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作者:江满春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05-23 08:15 我要评论

【原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今天,我来解读《伤寒论》的第一条。虽说历代及近代注家很多很多,但他们均是以静态方式来解读,这种方式解读并非不好,而是我个人认为这些仅是为初级《伤寒论》...

【原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今天,我来解读《伤寒论》的第一条。虽说历代及近代注家很多很多,但他们均是以静态方式来解读,这种方式解读并非不好,而是我个人认为这些仅是为初级《伤寒论》入门提供了基础的骨架子:病机、症状、治法。我们渴望得到的中医精髓的内容,没有完全披露出来,总给我们的感觉是有一层蒙蒙的薄纱未揭开,看的见,却摸不着。

如今,是中医兴盛时代,如果还停留在初级模式,我感觉落伍了。今天我来讲的《伤寒论》既有静态的基础内容,又有动态的探索,更加真实的展示《伤寒论》贴近日常生活,从冰冷的“死”条文,还原“活”的临床艺术。

静态解读是初级入门的基础,就象我刚刚起萌于大学课堂里,老师手拿着人体模型的骨架,大家怀着好奇之心,听着老师在讲台上比划着,我觉得中医太伟大了。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的探索,再回头读《伤寒论》时,我发现其味道与教科书上感觉有新的发现,那就是用动态方式探索《伤寒论》,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放入自然界,记录自然的规律,与人的气血、性情与生命活动以及活动的时间,将《伤寒论》从一部“静态的方书”还原为一部“动态的健康档案”,正是我们从新认知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那我们来解读《伤寒论》第一条吧:“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太阳病的提纲。所谓提纲:就如一颗大树的主干,没有树枝及树叶,如同老师手中的“骨架子”。这就是中医基础里学到的病机,症状,根据矛盾点,给出方案,化解矛盾。

《伤寒论》第一条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临床症状,也就是诊断标准:脉浮(表证)、头项强痛(太阳经证)、恶寒(寒邪特征)。治法化解矛盾:辛温解表。这些几乎都刻在我们的大脑里了,但仅止于此,而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时,依然会感到隔阂。

那么“动态”又是怎样的呢?怎样让条文“活”在当下呢?何为“太阳病”?这是一个关键词,“太阳”与“病”我将其拆开理解吧。

 “太阳”: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在中医基础教材里为狭义的是指太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与太阳膀胱腑,小肠腑;但在运气学里,它是代表时间及气候环境的定位,终之气太阳寒水为主气,是每年小雪至大寒(约11月下旬至1月下旬)这段时间。

 “太阳病”,这个的“病”,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太阳病,所讲的是患病之人,得病后的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广义的太阳病,是指客气加临于主气之上,就有了复杂气候环境,导致人受其害而患病,典型症状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虽说结果都一样,但我们知道了引起疾病的原由,知道发病的时间,环境,可以提前做到先知先觉,提前预防,我们不是为了治病而治病,要得到的结果是使人不得病,前者是敌人来了,我就打,却忽略了提前防范的意识。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邪在肌表,正气奋起扺抗外邪所表现出的证候。如果引进五运六气的自然背景后,将“太阳病”,“动”的灵魂植入框架里,那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以下两个举例吧。

例如:2022年(年号为:壬寅年):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厥阴风木,那就是厥阴风木客气加临于太阳寒水之上,形成了“风”、“寒”的复合病邪,易侵袭人体发生了太阳病:恶寒、发热,还伴有“风”的特性:瘙痒、抽搐、眩晕、游走性疼痛等等,那么条文就“活”了,我们则可能将治疗太阳病的桂枝汤、麻黄汤,与调和肝风的药物加减化裁。

又例如:2025年(年号为:乙巳年):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阳相火,那就是少阳相火客气加临于太阳寒水之上,形成了外热内寒,或“寒被热郁”的天地气化环境。病人的太阳病症状(恶寒、身痛)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心烦等里热迹象,这就以动态地解释为什么太阳病篇会衍生出“表寒里热”的大青龙汤证。

“动”的核心是在“太阳病”病位与病机平台,会与当年、当季的运气气化特点相结合,演“变”出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关于“太阳病”的诊断,在庚年可能是燥夹寒,但在乙年就可能夹湿、夹热、夹风。

怎样让条文“活”在当下呢?而且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呢?要让《伤寒论》的条文不再是故纸堆,而成为指导当下临床的“活法”,我们从以下几步去理解:

首先回归病机,但不必死记症状。
静态记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动态理解: 抓住其核心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那么,在临床上只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机符合,可列为太阳病。


 

结合运气,动态辨证
看病前先看天:我们在接诊一个外感病人时,先思考当下的运气格局:主气是什么?客气是什么?司天在泉是什么?例如:2025年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是太阴湿土。一位家长带着孩子看病,诉说:不知道是不是孩子感冒了,偶尔咳嗽痰多,但看孩子舌苔厚腻,给我们高度提示孩子病机与“湿”有密切相关,首先考虑是否外感湿邪所致,人体最容易感受这种邪气,湿邪困脾,上袭于肺,完全可以引起这些症状,再就是考虑内伤因素,排除外感病史(恶寒、发热、流涕等)或者是经过问诊确认孩子长期饮食不结,我们可以判断孩子本身脾虚湿盛,当前的运气气候环境只是诱发与加重其内在的病理状态。因此这个运气格局提供了病邪性质以“湿”为主的判断方向,最终我们通过四诊合参来区分是外感、内伤,还是两者兼夹,从而制定正确的治疗方向,是宣化湿邪,还是健脾燥湿或者两者均兼顾,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病邪性质”预判。

因人制宜:对于寅,申为少阳体质,子,午为少阴体质,辰,戌太阳体质,此六类相应年份出生的人群,又遇上素体阳虚怕冷,在寒水主气的冬天感冒,可直中少阴,则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素体湿热(内因)的人,在(外因)太阴湿土客气加临太阳寒水时,形成了寒湿环境,内外合邪,表气被寒邪郁闭,内里被湿邪与热勾结,不得宣泄,形成了外寒内湿(或者湿热)的复杂证候,那么就使用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藿香正气散。
 

又例:如果患者素体湿热较重,感受寒湿后,很容易“寒从热化”,迅速表现为 “外寒里热夹湿”,症状可能见恶寒、发热、周身酸痛、同时又见口干、口苦、胸闷、小便黄等。此时,藿香正气散力有不及,更适合选用 《伤寒论》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后世方如 羌活胜湿汤合黄芩滑石汤 等加减化裁,以解表、清热、利湿同治。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 伤寒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灵枢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顾植山. 五运六气三十二讲[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5]方药中. 中医运气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6]王琦. 中医体质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7]刘力红. 思考中医[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陆拯. 运气辨证与临证[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刘渡舟注解

这一条是太阳病的提纲,也是表病的总纲。太阳之为病,从提法上来看,就反映了张仲景六经分证是依据脏腑经络的,不仅仅是一个病名。有了太阳才有太阳之为病。所以,首先就应当先向大家交代一下什么叫太阳,什么叫太阳病,什么是太阳的脉证,脉证的特点反映了什么。

 
太阳,就是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是相连的,太阳之腑居于下焦,但是它的气是通过太阳之经外行于体表,温暖肌肤,抗御外邪,保护体表。因为有这样的生理功能,因此就把它叫做卫气。不要把卫气和太阳之气分开。卫气是中医特色性的概念,古代的医学家对于营气、卫气是非常重视的。
 
卫气在人体的运行有一个规律,白天和夜晚加在一起,卫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就是五十圈。这五十周里,卫气在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周,夜晚行于阴二十五周,然后天就亮了,就到了平旦了,人就醒了,眼睛就张开了,所以说开目为阳,闭目为阴。阳气一活动,卫气就上头循项而下于太阳,就是说卫气这时候就要交于太阳经了。这时候由阴转阳,卫气行于阳道,就先从足太阳开始。这些内容在《内经》和《难经》上都有,大家可以看一看。为什么讲脏腑经络?为什么讲营卫气血和津液?这是人身上一些生理物质的运动,不计这个中医就空了。太阳之气也就是卫气。太阳之气总六经而统营卫,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也,实际上就是和卫阳之气分不开。
 
因为太阳之气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叫做巨阳或太阳。太者,大也,太阳就是很大的一个阳气。周身体表的阳气都受太阳之气所管辖。
 
关于太阳主表,《灵枢▪营卫生会》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外就是表。《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肾为阴阳之根,所以人的阴阳不和之病,穷必及肾。肾既合于三焦,又合于膀胱。膀胱叫做水府;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又叫做水的道路。
 
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因此肾阳之气通过三焦和膀胱而外应于腠理毫毛。腠理毫毛其应,就说人体腠理毫毛中的阳气就是通过膀胱和三焦输布来的肾阳之气。应是外应,外应于腠理毫毛,是气和水根于内,应于外的意思。因为膀胱、三焦都是带有津液的,所以到腠理毫毛的气不是单纯的气,里面还有水分。外感风寒之邪一旦闭塞了阳气,就意味着腠理毫毛里的水液也闭郁住了,因此要发汗才能把风寒之邪去掉。日本的医学家就认为麻黄汤发汗就解水毒。
 
人是一个整体,脏腑的功能是互相协助的。《灵枢▪本输》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这也是说肾往上属于肺,合于膀胱,经过三焦的上下沟通,故将两脏,所以说太阳主表和少阴阳气的支援是分不开的。为什么太阳要和少阴相表里?不达成阴阳表里,太阳主表就很困难了,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只有借助于少阴肾气,先天的元阳之气,才有那样一个大阳之气。
 
另外,我们再看一看《灵枢▪决气》讲关于气的问题。何谓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我们刚才介绍过,太阳之气要通过三焦,得到肾的支援,才能主表。但是,只有先天的肾气,没有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也是不行的。《灵枢▪决气》篇就指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人只有呼吸了天阳之气,天阳之气和水谷之气结合在一起,变成能量,然后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因此,太阳的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的阳气,既包含有先天肾气,也包含有水谷之气、呼吸之气。
 
按照以前的说法,有天气就是呼吸之气,有地气就是水谷之气,有人气就是先天禀赋的肾气,这是天、地、人三气会合的协同作用。因此,没有肺的宣发、胃的滋养,太阳之气就没有来源和接续,就不能发挥作用。为什么在太阳病表证里有喘?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肺气,邪气影响了肺气的宣降,导致肺气不利。为什么在太阳病里有干呕,有呕逆?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胃气,邪气影响了胃气的通降,导致胃气不利。为什么在太阳病里有发热而反脉沉者?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少阴肾气。因此,我们要有一个整体观念,人体在生理功能方面是有联系的。太阳主表和肺主皮毛、三焦温分肉都是一致的,不要看成各自为政、互不相关的。
 
我们再讲讲太阳经的问题。根据中医的理论,经络在人体是客观存在的。针灸家是按经取穴的,针刺这个穴就治这经的病。我以前在汉沽农场(西七分场)搞教育革命,天天到贫下中农家去给人看病,一个姓陈的孩子,十四岁,高烧。我去的时候没有带药,就仿照《伤寒》的方法,给他刺了风池、风府,还有大椎、曲池。出乎我意料之外,扎完以后脑门就出汗了,烧就退了。怎么能说太阳主表和经没有关系?张仲景说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期门,都是有道理的,是要讲脏腑经络的。太阳之经是阳经之长,少阳和阳明都不如它。因为太阳之经行于阳道,人体前为阴,后为阳,而太阳之经就是行于背后。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它不仅行于后背,而且还是最长的一条经,穴道也最多。另外,太阳经和督脉并行,督脉为阳经之总督。因此,只有太阳经能胜任通行阳气、主表的作用。同时,膀胱又是水之府,水能化气,气能行水,因此它才能够主表。
 
太阳之经是不是就这一条线的问题?现在有一些人对于《伤寒论》中的六经依据的是经络学说是持反对意见的,他们会说:哪有这个道理?太阳经的病就那么一条线有病啦?其实,那一条线是它的主干,譬就像铁路线的干线。大者为经,小者为络,络中还有孙络,网维于周身呢!因此,太阳分而言之有三,叫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体之太阳就是主表的太阳,表面的都是太阳;经之太阳就是说它的经脉,头项强痛就是它的经脉不利;腑之太阳就是膀胱气化功能的问题。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概括起来就叫太阳。从各个注家的解释来看,有的时候从腑之太阳提,有的时候从经之太阳提,实际上是整体的东西。《医宗金鉴》为了使《伤寒论》容易懂一些,提出了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的概念。正因为有腑之太阳,所以经邪可以传到腑,因为经腑相连,像树根和树枝,是一个整体。
 
因为太阳是主表的,所以外来的邪气要客人体表的时候,先从太阳开始。正气抗邪气于体表,病位就在体表。这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就叫做表证。表证的第一个证就是脉浮。把脉象摆在头项强痛、恶寒、脉浮这三个证的第一位,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为什么脉浮?因为正气抗邪于表,营卫气血就向外,所以脉就浮。这一个浮字有好几个意思。其一,是从脉象来说的。浮脉如水漂木,浮脉惟从肉上行。其二,是从病理来说的。为什么脉浮啊?在这里反映的就是太阳表证。由于邪气初客于体表,正气开始抵抗,气血向外,所以脉浮。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无论病的时间有多长,只要还是浮脉,就反映气血向外,也就意味着邪气在表还没有解,浮脉为阳表病居,就不能用承气汤之类泻下啦。
 
如何判断是浮脉?切脉之法有举,有按,有寻。人体的层次从表到里分为皮肉脉筋骨,叫做五体。轻手叫举法,也就是浮而取之,再往下按到肌肉,再按到筋,再按到骨,叫举按寻。应该选用举法。脉有其真,曰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循,必须按着规矩来。
 
表证的第二个证就是主证。其一是头痛项强,头痛和项强是有机联系的两个证候。头为诸阳之会,是阳经都会于头,但是每一个经有它的侧重,阳明在头额,少阳在头角,太阳在头项。头为三阳之通位,而头项则为太阳之专位。虽然三阳经病都可以出现头痛,但是只有头痛项强属于太阳所专有的,这是它的一个特殊性。这个项强(jiàng),念项强(qiáng)也可以。什么叫强?就是说太阳之经脉不利了。因为经脉有疏通的作用,所以叫经输。《灵枢经▪本脏》有这么几句话: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是行血气的,是濡筋骨而利关节的,以流通为宜。
 
因为太阳表受邪,必然影响它的经受邪,所以太阳表证也叫太阳经证。太阳经一受邪,主要的反映部位就是项,再往下紧背,再往下紧腰。太阳经输不利了,后项就有一些发强,就是说活动、顾盼、俯仰有些不自如了,觉得发紧。有的注家认为强者,强直也,那就错了,就成了痉病啦。
 
其二是而恶寒,这个而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连接词,不仅把上面的证候都连接在一起了,而且还有强调的意思。凡是张仲景描写而字以后的这些症状,诸如不汗出而烦躁者,无汗而喘者,都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为什么会恶寒?因为邪气伤了太阳之气,卫气不能正常地温煦肌表,所以才恶寒。
 
《伤寒论》表证的提纲没提到发热,只提到了恶寒。表证也应该发热,因为阳气被郁。太阳之气被邪气所伤,阳气要抗邪于表,开合不利,阳气闭郁,应该有发热的证候。为什么《伤寒论》提纲这一条没说发热?邪气伤人的时候先伤卫阳,因此恶寒是一定会出现的。从自觉症状来说,恶寒一定出现在发热之前。表阳被伤以后,人身上的阳气、营卫、气血要积极地抗邪于体表,发生了阳气郁遏以后,就会出现发烧。但是,临床也有恶寒的同时就已经发烧了。古代没有体温表,只能根据患者的主诉来记载,所以强调恶寒。因此,表证除了恶寒以外,应当有发热。
这就是太阳病的提纲,也是表证的提纲。以后凡是提到太阳病,无论是在太阳篇也好,还是在其他的篇章也好,就应该具备表证的主脉、主证。也就是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
 
胡希恕注解:


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研究太阳病,头一段他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我们更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像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定的致病的因素,一定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证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血液多了就是血里头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qiang),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给改作 (jiang),这也通。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那么由于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都得过,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个充血,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而上体部尤其厉害。“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很袭(寒冷),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内外的差距了嘛,它就恶寒。那么根据证候的分析,我们还要想一想,这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他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这个发汗呢,人要想出汗那,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大嘛。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的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得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怕冷了。那么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个证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怕冷(恶寒)”。
这我也查找西医书了,他就是这个样。太阳病是怎么样一个病呢,根据这个证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这个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了,我们的机体对这个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在中医中顶要紧的一句话。那么这个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这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个我们讲桂枝汤的时候再讲,在内经上也有。可见这个表证啊,就是这个太阳病是正与邪斗争,在哪呢?在表。这个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能,打算把这个疾病排除于体外。假如要是排除去了,那就好了,可是人这种自然的量能是有限度的,他有往往达不到,达不到就出现太阳病这种情况了,要出汗不能出汗,满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这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我们可以拿一本书看一看,这个人身体对(病邪)(抗病能力)不行,不用药…。所以没用…。这个水分从外边多了,里头就有空气,所以他容易放屁,这是咱们平常人都能观察出来的。可见人的身体有所刺激,它就要适应它,就与它斗争。那么,有的疾病的这种刺激是相当剧烈的,所以身体呢它就不能够(抵抗)。假如人身体没有这种卫外的机能的话,就活不了了,怎么样的卫生也不行,这空气中的病菌有得是,人遇到这种外在或内在的刺激,他都起来斗争,所以古人在长久的经验中他说“正邪交争”,在内经中讲的很好了,这一节先讲到这。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020-05-23 08:15

网友点评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