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8条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

作者:江满春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06-28 09:01 我要评论

【原文18】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我们来解读《伤寒论》第十八条,静态骨架,动态解说,易经数理,还是这个模式进行讲解。首先讲静态骨架,本条论述素有喘病(喘家)患者,因外感风寒引发喘症发作...

【原文18】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我们来解读《伤寒论》第十八条,静态骨架,动态解说,易经数理,还是这个模式进行讲解。
首先讲静态骨架,本条论述素有喘病(喘家)患者,因外感风寒引发喘症发作时的治疗方法。从教科书角度,我从病机、症状、鉴别诊断和用方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病机
病机:本条针对“喘家”,即平素患有喘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的患者,其肺气素虚,宣降失常。当外感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表,导致营卫不和,同时外邪引动宿疾,使肺气壅滞,宣发肃降功能进一步失调,从而引发喘症发作。
通过病机分析: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与宿喘并存,表里同病。风寒束表,卫强营弱,肺气失宣;宿喘则肺气上逆。治疗需解表散寒、调和营卫,同时降气平喘。
症状
主要症状从三方面讲:
表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脉浮缓等太阳中风证表现。
喘症:咳嗽、气喘、胸闷、呼吸急促,甚则喉中痰鸣,但以喘促为主,可能伴有痰涎壅盛。症状特点:喘症在外感后加重或诱发,表虚与喘逆并见。脉象多浮缓或兼滑,舌苔薄白。
鉴别诊断:
与单纯太阳中风证鉴别:单纯桂枝汤证无喘症,仅见表虚证;本条则兼有喘逆,属表里同病。
与伤寒表实证鉴别:麻黄汤证亦可见喘,但为无汗、脉浮紧的表实证,且无宿喘史;本条有汗出、表虚,且针对喘家。
与里热喘证鉴别:如麻杏石甘汤证之喘,伴发热、口渴、脉数等里热表现;本条无里热,属表寒引动宿喘。
与痰饮喘证鉴别:如小青龙汤证之喘,因寒饮内停,多见咳喘痰稀、背寒等;本条以表虚为主,宿喘为标,病机较轻。
用方
方剂:桂枝汤加厚朴、杏子(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仁。
方义: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以治表虚。
厚朴:苦辛温,行气消痰,降逆平喘。
杏仁:苦微温,宣肺止咳,降气平喘。
用法:水煎温服,覆取微汗,忌生冷、黏滑之物。本方重在解表兼顺肺气,适用于表虚兼喘之证,故曰“佳”。
第十八条与第四十三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异同
第四十三条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相同点均为太阳病:
方剂相同:两者均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组成和功效一致,均能解表平喘。
病位相同:均涉及太阳表证与肺气上逆,属表里同病。
不同点
病因病机:
第十八条:针对“喘家”,即素有喘病的患者,因外感引发宿疾,病机为宿喘兼新感,肺气素虚,外邪引动。
第四十三条:针对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下法损伤里气,导致肺气上逆而“微喘”,病机为误治致表邪内陷,肺气不利,无宿喘史。
症状特点:
第十八条:喘症较重,且为宿疾发作,可能反复发作,表证与喘逆并见。
第四十三条:喘症较轻(“微喘”),为误下后新发,表证为主,喘为兼证。
治疗侧重:
第十八条:侧重治疗宿喘兼表,解表的同时调和肺气,防止喘症加重。
第四十三条:侧重解表为主,兼以平喘,因喘由误下引起,表解则喘自缓。
临床意义:
第十八条:体现“先表后里”原则,但表里兼顾,适用于慢性喘病患者的外感治疗。
第四十三条:体现误治后的补救治法,强调表未解不可下,下后表仍在者仍须解表。
第十八条是喘家外感的常规治疗,第四十三条是太阳病误下后的变证治疗。两者虽用方相同,但病机源头有异,前者宿疾为本,后者误治为标,临床需辨证施治。

第二,我们来讲《伤寒论》第十八条动态解说
首先谈时间定位:太阳寒水,终之气闭藏之令
六经定位:本条列于“太阳病篇”。太阳为开,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运气定位:在五运六气体系中,太阳对应“太阳寒水”之气。其主令的时段为“终之气”,即从小雪到大寒(公历11月下旬至1月下旬)。
时空意象:此时,天地间阳气深藏,阴气最盛,寒气当令,万物闭藏。这是一年中最为寒冷、肃杀的阶段。人体的阳气也应之潜藏于内,肌表相对不足,极易感受寒邪。
人物定位:少阴君火之体的“喘家”
体质设定:您将条文中的“喘家”设定为“少阴君火”生辰之人,即年支为午年(如甲午丙午等)出生的六气人。
体质分析:少阴君火之人,体质偏于“火+燥”。
火性炎上:心火、相火偏旺,本性如此。
火旺刑金:在五行生克中,火能克金。肺属金,司呼吸。长期的火旺状态,会灼伤肺津,耗损肺气,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受损。这便是其成为“喘家”的根本内因素体肺金不足,伏有痰火。
动态病源:天地气交下的“寒包火”之局
时空背景:丙辰年的终之气。
司天在泉: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主客之气:主气为当令的太阳寒水,客气为太阴湿土。
气交状态:于是,在这一年的最后60天,形成了 “寒湿叠加” 的特殊气候:主气的“寒”与司天的“寒”同气,加强了寒冷;在泉的“湿”与客气的“湿”共振,加重了湿邪。天地间一派“阴凝太虚,埃昏郊野”的寒湿景象。
发病过程:
外邪触发:少阴君火(午年出生)的“喘家”,身处此寒湿环境,外感风寒。
病机形成:
外寒束表:强大的寒湿邪气束缚其肌表(太阳经),使本欲内藏的阳气郁遏于表,营卫不和,此为表证。
内热被郁:其素体之火(少阴君火)被外来的寒湿严密包裹,不得宣散,郁而化热,上灼肺金。
肺气上逆:肺本已虚弱(火旺刑金),今又被内外合邪所困,宣肃严重失常,从而导致 “喘”的急性发作。
此即典型的 “寒包火” 病机——外有太阳寒水之表闭,内有少阴君火之郁热。
灵魂之动:丙辰年终之气病机与经文病机契合
“岁行平水之化,天符为执法。邪或中之,民有卒急之病。故经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也。”
“天符为执法”:丙辰年,岁运为水运太过,司天为太阳寒水,运与气同为寒水,形成“天符”之年,力量专一而峻烈。邪气中人,病势凶猛。
“其病速而危”:这解释了为何一个普通的太阳中风证,在“喘家”身上会迅速引发剧烈的喘息。这不仅仅是外感,更是触动了体质根基的 “卒急之病”。
病机契合点:
经文病机:喘家(肺金素虚)加外感风寒(太阳病) 肺气上逆而喘。
运气病机:少阴君火体质(内火刑金)加丙辰年终之气寒湿执法(外寒束闭) 热郁于内,肺气壅逆而喘。
两者在“内外合邪,肺失宣降”的病机上高度统一。运气学说揭示了“喘家”为何在此特定时空下“作”喘的原因。
时间(终之气)提供了发病的舞台;
人物(少阴君火之人)设定了疾病的底色;
病源(寒湿司天在泉)扮演了触发的扳机;
最终,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相互作用,演绎出条文所描述的 “灵魂之动”一场因外寒引动内火,导致肺气暴逆的急性发作。
而仲景立“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之法,正是对此动态病机的精准干预:以桂枝汤解太阳之表闭,调和营卫;以厚朴、杏子降肺气之逆,平冲定喘,表里同治,缓急分明,故称之为“佳”。

最后我来讲《伤寒论》第十八条易经数理
字中之卦:条文本身的卦象启示
“若”字嵌【】卦
卦象:䷓ 观卦坤(地)下巽(风)上,风行地上之象。
本意:“由下向上看为仰视”。这是一种观察、审视、等待的状态。
经文中的启示:“若喘家作”——这个“若”字,用观卦提醒我们,面对一个素有喘病的患者(喘家),医者必须具备“仰视”般的审慎态度,详察其内外、天地、体质与病邪的交织关系,不可贸然下药。这为后文复杂的病机分析埋下了伏笔。
“作”字嵌【乾】卦
卦象:䷀ 乾卦,纯阳之卦,天行健,自强不息。
本意:创始、发动、健运不息。
数理与人物定位:“其数甲午”,在纳甲体系中,与甲(天干之首)相应。地支“午”在八卦中属火之位,与“”的纯阳健动之性相合。指向前文设定的“午年出生的少阴君火之人”。其 “火燥之体质” ,正是体内一股过亢的、元阳动之气,此为喘家发作(“作”)的内在能量基础。
时运之卦:丙辰终之气的兑卦隐喻
【兑】卦来对应丙辰年终之气为例。
卦象:䷹ 兑卦兑为泽,其德为悦,但也象征口舌、宣泄、毁折。
上六爻辞:“引兑”
本意:指引而未发的喜悦,或需要引导方能宣泄的状态。上位爻辞多凶,暗示事物发展到末期,气机不畅,有壅滞闭塞之险。
灵魂契合:卦象、气运与病机的三元归一
现在将兑卦上六、丙辰终之气与条文病机三者贯通,揭示其完美的契合:
兑卦上六与丙辰终之气互动
“引兑”之象:上六处于兑卦顶端,愉悦之气已难以自然宣发,犹如泽水满盈却无出口,形成一种 “郁滞” 的状态。
气运实景:丙辰年终之气,“客气太阴湿土”加临于“主气太阳寒水”之上。这正是一幅 “阴凝太虚,埃昏郊野” 的天地之象,寒湿之气壅塞于天地之间,如同一个巨大的、阴冷的“泽”,将万物生机(阳气)封闭、压抑在内。这与“引兑”所描述的 “郁滞不通” 之象完全一致。
兑卦上六/终之气,条文病机契合
“民乃惨悽,寒风以至”:在外,是寒湿引兑,阳气被郁。
“喘家作”:在内,是少阴君火(阳之气)之体,被外来的寒湿(太阴湿土)严密包裹、束缚。体内的君火欲发而不得发,欲升而不得升,形成 “寒包火” 的格局。
病机:肺主宣发肃降,犹如人体之“”卦,主司气机的宣畅。今外被寒湿所束,内被郁火所灼,肺之宣肃功能严重失常,气机壅逆于上,唯有 “喘” 而一途。这正是“引兑”之象在人体上的终极体现——气机欲宣而受引阻,郁极而暴发为喘。
“其病速而危”:兑卦上六位居极高,物极必反,故爻辞多凶。对应“天符为执法”的专一峻烈之气,疾病来势自然“速而危”。
观卦 警示我们审病之始,要见微知著。
乾卦 定义了发病主体的阳热体质。
兑卦上六 与丙辰终之气 的耦合,则精准描绘了导致疾病爆发的、那个特定时空下的 “天地-气交-郁滞”模型。
最终,这一切都收敛于“桂枝汤加厚朴杏子”的治法之中:用桂枝汤之辛甘化阳,解开“太阳寒水”之表闭,破其外郁;用厚朴、杏子之苦温降气,疏通“太阴湿土”之壅塞,平其内逆。以此方,治此证,应此象,故仲景赞曰“佳”。


【参考文献】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2.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3.柯琴《伤寒来苏集》
4.《伤寒论选读》(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5.《中医大辞典》(李经纬等主编)
6.《伤寒论》 (汉·张仲景)
7.《黄帝内经》运气七大篇
8.《中医运气学解秘》、《五运六气临床应用》田合禄
9.《中医运气学》 (现代教材)
10.《京氏易传》(西汉·京房)
11.《周易集注》(明·来知德)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为诸阳主气,风甚气拥,则生喘也。与桂枝汤以散风,加厚朴、杏仁以降气。



清·吴谦《医宗金鉴》
喘家,谓素有喘病之人,遇中风而喘者,桂枝汤皆宜用之,加厚朴杏子为佳也。
 
方有执曰:喘者,气逆于上,故呼吸不顺而声息不利也。微者,声息缓,不似大喘之气急也。以表尚在,不解其表,则喘不可定,故用桂枝解表,加厚朴利气,杏仁下气,所以为定喘之要药。
 
喻昌曰:此风邪误下作喘治法之大要。其寒邪误下作喘,当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即此可推。又曰:微喘表未解,则是表邪因误下上逆,与虚证不同。
 
程应旌曰:喘之一证,有表有里,不可不辨。下后汗出而喘,其喘必盛,属里热壅逆火炎故也。下后微喘,汗必不大出,属表邪闭遏气逆故也;仍用桂枝汤解表,内加朴杏以下逆气。
 
魏荔彤曰:凡病人素有喘证,每感外邪,势必作喘,故谓之喘家。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桂枝汤中有芍药,若但加杏仁,喘虽微,恐不胜任,复加厚朴以佐之,喘随汗解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020-05-23 08:15

网友点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