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前言】本句经文揭示了太阳病伤寒证,疾病初起时的传变规律及判断方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静”、“数”之脉,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以脉“静”判断太阳病伤寒证,病邪未发生传变。以脉“数”必燥烦,判断太阳病伤寒证有传变之象。
【前言】本句经文揭示了太阳病伤寒证,疾病初起时的传变规律及判断方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静”、“数”之脉,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以脉“静”判断太阳病伤寒证,病邪未发生传变。以脉“数”必燥烦,判断太阳病伤寒证有传变之象。
第一、“伤寒一日。” 这里的“伤寒”指的是外感风寒之邪,“一日”并非实指伤寒病的第一天,而是指伤寒受邪的初期阶段。
第二、“太阳受之。” 太阳指太阳经,是六经之一,主表,统摄营卫。伤寒初起,外邪首先侵袭太阳经。
第三、“脉若静者,为不传。” 这里的“静”指静止、不变之意,即脉象与证相符合,并未发生变化。太阳伤寒应该是浮紧脉,而现在仍是脉浮紧,没有变化。也有说法认为,“静”是相对于病邪传变后的脉象变化而言的,如果脉象保持原有的状态(如伤寒脉紧、中风脉缓),则称为“静”。“传”指的是病邪由太阳经传去其他五经致病。如果脉象保持“静”,则表明病邪尚未发生传变,仍停留在太阳经。
就本句经文分析,其临床意义有二:
1、判断病邪传变 :通过观察脉象的“静”与“急”,可以判断病邪是否发生传变。脉象“静”提示病在表,太阳经病;脉象“急”则可能表示病邪已入里,发生传变。
2、指导治疗 :根据脉象的“静”与“急”,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脉象“静”,则可采用解表散寒的方法;如果脉象“急”,则需考虑病邪传变后的治疗策略。
脉“静”与人“静”须作鉴别 :脉“静”是医者为病者把脉时,用大脑思维权衡脉的动与静;而人“静”,则是医者通过观察病者外在情志活动来判断动与静。两者不能混淆。
综合判断 :虽然脉象是判断病邪传变的重要依据,但也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如患者出现恶心欲吐、烦躁不安等症状,同时脉象数急,则提示病邪可能已发生传变。
第四、“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在伤寒病中,若患者出现很想吐、烦躁不安、脉象数急等症状,则提示病邪已经发生传变,病情正在加重。这是对太阳病伤寒证,疾病传变规律的一种重要观察和判断方法。若出现这些症状和脉象变化,说明病邪已经发生传变,不再局限于太阳经。
1、“颇欲吐。”“颇”在《说文解字》中指偏头,此处引申为很、甚的意思。“颇欲吐”即指很想吐,是邪犯少阳经的预兆。少阳病多有呕吐症状,提示病邪已传入少阳经。
2、“若躁烦。 ”即烦躁,是阳明病的典型症状。阳明病因里有热,故多出现烦躁不安。
若出现身躁动、心烦乱的症状,说明邪气有传入阳明经的迹象。
3、“脉数急。”是与“脉若静者”相对比而言的。脉静指脉象平静,不躁急,代表病情稳定,未发生传变。而“脉数急”则代表脉象已经发生了变化,脉象快而急促,说明邪气盛,正不胜邪,为传经的表现。
4、“为传也。”即指病邪已经发生传变。在伤寒病中,病邪可从太阳经传入少阳经、阳明经等,病情随之加重。
疾病传变与正气、病邪的关系
1、正气充足、邪势轻微时不传 :当人体正气充足,病邪轻微时,疾病可能不会发生传变,仍停留在受邪的经络。
2、病邪传变的条件 :疾病之传变与否,取决于病邪(致病因素)的微甚、正气(体质及抗病能力等)的盛衰、治疗得当与否、护理是否适宜以及患者有无宿疾等多种因素。
临床意义
1、判断疾病预后 :通过观察脉象和症状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情况。若脉象平静,症状未加重,说明病情稳定,预后良好;若脉象数急,症状加剧,说明病情正在恶化,预后较差。
2、指导治疗 :根据疾病的传变情况,可以指导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若病邪未传变,则可采用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疗;若病邪已传变,则需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二、“太阳受之。” 太阳指太阳经,是六经之一,主表,统摄营卫。伤寒初起,外邪首先侵袭太阳经。
第三、“脉若静者,为不传。” 这里的“静”指静止、不变之意,即脉象与证相符合,并未发生变化。太阳伤寒应该是浮紧脉,而现在仍是脉浮紧,没有变化。也有说法认为,“静”是相对于病邪传变后的脉象变化而言的,如果脉象保持原有的状态(如伤寒脉紧、中风脉缓),则称为“静”。“传”指的是病邪由太阳经传去其他五经致病。如果脉象保持“静”,则表明病邪尚未发生传变,仍停留在太阳经。
就本句经文分析,其临床意义有二:
1、判断病邪传变 :通过观察脉象的“静”与“急”,可以判断病邪是否发生传变。脉象“静”提示病在表,太阳经病;脉象“急”则可能表示病邪已入里,发生传变。
2、指导治疗 :根据脉象的“静”与“急”,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脉象“静”,则可采用解表散寒的方法;如果脉象“急”,则需考虑病邪传变后的治疗策略。
脉“静”与人“静”须作鉴别 :脉“静”是医者为病者把脉时,用大脑思维权衡脉的动与静;而人“静”,则是医者通过观察病者外在情志活动来判断动与静。两者不能混淆。
综合判断 :虽然脉象是判断病邪传变的重要依据,但也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如患者出现恶心欲吐、烦躁不安等症状,同时脉象数急,则提示病邪可能已发生传变。
第四、“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在伤寒病中,若患者出现很想吐、烦躁不安、脉象数急等症状,则提示病邪已经发生传变,病情正在加重。这是对太阳病伤寒证,疾病传变规律的一种重要观察和判断方法。若出现这些症状和脉象变化,说明病邪已经发生传变,不再局限于太阳经。
1、“颇欲吐。”“颇”在《说文解字》中指偏头,此处引申为很、甚的意思。“颇欲吐”即指很想吐,是邪犯少阳经的预兆。少阳病多有呕吐症状,提示病邪已传入少阳经。
2、“若躁烦。 ”即烦躁,是阳明病的典型症状。阳明病因里有热,故多出现烦躁不安。
若出现身躁动、心烦乱的症状,说明邪气有传入阳明经的迹象。
3、“脉数急。”是与“脉若静者”相对比而言的。脉静指脉象平静,不躁急,代表病情稳定,未发生传变。而“脉数急”则代表脉象已经发生了变化,脉象快而急促,说明邪气盛,正不胜邪,为传经的表现。
4、“为传也。”即指病邪已经发生传变。在伤寒病中,病邪可从太阳经传入少阳经、阳明经等,病情随之加重。
疾病传变与正气、病邪的关系
1、正气充足、邪势轻微时不传 :当人体正气充足,病邪轻微时,疾病可能不会发生传变,仍停留在受邪的经络。
2、病邪传变的条件 :疾病之传变与否,取决于病邪(致病因素)的微甚、正气(体质及抗病能力等)的盛衰、治疗得当与否、护理是否适宜以及患者有无宿疾等多种因素。
临床意义
1、判断疾病预后 :通过观察脉象和症状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情况。若脉象平静,症状未加重,说明病情稳定,预后良好;若脉象数急,症状加剧,说明病情正在恶化,预后较差。
2、指导治疗 :根据疾病的传变情况,可以指导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若病邪未传变,则可采用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疗;若病邪已传变,则需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传里者,则变热,如颇欲吐,若烦燥,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热,传于阳明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当脉浮紧,或汗或未汗,若脉静如常,此人病脉不病,为不传也。初病或呕未止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外邪不解,内热已成,病势欲传也。
宜以大青龙汤发表解热,以杀其势;或表里有热证者,则当以双解汤两解之也。
沈明宗曰:此凭脉辨证,知邪传与不传也。脉浮而紧,为太阳正脉,乃静是不传他经矣。若颇欲吐,或躁烦而脉数急,则邪机向里已着,势必传经为病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主表,故寒邪伤人,即太阳先受。太阳脉浮,若见太阳之浮,不兼伤寒之紧,即所谓静也。脉静证亦静,无呕逆烦躁可知。今又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不须七日衰,一日自止者,正此不传之谓也。若受寒之日,颇有吐意,呕逆之机见矣。若见烦躁,阳气重可知矣。脉急数,阴阳俱紧之互文。传者,即《内经》“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之“传”,乃太阳之气,生热而传于表。即发于阳者传七日之谓,非太阳与阳明、少阳经络相传之谓也。欲字、若字,是审其将然,脉之数急,是诊其已然,此因脉定证之法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