷,味薄者尚不可与,其味厚者可知;微寒者既在宜禁,而大寒者尤所当戒。世俗不能引申触类,徒以卤莽减裂为事,可见上古医书,非精详玩味,乌能有得耶!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桂枝汤不特酒客当禁,凡热淫于内者,用甘温辛热以助其阳,不能解肌,反能涌越热势,所过致伤阳络,则吐脓血可必也。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者以此。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020-05-23 08:15

网友点评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