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作者:江满春 来源:武汉中医 2021-11-11 10:07 我要评论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气渐传里也,五苓散以和表里。若汗出不渴者,邪气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与茯苓甘草汤和表合卫。 茯苓、甘草之甘

【原文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炙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历代医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气渐传里也,五苓散以和表里。若汗出不渴者,邪气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与茯苓甘草汤和表合卫。
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申上条或渴而不烦,或烦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出烦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渴而不烦,是饮盛于热,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若不烦且不渴者,是里无热也。惟脉浮数汗出,小便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汤和表以利水也。
郑重光曰:伤寒本无汗,汗因发而出也。上条烦而渴,此条但渴不烦,里证较轻,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无燥,里病少而表证犹多也。故用桂枝汤之三,五苓散之一,示三表一里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汗出下当有“心下悸”三字,看后条可知。不然汗出而渴,是白虎汤症;汗后不渴而无他症,是病已瘥,可勿药矣。二方皆因心下有水气而设。渴者是津液已亡,故少用桂枝,多服暖水,微发其汗;不渴者津液未亡,故仍用桂加减,更发其汗。上条言症而不及治。此条言方而症不详,当互文以会意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二火浮升,故作燥渴。其渴者,湿邪较甚,故用五苓。不渴者,湿邪较轻,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泻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发汗,汗出,淋巴管中水液。随阳气尽发于外,故有脉浮数而烦渴者,亦有不待发汗,汗出而渴者。自非引水下行,则在表之水液,必不能还入胃中,故皆宜五苓散。若汗出而不渴,则胸中阳气,尚不为水邪所遏,而津液尤能还入胃中,故但用茯苓甘草汤,使肌理中营气与皮毛之卫气相接,而其汗自止。盖此证汗出,亦由营弱卫强。与病常自汗出用桂枝汤略同。故处方亦略同桂枝汤也。(同72条同讲)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

    《伤寒论》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

    2022-01-18 09:38

  •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

    2022-01-15 08:38

  •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

    2021-11-26 10:56

  •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

    2021-11-26 10:50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