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今天,我来解读《伤寒论》的第一条。虽说历代及近代注家很多很多,但他们均是以静态方式来解读,这种方式解读并非不好,而是我个人认为这些仅是为初级《伤寒论》入门提供了基础的骨架子:病机、症状、治法。我们渴望得到的中医精髓的内容,没有完全披露出来,总给我们的感觉是有一层蒙蒙的薄纱未揭开,看的见,却摸不着。
如今,是中医兴盛时代,如果还停留在初级模式,我感觉落伍了。今天我来讲的《伤寒论》既有静态的基础内容,又有动态的探索,更加真实的展示《伤寒论》贴近日常生活,从冰冷的“死”条文,还原“活”的临床艺术。
静态解读是初级入门的基础,就象我刚刚起萌于大学课堂里,老师手拿着人体模型的骨架,大家怀着好奇之心,听着老师在讲台上比划着,我觉得中医太伟大了。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的探索,再回头读《伤寒论》时,我发现其味道与教科书上感觉有新的发现,那就是用动态方式探索《伤寒论》,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放入自然界,记录自然的规律,与人的气血、性情与生命活动以及活动的时间,将《伤寒论》从一部“静态的方书”还原为一部“动态的健康档案”,正是我们从新认知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那我们来解读《伤寒论》第一条吧:“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太阳病的提纲。所谓提纲:就如一颗大树的主干,没有树枝及树叶,如同老师手中的“骨架子”。这就是中医基础里学到的病机,症状,根据矛盾点,给出方案,化解矛盾。
《伤寒论》第一条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临床症状,也就是诊断标准:脉浮(表证)、头项强痛(太阳经证)、恶寒(寒邪特征)。治法化解矛盾:辛温解表。这些几乎都刻在我们的大脑里了,但仅止于此,而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时,依然会感到隔阂。
那么“动态”又是怎样的呢?怎样让条文“活”在当下呢?何为“太阳病”?这是一个关键词,“太阳”与“病”我将其拆开理解吧。
“太阳”: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在中医基础教材里为狭义的是指太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与太阳膀胱腑,小肠腑;但在运气学里,它是代表时间及气候环境的定位,终之气太阳寒水为主气,是每年小雪至大寒(约11月下旬至1月下旬)这段时间。
“太阳病”,这个的“病”,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太阳病,所讲的是患病之人,得病后的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广义的太阳病,是指客气加临于主气之上,就有了复杂气候环境,导致人受其害而患病,典型症状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虽说结果都一样,但我们知道了引起疾病的原由,知道发病的时间,环境,可以提前做到先知先觉,提前预防,我们不是为了治病而治病,要得到的结果是使人不得病,前者是敌人来了,我就打,却忽略了提前防范的意识。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邪在肌表,正气奋起扺抗外邪所表现出的证候。如果引进五运六气的自然背景后,将“太阳病”,“动”的灵魂植入框架里,那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以下两个举例吧。
例如:2022年(年号为:壬寅年):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厥阴风木,那就是厥阴风木客气加临于太阳寒水之上,形成了“风”、“寒”的复合病邪,易侵袭人体发生了太阳病:恶寒、发热,还伴有“风”的特性:瘙痒、抽搐、眩晕、游走性疼痛等等,那么条文就“活”了,我们则可能将治疗太阳病的桂枝汤、麻黄汤,与调和肝风的药物加减化裁。
又例如:2025年(年号为:乙巳年):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阳相火,那就是少阳相火客气加临于太阳寒水之上,形成了外热内寒,或“寒被热郁”的天地气化环境。病人的太阳病症状(恶寒、身痛)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心烦等里热迹象,这就以动态地解释为什么太阳病篇会衍生出“表寒里热”的大青龙汤证。
“动”的核心是在“太阳病”病位与病机平台,会与当年、当季的运气气化特点相结合,演“变”出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关于“太阳病”的诊断,在庚年可能是燥夹寒,但在乙年就可能夹湿、夹热、夹风。
怎样让条文“活”在当下呢?而且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呢?要让《伤寒论》的条文不再是故纸堆,而成为指导当下临床的“活法”,我们从以下几步去理解:
首先回归病机,但不必死记症状。
静态记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动态理解: 抓住其核心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那么,在临床上只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机符合,可列为太阳病。
结合运气,动态辨证
看病前先看天:我们在接诊一个外感病人时,先思考当下的运气格局:主气是什么?客气是什么?司天在泉是什么?例如:2025年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是太阴湿土。一位家长带着孩子看病,诉说:不知道是不是孩子感冒了,偶尔咳嗽痰多,但看孩子舌苔厚腻,给我们高度提示孩子病机与“湿”有密切相关,首先考虑是否外感湿邪所致,人体最容易感受这种邪气,湿邪困脾,上袭于肺,完全可以引起这些症状,再就是考虑内伤因素,排除外感病史(恶寒、发热、流涕等)或者是经过问诊确认孩子长期饮食不结,我们可以判断孩子本身脾虚湿盛,当前的运气气候环境只是诱发与加重其内在的病理状态。因此这个运气格局提供了病邪性质以“湿”为主的判断方向,最终我们通过四诊合参来区分是外感、内伤,还是两者兼夹,从而制定正确的治疗方向,是宣化湿邪,还是健脾燥湿或者两者均兼顾,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病邪性质”预判。
因人制宜:对于寅,申为少阳体质,子,午为少阴体质,辰,戌太阳体质,此六类相应年份出生的人群,又遇上素体阳虚怕冷,在寒水主气的冬天感冒,可直中少阴,则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素体湿热(内因)的人,在(外因)太阴湿土客气加临太阳寒水时,形成了寒湿环境,内外合邪,表气被寒邪郁闭,内里被湿邪与热勾结,不得宣泄,形成了外寒内湿(或者湿热)的复杂证候,那么就使用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藿香正气散。
又例:如果患者素体湿热较重,感受寒湿后,很容易“寒从热化”,迅速表现为 “外寒里热夹湿”,症状可能见恶寒、发热、周身酸痛、同时又见口干、口苦、胸闷、小便黄等。此时,藿香正气散力有不及,更适合选用 《伤寒论》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后世方如 羌活胜湿汤合黄芩滑石汤 等加减化裁,以解表、清热、利湿同治。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 伤寒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灵枢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顾植山. 五运六气三十二讲[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5]方药中. 中医运气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6]王琦. 中医体质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7]刘力红. 思考中医[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陆拯. 运气辨证与临证[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这一条是太阳病的提纲,也是表病的总纲。太阳之为病,从提法上来看,就反映了张仲景六经分证是依据脏腑经络的,不仅仅是一个病名。有了太阳才有太阳之为病。所以,首先就应当先向大家交代一下什么叫太阳,什么叫太阳病,什么是太阳的脉证,脉证的特点反映了什么。
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研究太阳病,头一段他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我们更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像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定的致病的因素,一定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证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血液多了就是血里头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qiang),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给改作 (jiang),这也通。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那么由于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都得过,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个充血,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而上体部尤其厉害。“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很袭(寒冷),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内外的差距了嘛,它就恶寒。那么根据证候的分析,我们还要想一想,这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他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这个发汗呢,人要想出汗那,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大嘛。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的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得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怕冷了。那么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个证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怕冷(恶寒)”。
这我也查找西医书了,他就是这个样。太阳病是怎么样一个病呢,根据这个证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这个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了,我们的机体对这个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在中医中顶要紧的一句话。那么这个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这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个我们讲桂枝汤的时候再讲,在内经上也有。可见这个表证啊,就是这个太阳病是正与邪斗争,在哪呢?在表。这个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能,打算把这个疾病排除于体外。假如要是排除去了,那就好了,可是人这种自然的量能是有限度的,他有往往达不到,达不到就出现太阳病这种情况了,要出汗不能出汗,满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这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我们可以拿一本书看一看,这个人身体对(病邪)(抗病能力)不行,不用药…。所以没用…。这个水分从外边多了,里头就有空气,所以他容易放屁,这是咱们平常人都能观察出来的。可见人的身体有所刺激,它就要适应它,就与它斗争。那么,有的疾病的这种刺激是相当剧烈的,所以身体呢它就不能够(抵抗)。假如人身体没有这种卫外的机能的话,就活不了了,怎么样的卫生也不行,这空气中的病菌有得是,人遇到这种外在或内在的刺激,他都起来斗争,所以古人在长久的经验中他说“正邪交争”,在内经中讲的很好了,这一节先讲到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