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太阳证

《伤寒论》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好中医 2024-01-28 19:57 我要评论

《伤寒论》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前言】本条经文贯穿“寒”、“日”、“受”、“若”、“静”、“者”、“为”、“躁”、“数”等九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了乾卦离卦既济卦观卦巽卦坤卦井卦节卦等八卦,阐述了太阳病伤寒,虽患病时间短,但可提前通过脉象之“静”与“急”来判断“传与不传”病进病退。本条细玩天特点:天、人、地之间,以人为本。外寒邪入侵特定的人群,易发太阳病伤寒证,及锁定于发病的时间,侵袭人体之常见的部位:太阳经脉。判断疾病的进、退的方法,均作详细的讲解。

 
①寒,【易·说卦】乾为寒。
②日,【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③受,【易·旣济】实受其福。
④若,【易·观卦】有孚禺若。【易·巽卦】用史巫纷若,吉。
⑤静,【易·坤卦】至靜而德方。
⑥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⑦为,【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⑧躁,【易·说卦】巽为躁卦。
⑨数,【易·节卦】君子以制度议德行
【译】本条经文嵌入了乾卦离卦既济卦观卦巽卦坤卦井卦节卦等八卦。
  第一、根据以上八卦象分析:锁定元、元、元三类人群,其对子、午、寅、申、戌、辰基因的人更易于感受太阳病伤寒证。
  第二、初感外来寒邪的伤寒证,发病的第一天是从子或者是午日,提示早期发病时间短。以太阳病发病时即亥、子、丑三日为提纲。故将离卦既济卦安置此,同时也明确子、午、寅、申、辰、戌基因之类的人。
  第三,“伤寒一日”初期感受风寒,时间较短。关于“一日”关键词,须与阳明病热证“一日”作鉴别。见第183条: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①“病有得之一日”其意思有二:①辨识阳明病初期的临床表现;②明确指出外邪侵袭并非都是先太阳后阳明,外邪可以直入阳明经。
  ②此“虽得之一日”指出阳明热证,恶寒时间短暂,但明确阳明经正气不虚,虽被外邪入侵,仍有能力积极抵制外邪,故恶寒不久自罢。
  第四、“太阳受之”伤寒证寒邪侵犯人之表,是太阳经脉先得之。反推“伤寒”为寒邪;人之太阳经脉的强弱,决定自身免疫力的能力强弱
  第五、以脉“缓”“急”二字,判断太阳病伤寒证病进与退,在“传与不传”之间。
  第六、“脉若静者,为不传;”
①就“”关键词而言,可以理解为:安静,宁静。是坤卦的隐藏密码,其性属阴。用五运术数来解读,是指申基因人,在不及术数日感受风寒。例如:元:有四个术数,其中庚、戊为太过术数;乙、癸为不及术数;不及术数记录为太阳发病日,太过术数记录为少阴病发病日;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关系,故此疾病在临床表现上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②脉象“静”提示病在表,太阳经病,提示不及术数日生病,申、寅为对冲的关系,故明确申、寅基因人群。③“静”“静”须作鉴别。脉“静”是医者为病者把脉时,用大脑思维权衡脉的动与静;而“静”,则是医者通过观察病者外在情志活动来判断动与静,“静”关键词在《伤寒论第130条,第338条均有提到。
  第七、太阳病伤寒证,关于“传”的提纲:“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
  ①从“欲吐”症状分析太阳病伤寒证可传阳明、少阳、更可传少阴。寒邪影响胃气不降,或是外邪侵犯阳明胃,扰乱胃气上逆、导致轻微欲吐,或欲吐较频繁。
  ②从“躁烦”症状分析太阳病伤寒证可传少阴而
“躁烦”。▲太阳与少阴之间为表里关系。可与第296条“吐利躁烦”作鉴别,见条文:“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嵌入的是乾卦,对应的是戌基因的人群,多见于不及术数日发病。例如:元有四个术数,其中甲、壬为太过术数;己、丁为不及术数,不及术数记录为少阴发病日“躁烦”提示病在里,少阴经病,提示不及术数日生病,辰、戌为对冲的关系,故明确辰、戌基因人群。
  ③“脉数急”▲太阳病伤寒证提纲不变而脉象发生变化;▲太阳病伤寒证发生变化脉、证随之也变,核心在辨脉必须结合相关临床病症的表现,从而辨清病变的归属的经脉。▲“嵌入的是节卦节卦根于宫,对应的是子基因的人群,多见于太过术数日发病,太过术数记录为太阳病发病日,因子、午为对冲的关系,故明确子、午基因人群。
  ④“为传也”,▲指太阳病伤寒证因患病天数而发生转变,仅仅是病证表现轻、重发生变化;▲太阳病伤寒证疾病发生本质变化,病证临床表现发生越位变化。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热也。中风即发热者,风为阳也。及伤寒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以寒为阴邪,不能即热,郁而方变热也。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虚者恶风,荣虚者恶寒,荣伤寒者,必恶寒也。气病者则麻,血病者则痛。风令气缓,寒令气逆,体痛呕逆者,荣中寒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阴阳俱紧者,知其伤寒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即上篇首条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谓也。荣,表阴也。寒,阴邪也。寒邪伤人则荣受之,从其类也。已发热者,寒邪束于皮毛,元府闭密,阳气郁而为热也。
未发热者,寒邪初入,尚未郁而为热,顷之即发热也。恶寒者,为寒所伤,故恶之也。必恶寒者,谓不论已热未热,而必恶寒也。寒入其经,故体痛也。胃中之气被寒外束不能发越,故呕逆也。寒性劲急,故脉阴阳俱紧也。此承上篇首条言太阳病,又兼此脉此证者,名曰伤寒。以为伤寒病之提纲。后凡称伤寒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方有执曰:或者,未定之辞;必者,定然之谓。曰或曰必者,言发热早晚不一,而恶寒则定然即见也。
喻昌曰:仲景虑恶寒、体痛、呕逆、又未发热,恐误认为阴经之证,故早于篇首揭明此语以辨之。
程应旄曰:伤寒阴阳俱紧之脉,大不同于中风阳浮而阴弱之缓脉矣。证与脉兼得其实,然后乃得正其名曰,此太阳伤寒之病,而非中风所能混也。
魏荔彤曰: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回异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故有即发热者,或有至二日发者。盖寒邪凝敛,热不遽发,非若风邪易于发热耳。然即发热之迟速,则其人所禀阳气之多寡,所伤寒邪之浅深,因可知矣。然虽有已发、未发之不齐,而恶寒、体痛、呕逆之症,阴阳俱紧之脉先见,即可断为太阳之伤寒,而非中风矣。恶寒本太阳本症,而此复言者,别于中风之恶寒也。中风因见风而兼恶寒,伤寒则无风而更恶寒矣。寒邪外束,故体痛,寒邪内侵,故呕逆。寒则令脉紧,阴阳指浮沉而言,不专指尺寸也。然天寒不甚,而伤之轻者,亦有身不疼、脉浮缓者矣。


武汉好中医添加微信办法:

申明:本人微信号cfjiangmanchun账号已满,现改为此账号:jmch69。添加时注意谨慎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30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

    《伤寒论》第30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

    2024-05-07 08:19

  •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

    2024-05-07 08:18

  • 《伤寒论》第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

    《伤寒论》第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

    2024-05-07 08:16

  • 《伤寒论》第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伤寒论》第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2024-04-29 13:51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