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前言】本句经文是倒装句,应该这样排列:“必先振栗,脉阴阳俱停,汗出而解。太阳病,未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纠正后,便于后学者共同研读,相互交流。
“太阳病”是一语双关,既指四之气“燥温”,又指五之气暑之“燥温”,因气候复杂秋“燥”多变有直接关联,提醒医者辨病辨证要仔细观察分析。锁定少阳相火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四之气,病人患太阳病温燥证时,突然出身体畏寒、怕冷、肢体颤动,出了一身汗后就痊愈了。当然,也有的病人皮肤瘙痒而起的小疹子,奇痒无比,但汗出痒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少阳相火的六气人群,因秋燥而“嗌乾引饮”诱发“气门乃闭”寒湿之邪重浊下行,寄宿在四肢肌肉之间。但也有的人振汗后并未自愈,多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①如果“阳脉微”,刚为阳,当阳受损;柔是指阴,而阴渐增。是指振汗后阳气受损,浊阴则有余,感受暑热秋燥之邪,顺传中焦,多从湿化,而为太阴湿化证,应祛暑解表、清热化湿而缓解。
②如果“阴脉微”,柔为阴,当阴受损;刚是指阳,而阳渐增,机体阴阳失衡,感受暑热寒湿之邪,传入中焦也会从燥化,为阳明内热壅盛,故使用下法可和解,如果有可下便秘之疾,应用调胃承气汤和解。
调胃承气汤是先以甘草保其中,以芒硝,大黄泻热,胃中和缓,热泻腑通则安。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太阳病”、“先振栗”等词汇,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以“太阳病”一语双关,找到“温燥”与“凉燥”,四之气与五之气之间,自然寒来暑往的规律。“先”字,破解起病之时,立秋节气前后。以“振栗”二字,仔细观察疹痒与振颤,疹痒因湿动而化风,振颤因外寒而内热,虽症状不同,受自然暑来寒去的规律,但均能阴阳俱停,振汗出而解。从“不解”到“解”,道出太阴湿化,阳明燥化之因,阳虚阴盛则湿化,以汗解;阳盛阴虚则燥化,以“宜”知“泰”,以“否”通“下”。
第一、“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本句经文是倒装句,应该这样排列:“必先振栗,脉阴阳俱停,汗出而解。太阳病,未解。”纠正后,便于后学者共同研读,相互交流。是指少阳相火寅、申类的六气人群。
疾病起于四之气,立秋节气后第七天的己酉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运土得位。太阳居之。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第四天戊申日。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火胜金。水制之。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调太阳之客。
如此类推:对于少阳相火申类的六气人群,则疾病起于四之气乙酉日、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甲申日。
“太阳病”是一语双关,既指四之气“燥温”,又指五之气暑之“燥温”,因气候复杂秋“燥”多变有直接关联,提醒医者辨病辨证要仔细观察分析。锁定少阳相火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四之气,病人患太阳病温燥证时,突然出身体畏寒、怕冷、肢体颤动,出了一身汗后就痊愈了。当然,也有的病人皮肤瘙痒而起的小疹子,奇痒无比,但汗出痒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少阳相火的六气人群,因秋燥而“嗌乾引饮”诱发“气门乃闭”寒湿之邪重浊下行,寄宿在四肢肌肉之间。但也有的人振汗后并未自愈,多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①如果“阳脉微”,刚为阳,当阳受损;柔是指阴,而阴渐增。是指振汗后阳气受损,浊阴则有余,感受暑热秋燥之邪,顺传中焦,多从湿化,而为太阴湿化证,应祛暑解表、清热化湿而缓解。
②如果“阴脉微”,柔为阴,当阴受损;刚是指阳,而阳渐增,机体阴阳失衡,感受暑热寒湿之邪,传入中焦也会从燥化,为阳明内热壅盛,故使用下法可和解,如果有可下便秘之疾,应用调胃承气汤和解。
调胃承气汤是先以甘草保其中,以芒硝,大黄泻热,胃中和缓,热泻腑通则安。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太阳病”、“先振栗”等词汇,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以“太阳病”一语双关,找到“温燥”与“凉燥”,四之气与五之气之间,自然寒来暑往的规律。“先”字,破解起病之时,立秋节气前后。以“振栗”二字,仔细观察疹痒与振颤,疹痒因湿动而化风,振颤因外寒而内热,虽症状不同,受自然暑来寒去的规律,但均能阴阳俱停,振汗出而解。从“不解”到“解”,道出太阴湿化,阳明燥化之因,阳虚阴盛则湿化,以汗解;阳盛阴虚则燥化,以“宜”知“泰”,以“否”通“下”。
第一、“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本句经文是倒装句,应该这样排列:“必先振栗,脉阴阳俱停,汗出而解。太阳病,未解。”纠正后,便于后学者共同研读,相互交流。是指少阳相火寅、申类的六气人群。
疾病起于四之气,立秋节气后第七天的己酉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运土得位。太阳居之。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第四天戊申日。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火胜金。水制之。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调太阳之客。
如此类推:对于少阳相火申类的六气人群,则疾病起于四之气乙酉日、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甲申日。
①“振栗”二字,缘自《黄帝内经》己酉岁,四之气,“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此言中“振栗”二字。“栗”字是指植物的种子,引申皮肤上凸起的湿疹。
“振”字,嵌蛊卦、恒卦。嵌蛊卦,本意盛米的容器里长虫子了,引入人体皮肤瘙痒而起的小疹子,奇痒无比。
②“振”字,嵌恒卦,如果以泰卦做参照的话,是将泰卦初九与六四互换变恒卦,这叫湿动木郁化风。打开恒卦的钥匙:外阴而内阳。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是自然规律。外阴内阳,形容人们易发寒包热疾病,外瑟瑟发抖手足冰凉,头部却汗出不止。
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呢?看恒卦外卦是震巽,震为雷,巽为风,震卦是二阴压一阳,湿寒之气重浊向下,水胜土溃木郁;巽卦是二阳在上一阴于下,阴气的属性是重浊向下,可是下无发展空间,只能被二阳牵着鼻子向上升起。看恒卦内卦兑乾,兑为口,纳入寒凉。乾为寒凉,也就是说人们过量饮水,水性寒凉,“嗌乾引饮”而留下的隐患。
第二、“太阳病,未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在四之气,立秋后,乙酉日、己酉日,有的病人感受太阳病暑湿证时,振汗后并未自愈。“阳脉微”,“微”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刚为阳,当阳受损;柔是指阴,而阴渐增。是指振汗后阳气受损,浊阴则有余,感受暑热寒湿之邪,顺传中焦,多从湿化,而为太阴湿化证,应祛暑解表、清热化湿而缓解。
①“解”字,嵌解卦,其数丙申,解卦的错卦是家人卦,其数丙寅,锁定患病之人为少阳相火寅、申类六气人群。
第三、“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是指有的病人感受太阳病暑湿证时,振汗后并未自愈。
“阴脉微”,“微”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柔为阴,当阴受损;刚是指阳,而阳渐增,机体阴阳失衡,感受暑热寒湿之邪,传入中焦也会从燥化,为阳明内热壅盛,故使用下法可和解,如果有可下便秘之疾,应用调胃承气汤和解。
调胃承气汤是先以甘草保其中,以芒硝,大黄泻热,胃中和缓,热泻腑通则安。
“振”字,嵌蛊卦、恒卦。嵌蛊卦,本意盛米的容器里长虫子了,引入人体皮肤瘙痒而起的小疹子,奇痒无比。
②“振”字,嵌恒卦,如果以泰卦做参照的话,是将泰卦初九与六四互换变恒卦,这叫湿动木郁化风。打开恒卦的钥匙:外阴而内阳。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是自然规律。外阴内阳,形容人们易发寒包热疾病,外瑟瑟发抖手足冰凉,头部却汗出不止。
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呢?看恒卦外卦是震巽,震为雷,巽为风,震卦是二阴压一阳,湿寒之气重浊向下,水胜土溃木郁;巽卦是二阳在上一阴于下,阴气的属性是重浊向下,可是下无发展空间,只能被二阳牵着鼻子向上升起。看恒卦内卦兑乾,兑为口,纳入寒凉。乾为寒凉,也就是说人们过量饮水,水性寒凉,“嗌乾引饮”而留下的隐患。
第二、“太阳病,未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在四之气,立秋后,乙酉日、己酉日,有的病人感受太阳病暑湿证时,振汗后并未自愈。“阳脉微”,“微”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刚为阳,当阳受损;柔是指阴,而阴渐增。是指振汗后阳气受损,浊阴则有余,感受暑热寒湿之邪,顺传中焦,多从湿化,而为太阴湿化证,应祛暑解表、清热化湿而缓解。
①“解”字,嵌解卦,其数丙申,解卦的错卦是家人卦,其数丙寅,锁定患病之人为少阳相火寅、申类六气人群。
第三、“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是指有的病人感受太阳病暑湿证时,振汗后并未自愈。
“阴脉微”,“微”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柔为阴,当阴受损;刚是指阳,而阳渐增,机体阴阳失衡,感受暑热寒湿之邪,传入中焦也会从燥化,为阳明内热壅盛,故使用下法可和解,如果有可下便秘之疾,应用调胃承气汤和解。
调胃承气汤是先以甘草保其中,以芒硝,大黄泻热,胃中和缓,热泻腑通则安。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脉阴阳俱停无偏胜者,阴阳气和也。经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今阴阳既和,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阳不足而阴有余也,经曰∶阳虚阴盛,汗之则愈。阴脉微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经曰∶阳盛阴虚,下之则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未解,当见未解之脉,今不见未解之脉,而阴阳脉俱停,三部沉伏不见;既三部沉伏不见,则当见可死之证;而又不见可死之证,是欲作解之兆也。作解之兆,必先见振栗汗出而始解者,乃邪正交争作汗故也。但作解之脉,不能久停,脉之将出,必有其先。先者何?先于三部上下、阴阳、沉伏不见处求之也。若从寸脉阳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外,必先汗出而解;若从尺脉阴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内,必自下利而解;如不自下利,若欲下之以和里,宜调胃承气汤主之。由此推之,则可知如不自汗出,若欲汗之以和表,宜麻桂各半汤主之也。观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意甚轻活,无取于大下,俱在言外矣。
程应旄曰:振栗汗解,单指脉停者言。下边两解,不必有战汗,是指其脉渐出而言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言未解便有当解意,停者相等之谓。阳脉微二句,承上之词,不得作三段看。太阳病,阳浮而阴弱,是阳强也。今阳脉微即是阴阳俱停,病虽未解,已是调和之脉,其解可知矣。脉但浮者,为阳盛,必先烦而有汗;阳脉微者,为阳虚,必先振栗而汗出。振栗是阴津内发之兆,汗出是阳气外发之征也,此阴阳自和而愈,可勿药矣。但阴脉微而阳脉仍浮,阳气重可知。与风寒初中之脉虽同,而热久汗多,津液内竭,不得更行桂枝汤,亦不得执太阳禁下之定法矣。表病亦有因里实而不解者,须下之而表自解。若欲下之,有踌躇顾虑之意。宜者,审定之词。以其胃不调而气不承,故宜之。
此条是桂枝汤变局。阳已微,须其自汗;阳尚存,当知调胃。以太阳汗多,恐转属阳明。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表证未解,脉忽尺寸俱停止而不动者,此气虚不能外发,营卫郁闭之故也,顷之必先振栗战摇,而后汗出而解。其未停止之先,尺寸之脉,必有大小不均。若但寸脉微弱者,是阳郁于下,必阳气升发,汗出而后解,此先振栗而后汗出者也。若但尺脉微弱者,是阴虚肠燥,下窍堵塞,得汗不解,必下之通其结燥,使胃热下泄而后解。阳明病,腑热蒸发,则汗出表解,今太阳病表证未解,是内热未实,此时若欲下之,宜于汗后用调胃承气,硝、黄、甘草,调其胃腑之燥热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师言太阳病未解,初未尝言欲解也。脉阴阳俱停不可通,「停」实「微」字之误,玩下文但阳脉微,但阴脉微两层,其误自见。按脉法云:「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当战而汗出也。」浮紧为太阳本脉,芤则为营气微,微则血中热度不高,阳热为表寒所郁,不能外达,必待正与邪争而见寒战,乃能汗出而愈。「脉阴阳俱微」者,气血俱微,即脉法所谓本虚也。至如「但阳脉微者」,阴液充足,易于蒸化成汗,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津液不足,中脘易于化燥,故下之而解也。张隐庵不知「停」字为「微」字之误,漫以「均」字释之,并谓表里之气和平。不知正气内微,勉与表寒相抗,至于振栗,然后发热汗出而解,一似疟发之状,其表里之不和平,显然可见,则张注不可通也。脉法又云:「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愈。」所以然者,以阳气本旺,表寒不能相遏,故能不待寒战,自然汗出而解。此正与阴阳俱微相反,病之当战汗出而解,与不待战而自汗解者,可以得其标准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