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炙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历代医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气渐传里也,五苓散以和表里。若汗出不渴者,邪气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与茯苓甘草汤和表合卫。
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申上条或渴而不烦,或烦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出烦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渴而不烦,是饮盛于热,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若不烦且不渴者,是里无热也。惟脉浮数汗出,小便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汤和表以利水也。
郑重光曰:伤寒本无汗,汗因发而出也。上条烦而渴,此条但渴不烦,里证较轻,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无燥,里病少而表证犹多也。故用桂枝汤之三,五苓散之一,示三表一里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汗出下当有“心下悸”三字,看后条可知。不然汗出而渴,是白虎汤症;汗后不渴而无他症,是病已瘥,可勿药矣。二方皆因心下有水气而设。渴者是津液已亡,故少用桂枝,多服暖水,微发其汗;不渴者津液未亡,故仍用桂加减,更发其汗。上条言症而不及治。此条言方而症不详,当互文以会意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二火浮升,故作燥渴。其渴者,湿邪较甚,故用五苓。不渴者,湿邪较轻,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泻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发汗,汗出,淋巴管中水液。随阳气尽发于外,故有脉浮数而烦渴者,亦有不待发汗,汗出而渴者。自非引水下行,则在表之水液,必不能还入胃中,故皆宜五苓散。若汗出而不渴,则胸中阳气,尚不为水邪所遏,而津液尤能还入胃中,故但用茯苓甘草汤,使肌理中营气与皮毛之卫气相接,而其汗自止。盖此证汗出,亦由营弱卫强。与病常自汗出用桂枝汤略同。故处方亦略同桂枝汤也。(同72条同讲)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